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銀花++蔡莉++李藝美
十八大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這也將進一步推動各類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改革探索。本文將結合相關課程設置研究理論與實踐,對某民辦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設置進行改革實踐與進一步的探索。
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實踐探索一、引言
《大學英語》是國內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指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和目標,細化了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而對課程設置卻僅僅提出了原則性要求:“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并沒有列出具體課程。可見,“這一做法有助于各校在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時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王守仁2008),但同時新的問題應運而生:如何設置課程和建立切實可行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大學英語的學分在壓縮,課程設置在呈多樣化,學校的英語自主學習環境在改善”(蔡基剛,2010)。而此次新一輪改革將是“一場更激進的教學改革,它將引發整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教師隊伍,乃至目前的考試體系和教材編寫的改革,引發的是根深蒂固的整個教學理念的改革。”(蔡基剛,2010)因而,在目前新的形勢下,結合本校特色建立有效可行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仍是各個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
二、理論基礎和研究綜述
1.理論基礎
如果要設置系統有效的英語課程,首先要明確課程的含義,并進行科學的課程分析和課程規劃。現代課程理論把課程視作一種目的,認為課程結構應遵循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20世紀美國課程研究的一大范式,這“是一種基于行為科學的課程理論”(鐘啟泉,2008)。它強調規劃課程時應該按照以下順序:首先,調查社會生活、學科知識和學習者以確定教育目標;其次,根據學校種類和不同學科的目標決定教育內容;再次,明確具體化的課程;最后,建立有效科學的評價體系以檢測該課程的有效性并確定推廣策略。而后現代課程理論則認為課程是在滿足社會種種需求的過程中生成的,是不確定的,并認為課程規劃應遵循多爾(W.Doll)原理,從而“實現課程的豐富性(rich)、回歸性(recursive)、關聯性(relational)和嚴密性(rigorous)”(鐘啟泉,2008)。
2.國內外研究綜述
近20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夏紀梅,2002;束定芳,2004;吳鼎民,2005;王守仁,2009;文秋芳,2010;蔡基剛,2012等)開始對此做本土化研究。研究者根據各自具體教學內部和外部環境,將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和后續課程有機結合起來,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如:雙語教學模式,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模式及學術類英語延伸教學模式等。夏紀梅(2002)從理論上提出大學英語后續教學的必要性和教學原則;王斌華、劉輝(2003),鄭玉琪(2006),楊玉蘭(2010)等學者從實證調查的角度對學習者需求、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和師資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吳鼎民(2010)提出通識教育視界下的大學英語“三套車”框架構建。因此,民辦高校有必要根據自身特點進行的探討如何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三、民辦高校特點及其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問題及對策
1.某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定位
目前,國內大多數民辦高校基本屬于應用型大學。筆者所在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搭建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體系,面向行業和地方經濟,培養有道德,會思考,能表達,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可見其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詞是“應用型”非“學術研究性”。其服務面向定位為:立足陜西,面向全國,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和城市建設,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因此,其主要服務于地區經濟的發展。
2.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問題
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在校英語學習大多為兩年時間,基本上以課本或定制教材為中心,雖然基本都使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學生的語言實際輸出仍很差。高校英語學習仍以基礎英語為中心,仍然是“為學英語(拿學分)而學英語”;另外,在英語課程設置上還表現在重課堂教學,輕視第二課堂教學,許多學生不常參加或不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這一點在筆者所在民辦院校尤為突出。總之,英語學習耗時多效果差,學生學習很被動。
3.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實踐與探索
第一,建立英語俱樂部制度,并每學期以俱樂部為單位開展各種英語類活動,如演講比賽,英文歌曲欣賞等。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增強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同時,走訪各二級分院,根據其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減少課堂教學的學分(從每周4學分變為3學分),其目的是想給學生更多時間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將面授與第二課堂活動有機結合。
第二,依據《課程要求》里提到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開發各類延伸課程共達9門供學生(大二學生)去選修,如:語言類《標準韓國語》《法語》;興趣類《世界女性》《英文影視賞析》《西方文化入門》等。隨后,會從行業或專業角度,繼續探索和開發好的有效的ESP課程,如:《會計英語》《科技英語閱讀》等,以供部分有需求的專業的學生選擇。
第三,根據課程設置理論,課程的變化必須有一套與之適應評價體系相匹配,改革評估體系,將過程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并且加大過程性評估所占比例。學生過程中的學籍管理制度要嚴格。
4.后續改革思路
大一減少基礎英語面授課時量,加大聽說課時,并且我們將把學生聽說課在自主學習室(需配備自主學習設備)行進,其自主學習的成績將占其期末考試的40%;讀寫課程仍以面授形式進行,輔助以俱樂部活動和選修課。
大二進行分模塊分級教學,依據不同專業對英語的不同需求和學生具體的英語水平自主選擇模塊和級別;評介將依據不同行業對英語的具體要求來制定,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四、結論
新的形勢下,課程設置改革必須以《課程要求》為依據,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目的。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不同,其課程設置模式及內容也應有所區別,因此,課程設置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多元化的、內涵式的。筆者本文所分析的僅僅是某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的階段性成果及后續思路。從研究層面而言,這些改革還有待評估性研究,特別是課程設置改革對人才教育與培養的影響程度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跟蹤性定量和定性研究。
參考文獻:
[1]Nunan D.Syllabus Desig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Posner G.Analyzing the Curriculum[M].New York:McGraw-Hill,Inc,1992.
[3]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選編,人民出版社,201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蔡基剛.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依據與對策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0,(3).
本文為西安歐亞學院院級科研課題(項目編號:13-SK-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