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化學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情緒。
一、情感教育融入課堂,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教師創設學習情景,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我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主要看教師和學生的“表演”。因此,每當我走上講臺,都要求自己面帶微笑、充滿激情、衣著得體、言語鏗鏘。一節課在聲情并茂、跌宕起伏中結束,學生豈有學不好之理。
二、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課堂教學是當前最根本的教學組織形式,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青少年感知能力的日益增強,原始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已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正悄然走入課堂。問題是:如何做到課堂氣氛活而不亂、統而不死呢?這就要求教師從每節課的課堂設計入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 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
實驗操作是化學課最經典、最刺激、最具開發性的動手方式,我們教師要創造較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除學生實驗外,可以把演示實驗中某些簡單的環節交給學生去做。
2.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實踐證明,學生主動地閱讀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是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閱讀之前讓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此外,教師還要盡可能創設閱讀的情境,使學生在心理上對閱讀的內容產生興趣。
3.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
學生對鮮明的化學實驗現象很感興趣,
但有很多的化學反應是沒有明顯現象的。對于這類反應,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將沒有實驗現象的化學反應改變為有鮮明的實驗現象的化學反應,
這樣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學下冊“常見的堿”這一課題中介紹了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這個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學到這里,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能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確實發生反應了嗎?問題提出后,
學生興趣大增,組成了幾個合作小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我的引導下下,設計出了以下幾個實驗方案。
方案A:收集滿一集氣瓶的二氧化碳氣體,用一個帶膠頭滴管和導管的雙孔橡皮塞塞緊瓶口,導管一端事先綁好一只氣球,膠頭滴管預先吸滿氫氧化鈉溶液。擠壓膠頭滴管,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瓶內,振蕩,觀察現象。?
方案B:收集滿一集氣瓶的二氧化碳氣體,倒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并迅速用一個帶U形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瓶口,U形導管內事先裝了一些水,靜置,觀察現象。?
方案C:將一支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倒置于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靜置,觀察現象。
方案D:取一質軟的空礦泉水瓶子集滿二氧化碳氣體,迅速倒入少量氧化鈉溶液,塞緊瓶塞,振蕩,觀察現象。
討論以上實驗方案后,同學們發現了:不同的實驗設計產生了不同的實驗現象,但原理都是隨著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使瓶內壓強變小,從而出現了氣球變大、U形管液面左側上升右側下降、試管內液面上升、軟塑料瓶變癟一系列現象。
三、熱點問題結合于課堂?
現代的中學生已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境況中擺脫出來,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頗有興趣,應該說,這也是近幾年中考的關鍵考點。我時常翻閱報紙、
雜志,從中尋找一些與我們化學教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如“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海灣戰爭”等,大范圍的到外國、外省、外地區,小范圍的到本省本地區、本鄉甚至本校。特別是自己身邊的示例更能使學生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心。當然在補充介紹這些內容、
實例時,要注意體現常識性,不要超越學生的可接受性,適可而止。這些知識,既容易被同學們掌握,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和質量
計算機集多種信息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信息呈現方式,可以引起學生高度注意,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對瞬變搞定格分析,從而降低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問題得以順利突破。因此,教學中盡可能使用計算機以及有關軟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化學的課堂教學亦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師高尚的修養、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對教材的高度熟悉、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對知識的科學態度和對學生的真摯感情,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