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社區是幼兒的生活環境,也是幼兒的學習環境。社區中蘊藏著豐富的 學習資源。社區資源又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無形資源中的家長資源在社區資源中的位置尤顯重要。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對玩具應作廣義理解,它不只限于街坊上所賣的兒童玩的東西。凡是兒童可以玩的、看的、聽的和觸的東西都可以做成玩具。”利用家長資源開展DIY活動,幼兒在“快樂的DIY”中其自主性、創造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發揮,更有利于孩子開動腦筋,發展個性,充分發揮其觀察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孩子和父母一起體驗DIY的快樂,既能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同時又能培養孩子從小利用身邊資源創造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一、親子DIY,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興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因此,豐富有趣的DIY就進一步增強了活動的娛樂性,從而成功地調動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舉行的“美麗的春天”主題活動中,我們組織了“創意風箏DIY”活動,活動現場人潮涌動,家長們和孩子一起DIY風箏,有的用彩紙,有的則用廢舊的掛歷紙,還有的孩子用蠟筆、水彩筆進行風箏的裝飾,在裝飾過程中,更是創作出了漂亮的圖案,孩子們興趣盎然,奇思妙想,效果非常好,當一個個風箏懸掛在教室里時,孩子們非常興奮,為了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我們設立了“最佳創意獎”“最佳顏色搭配”“最佳圖案”“最美風箏”等獎項,孩子們臉上表現出了開心、快樂、自信的神情,我想這樣的神情并不源于獎項本身,而是DIY給孩子們帶來的那種自由創作的快樂。
在這些充滿童趣、無拘無束的游戲中,幼兒可以得到一個尊重、溫暖、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這時的家長和孩子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關系上,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參與游戲,從孩子的角度上看待他們的興趣、尊重孩子的想法,提供適當的參考意見和幫助,為他們提供寬松、平等的環境,幫助幼兒養成自立、自信等良好品質。
二、親子DIY,促進孩子智力大發展
幼兒時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都是以感性認識為主,通過直觀感知具體事物。幼兒制作玩具不僅能滿足其玩的天性,而且能在其過自制玩具的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發展智力。
自制玩具的過程是一個從了解玩具表象到了解玩具實質的過程,如:引導孩子用廢舊紙盒做的照相機,拿酸奶瓶做吹風機等玩具,使幼兒認識了生活中的照相機、吹風機的形狀,同時了解了它們的用途。在一個玩具的制作過程中,幼兒需要經歷選取材料、模仿、剪裁、組合這樣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幼兒對玩具的構思,也需不斷地去操作實踐,因而這是一個在家長引導下幼兒全身心投入認識一個事物的完整過程,自制的過程因為有家長的陪伴,也使孩子明白地了解玩具是怎樣“制造”出來的。不論制造什么樣的玩具,孩子首先要從大人那里或者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原料的性能和用途,要知道它在玩具中所起的作用,并要學會觀察現實中的實物,積極思考制作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會得到相應的發展 。
每一件作品的制作材料都來自于孩子的生活,而怎樣變廢為寶,是孩子非常樂意動腦去改變的一件事情,如:可樂罐、娃哈哈果奶瓶、紙盒子,等等,讓幼兒想一想,做一做,就可以制作成可愛的小動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或玩具。在開學初,面對空蕩蕩的游戲區,我們請孩子們一起來布置,孩子和家長的創意使我們大吃一驚,有的孩子把紙盒做成了漂亮的紙盒娃娃,有的做成電視機、洗衣機什么的,還有的把幾個盒子連起來裝上輪子就成了一列火車。孩子們的探究、創造的欲望在運用開發性材料的過程中,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得到滿足。通過玩具制作的方式引導幼兒了解物件的構造和功能,既富有情趣又能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在情感的驅動下,幼兒的靈感在制作活動中被喚起,而且隨著具體制作過程的進展,幼兒積累起制作的經驗,也豐富著認知經驗。制作這樣的一個DIY玩具,實際上是開發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從而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三、親子DIY,培養幼兒對美的理解
在DIY的過程中,通過幼兒對多種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養他們的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能力。在DIY的過程中,材料的來源多種多樣。如:瓜子殼、
絨線、掛歷紙等,還有來自大自然的各種樹葉、稻草、花瓣、水果等。這些信手拈來的材料,都可以在幼兒已有的感知基礎上,通過想象與審美,創造出幼兒心目中美好的東西。
家長們已經具有了初步的審美意識和滿足子女審美創造欲望的認同感,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會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對美的理解,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孩子們是富于想象的、美術材料經過孩子的加工,就會變得奇妙無比:梧桐葉是小貓的頭、長長的彎彎的葉子是小船,扇子似的葉子是金魚的尾巴。孩子還會這樣告訴家長:橘子上插幾根牙簽,貼上眼睛,就成了小刺猬。孩子通過剪、折、捏、貼、拼等動手活動,把頭腦中對事物表象的感知通過有形的制作充分表現出來,這里有事物的再現,有藝術的創造,更有孩子鮮明的情感體驗、審美體驗。
DIY活動中,家長重視指導孩子就地取材。日常生活中,他們會充分利用手邊的一些日用品來制作小手工藝品的豐富材料。例如,給雪碧瓶加上五官并穿上衣裙就是可愛的雪碧瓶娃娃花瓶了,利用各種各樣的種子可以制成種子壁掛,以及利用其他日用品、廢舊物進行小制作,如用碎布制作娃娃家家的掛飾、用鐵條彎成鐵環、用空的雪碧瓶做花瓶、用牙膏盒做小火車等。
雖然這些生活作品十分樸素,但制作材料確實就在自己的家里、自己的身邊;能將幾樣不起眼的小東西制作成較為美觀的手工作品,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四、親子DIY,形成節約資源的良好契機
玩具的日趨昂貴,讓家長們望而生畏,而這些精致、昂貴的玩具能讓孩子們喜歡多久呢?一輛輛的遙控汽車,一把把的手槍,還有一個個制作精美的娃娃,也只能短時間內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幾天過后,大部分的玩具就被閑置在一邊,而孩子們對于玩具的熱愛卻是狂熱的,面對商場層出不窮的玩具總是用各種手段強迫父母購買,久而久之,不僅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而DIY玩具,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參與制作的樂趣和成功后的喜悅,還能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讓他親身體會到“物盡其用”的道理。
而DIY的材料,家長們可以選擇家里的一些廢舊材料,只要平時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都有材料可用。哪怕是空可樂瓶、易拉罐、方便筷,甚至路邊的小石頭,都可以變身成可愛的玩具。一把鏟子、一個小沙堆,孩子就可以玩上個把鐘頭,其間更是想象無窮;一大盆水、一些瓶瓶罐罐和水里玩的小玩具,孩子也能樂在其中。塑料袋可以變成好玩的降落傘,給牛奶盒穿上漂亮的衣服,就變成了筆筒,牙膏盒變成小汽車……孩子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看到和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往往會更珍惜它們,不會輕易地拆壞自己制作的玩具,通過遷移,培養了幼兒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的好品德。
我們生活中處處是玩具,處處是可利用的資源,這些隨手可得的快樂元素,不僅可以讓孩子開拓視野、活躍思維,提高孩子的心智發育,激發他的創造力,更主要的是能節約資源,培養親子感情!
孩子做有興趣的事情時,才會有快樂,才會有疑問,才會樂于探究。幼兒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們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幼兒是發展著的能動的個體,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各種“快樂的DIY”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幫助其健康地成長,也更利于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