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應用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很多同學很害怕解答應用題,慢慢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讓學生掌握解應用題的方法,提高數學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關鍵。本文是我在教學應用題實踐中的心得體會。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學習興趣
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會數學應用價值的同時,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要讓學生會做應用題,教師可以創設學生了解并且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解答應用題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這節課時,我就讓學生先認真觀察自己坐的桌椅,找找看看,哪里有角;接著讓學生觀察熟悉的班級,找出有幾個角,從而慢慢引申出直角。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我還積極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活物品,如課本、作業本、紅領巾以及三角板等,讓學生認真觀察,并引導同桌間相互說說從中發現了什么?通過這些生活情景,一下子把學生從抽象思維拉到非常具體的形象物品中來,從而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解答問題,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生活化,不僅僅在課堂上引申現實生活實例,還可以帶學生到戶外參加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生活情境,切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學“正反比例應用”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把30名同學分組進行隊列訓練,通過排列,很多學生發現,每排站的人數和行數就成反比例關系,從而快速地算出每行的人數。這種室外活動的情境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想象的效果要好很多。
因此,教師在教學生解答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親身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達到迅速解答的目的。
二、創新思維方法,提升解題效率
很多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數量關系后,在解答應用題時,還是一味地模仿。當應用題題目有一些改變后,他們又解答不出來。因此,能否順利解答應用題,關鍵在于是否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方法。結合自身實踐,筆者建議可利用畫圖法、替代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知識點,解決問題。當然,除了這些方法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開拓思路,把所學的知識能夠縱橫聯系起來,進行相互轉化,一題多解,掌握解題規律,從而能夠靈活變通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這才是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比如,一筐蘋果連筐共重40千克,賣出蘋果的一半后,剩下的蘋果連筐共重24千克,求原來蘋果多少千克?遇到這類問題時,有多種解法:
方法一:可以先算出賣出的蘋果是多少千克?即40-24=16(千克),然后再乘以2就是原來蘋果的重量。即16×2=32(千克),原來蘋果的重量為32千克。
方法二:也可以先算出兩個筐和原來蘋果總數的重量和,即24×2=48(千克),然后再算出一個筐的重量,48-40=8(千克),最后再算出原來蘋果的重量,40-8=32(千克),這種算法同樣可以算出答案。
一題多解訓練,為的就是啟發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思考問題、解答問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對應用題的解法越多,學生的思維就會越靈活,富有創造力。
三、反饋點評,掌握解題規律
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會發現學生在學習了解題方法后,在實際應用中卻不能靈活應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點評、反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探究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從而掌握解題規律。
同時,對于學生解題的過程,教師要及時了解、關注他們的思維活動,當學生主動用不同方法解題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對于那些后進生,更要多鼓勵,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自身的情感體驗也能夠得到深刻感受,真正把應用題教學生活化,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造能力,最終達到學習數學的目的。
總之,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好應用題的解題規律,尤其是很多學生剛剛接觸到數學應用題,往往掌握不到“門道”,這就更需要教師多點耐心、多給時間,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加以循循善誘,讓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不斷培養思維能力。為以后更好地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以便于將來更好地探索數學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