黃威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亟待提高,而地方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利用地方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宜昌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對如何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過程中恰當地運用該地區豐富的三峽文化資源,提出了建議。
地方文化人文素質教育三峽文化人文素質是個人外在的人文知識和內在的人文精神的統一體,它既包括個人在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識積累,也包括個人的心理和意識、觀念、等內在修養。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容樂觀。分科教育導致理工類專業的人文教育沒得到應有的重視;應試的課程模式又使得人文課程本身存在著重書本、輕實踐等缺陷,這些都是造成大學生人文素質欠佳的原因。針對我國高校人文教育相對薄弱的現狀,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出臺了不少指導性意見。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進一步強調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采取了開設多種人文類選修課、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等方式來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蘊涵著豐富人文資源的地方文化在課程教學和校園文化活動中的作用,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利用地方文化來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很多優點:資源易得易用;容易開展實踐活動,比單純的理論說教更有說服力;學生對本地的地方文化比較熟悉、有親近感,易于接受;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又能推動區域文化建設和旅游開發等。以位于宜昌的三峽大學為例,宜昌及周邊地區保留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理想場所。
一、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地方文化
三峽大學是湖北省屬高校,生源多為本省的考生,把地方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鄉土情結,激發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培養他們的自豪感。讓地方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可操作的做法有兩種:一是在各種基礎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教學內容;另一種是增開地方文化相關的專業與公共選修課。以第一種為例,教師可以在《大學語文》《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中引入地方文化內容,重點講解與三峽文化相關的部分。比如,在講授《大學語文》課時,授課老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三峽地區一些著名作家及作品進行講解、介紹。在講授《古代文學》課時,可以向學生簡要而系統地介紹三峽地區的重要文學家及三峽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使學生對三峽文學的發展有一個系統而清晰的把握;在《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可以著重介紹如舒婷的《神女峰》、謝克強的《三峽交響曲》等三峽地區文學作品的成就,還可以邀請宜昌當代作家走進課堂,與學生互動,介紹自己的創作經驗。地方文化的內容雖然相對瑣碎,但只要教師加以整理挖掘,形成有條理的教學內容,再配以課件和圖片等教學手段,學生便可以很容易地在真實可感、親切自然的氛圍之中接受和消化知識。這是由本土文化給人的天然的親近感與認同感決定的。
在地方文化課程建設方面,則可以進一步增開地方文化相關的專業與公共選修課。目前,三峽大學已開設有《三峽文化》等地方文化相關課程,但課程總類還不夠豐富,可選擇余地較小。還可以再開設如《三峽歷史文化名人》《三峽風景名勝》等公共選修課及《三峽文學史》《屈原研究》《昭君研究》《三峽地區當代作家研究》等專業選修課程。有了豐富的課程選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興趣必然得到加強,更多的教師開設地方文化相關的課程,也必然會優化地方文化的教學內容,加強地方文化的研究。
二、在課外實踐教學中滲透地方文化
當前,我國高校人文學科類的課程普遍強調理論教學,而實踐環節相對薄弱。在人文科學的實踐教學環節中恰當地融入地方文化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實際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
以《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為例,傳統的授課模式是以課堂講解為主,多為文學規律的歸納,文學現象的分析,文學作品的鑒賞,文學手法的總結,較少引導學生感悟、感受作品的生活性,教學中比較欠缺現場感。宜昌地區擁有西陵峽、三游洞、黃陵廟等眾多的文化古跡,我們可以以這些文化景點為實踐教學的場所,帶領學生重回文學作品的創作現場,重構作家創作作品的場景,喚起學生的共鳴,將課本中的知識投射到現實當中去。晉宜都郡守袁山松登孤山(今磨基山),撰有描寫孤山山水的美文《宜都記》。我們在講解魏晉山水散文的時候便可以帶學生登上磨基山,觀賞文中所描寫的山水景致;白居易、蘇洵、蘇軾、蘇轍都在三游洞留下了優秀的詩歌作品,我們在學習這些作家的詩歌的時候,便可以到三游洞的摩崖石刻中尋找、辨認這些詩人的作品;陸游的《入蜀記》中曾對下牢溪的風光有過精彩的描繪,我們學習《入蜀記》的時候,便可以來到下牢溪的現場,將文中的描寫與現實景致一一對應進行講解。帶領學生到文學古跡參觀,可以拉近時空距離,讓學生對以往僅僅存留于故紙堆的概念性知識有更深刻的親身感受,可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識。
此外,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滲透地方文化,還可以在相關課程的考核中布置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任務,讓他們通過采風和田野調查的方式,搜集地方文學資料、考察地方民俗淵源,撰寫有關地方旅游開發的調查報告等,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方文化精髓,由課堂的單一傳授知識轉變為學生自己動手的研究性學習,實現教學相長。以三峽大學為例,可以特別注意將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與推動宜昌的文化旅游事業相結合。元人劉仁本在《東湖唱酬集序》中曾說:“山水林泉之勝,必有待夫騷人墨客之品題賦詠而后顯聞。”這段話深刻闡明了文化因素對彰顯旅游景觀的重要作用。安徽省宣城市境內的敬亭山,不過是黃山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也不過317米,這樣的山在中國不知有多少,原不足為奇。就因為曾任宣城太守的南朝大詩人謝朓的一首《游敬亭山》詩,一舉成名。謝朓的詩又直接影響了李白,李白先后七次登臨此山,留下了不少詩歌。有了謝李的題詠,敬亭山名聲鵲起,來此登臨題詠的歷代詩人絡繹不絕,敬亭山由此成為“江南詩山”,慕名而來者不計其數。再如,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它們的天下聞名,離不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崔顥和李白的題詩、王勃的《滕王閣序》等名篇的造就。而宜昌的景點雖多,但在挖掘和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上卻做的不太充分。我們應當利用大學特有的文化優勢,通過與當地景區的合作,形成實習基地,讓學生深入景區,將所學文化知識與景區實際相結合,提出可行的文化開發方案。這樣既能提升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又能為地方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