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順忠
教育關乎民生,教育緊連民心,創辦讓老百姓滿意的教育,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教育領域里的最好體現。湖南省龍山縣第五小學(以下簡稱“五小”)以實踐活動為起點,以黨員教師為骨干,引導教師、依靠家長、服務群眾、帶領師生,突出“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個總要求;問需于學生,問教育于教師,問滿意于家長,問效果于社會,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深入教師之中了解提高教育質量和因材施教的計策;深入家長之中了解家長的希望和學生成長的歷程。把“三服務”當做學校新型實踐學習的起點,從培養合格學生入手,傾聽家長心聲,關注師生訴求,轉變工作作風,不做表面文章,努力創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1.為學生服務,努力使他們成長、
成人、成才
經過近六年的發展,學校特色辦學理念得以體現,藝術教育初見成效,少年交警、學生管樂隊、興趣小組引領著武陵山區教育的潮流。誦經典、紅歌詠等活動,讓每一個孩子發展了自我。
教師,特別是黨員教師要經常走出辦公室,深入班級,與學生“零距離”“面對面”,問需于學生。因時、因人、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以創辦德育特色學校為契機,注重對學生德育、品行的教育,以德行教育帶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同時加強業務學習,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開拓創新途徑,在工作和實踐中與變更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幸福成長為標準,成為鼓勵學生成長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校園藝術節、師生趣味運動會、家長開放日和家校座談會等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既豐富了師生的課余生活,又增長了師生的才干,發展了個性,讓五小的孩子在沐浴幸福的陽光中得以茁壯成長。
2.為教師服務,促進專業的發展,
享受職業幸福
為了破解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我們需要學習、借鑒和超越。思而不學則罔,光是思考而不積極學習與借鑒,必將陷入迷惘。首先,要提升教師學習的意識,當今社會知識更新換代加速,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教學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要做到把握時代脈搏,了解家長對教育的需求,問計與民。特別是作為小學教師,要更好地做到堅持群眾路線,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反映小學教學規律的實務知識,擴大學習的對象,向專家學者學,向基層群眾學習,在豐富的學習形式中學會應用書籍、網絡、電視等多種學習渠道。當教師的學習意識提升了,學習內容充實了,學習對象擴大了,學習的形式豐富了,學習就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樂趣了。那么,問計于民和解民之憂,答生之惑的本領自然就增強了,教師也享有了作為知識傳道授業者的幸福感。
學校成功的關鍵在于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所以學校也必須成為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場所。陳明釗是一位軍隊“優秀演員”轉業的文藝兵,開始他一進課堂就表演薩克斯。下課問學生學到什么,學生回答:“老師你的大煙袋喇叭是銅做的吧?”面對“教”與“學”的巨大落差,我在評課時耐心地與他交流,鼓勵他從教學的基本環節做起,確定了他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教育理念,讓他的教學風格就越來越鮮明和突出。短短兩年,陳明釗就在一線課堂上實現了從自己“演”到自己“導”的轉變,先后在州、省教學比賽上摘得一等獎。學校一百五十多位老師的上課記錄和點評,都撰寫在我的聽課筆記上,他們的課堂點滴、優勢長處,我也能一一道來。每次派出的教師參加教學比武競賽,拿不到一等獎反而是學校的新聞。在發掘和培養以及自己的努力中,成就的教育名師享受著職業的幸福,也與教師分享著團隊的幸福。
3.為家長服務,就是讓家長放心,
搭建家校溝通的橋梁
五小的發展引來了社會更多關注的目光,進城到五小讀書,是農村很多孩子的夢想。作為教師,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廣大學生,他們背后的家長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群眾,我們要走他們的路線,持他們的觀點,為了他們的利益,做好他們的工作。總是停留在“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的慵懶散奢狀態,那我們與家長的矛盾就會與日俱增,群眾路線也無從談起。
401班班主任向老師,是一位有著76個孩子的“媽媽老師”。她所在的班上有一個叫田XX的學生是被抱養來的女孩,沒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并且養父母又常年在外打工,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缺少父母之愛。她在日記中寫道:“向老師,我可以叫您媽媽嗎?”向老師在她的日記中親切地回復:“孩子,就叫我媽媽,有困難記得找媽媽幫忙。”通過和學生在日記中書面交流,向老師鼓勵學生和自己成為朋友。甚至學生課余可以和她肩搭肩,手牽手地親昵,還一起盡情地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跳繩。在今天的五小,這不是個例。很多老師都是這樣付出真愛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學校工作要讓家長滿意,讓人民滿意,這不能是口號,要落實到行動上。家長滿意了,家長幸福著孩子的幸福,我們的工作才算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