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武
摘?要:歧義現象是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它的出現與現代漢語語法有很大的關系。語音方面,由于單個詞輕、重讀不同引起的歧義,由于重讀位置不同引起的歧義。詞匯方面,由于多義詞和同音詞產生的歧義。語法方面,由于詞性不同、句法層次不同、詞的兼類、句法關系不同造成的歧義。語義方面,由于語義關系不同造成的歧義,由于語義指向不明而導致的歧義。另外還有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產生的語境歧義。歧義現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對于我們對漢語語法的掌握與運用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現代漢語;歧義的類型;歧義的消除
歧義現象,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在言語交際中,一句話如果存在歧義,就會影響到人們對話語的正確理解。因此,從話語表達的要求來說,應該做到表意明確,避免歧義。本文就現代漢語的歧義現象作一小議:根據歧義形成的原因,說明歧義的各種類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義的類型
(一) 語音因素造成的歧義
⒈詞語輕、重讀不同引起的歧義
(1)他叫什么絆了一跤。“什么”重讀,是疑問句;“什么”輕讀,是陳述句,意思是被一樣東西絆了一跤。
(2)騎馬去?!叭ァ弊种刈x,意思是說不是徒步去,“去”字輕讀,意思是說“去騎馬”。
2.重讀位置不同引起的歧義
(1)A.你現在怎么想了?(號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詞重讀,下同)B.你現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過去是那么想的,現在怎么想?B是過去不想,現在為什么想了?)
(2)A.老師都聽不懂。B.老師都聽不懂(學生當然更聽不懂了)。
A.我都買了。B.我都買了(你怎么不買)
A.孩子都學會了。B.孩子都學會了(何況大人)
3.不僅重讀的位置不同,而且結構的組合關系也不同
(1)A.叫老王出來。B.叫老王出來。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補結構帶補語,相當于叫出來老王。B重音在“出”字上是連謂結構。
(2)A.熱得我都出汗了。B.熱得我都出汗了。A是主謂結構“我都出汗了”做補語,強調“熱”。B是述補結構內部帶賓語“我”,強調“出汗”,可變為:把我熱得都出汗了。
(二)詞匯因素產生的歧義
詞匯因素產生的歧義主要包括由多義詞和同音詞產生的歧義。
1.由多義詞產生的歧義
(1)一屋子書。“一”可以理解為基數詞“一”,中間不能插入“的”;也可以理解為“滿、全”,當中可以插入“的”。
(2)張三借李四一本書,張三租李四一間房?!敖琛薄白狻奔瓤梢员硎窘o予,又可以表示取得,句中“誰”借給“誰”“誰”租給“誰”就有歧義。
(3)看什么?“什么”如果是實指,是一般的問句;如果是虛指的,則為反問句,表示否定意義,是說不該看或不值得看。
(4)警察給他抓走了。小偷兒給他捆起來了?!敖o”可以理解為“被”,也可以理解為“把”,那“誰”抓“誰”、“誰”捆起了“誰”就不一樣了。
2.由同音詞產生的歧義
以上例子是由多義詞產生的歧義,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同音詞。漢語的一個音節可以和許多字相對應,不過光這一點并不能造成歧義,但如果相同的一個音節或幾個音節代表了不同的語素或語素組合,并且它們在相同的上下文中都有意義,那么就會造成同音歧義。
最簡單的同音歧義是相同的語音形式屬于相同的形式類。例如:這門課程很快就要進行qizhong考試了。在這里qizhong這個讀音可以讓聽者產生兩種意義,即期中和期終。還有由于現代漢語中“半”和“瓣”是同音的,因而“這橘子我吃不完,給你一半兒(瓣兒)”是個同音歧義句。造成歧義的成分在句子中可以不挨一起,例如:“wǒ?yi bù?dōu?bù?néng?mài”,既可以聽成“我一部都不能賣”,也可以聽成“我一步都不能邁”。
同一動詞“來”可以占據相同的可能的補語位置,但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洋服做得來做不來?”有歧義:①洋服能否及時做好并送來?②(裁縫)會不會做洋服?再如,“你美國過得來嗎?”也有歧義:①你能到美國來嗎?②你在美國過得慣嗎?
(三)語法因素造成的歧義
語法歧義是因結構層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義。
1.由詞性不同產生的歧義
(1)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罢{查”為動詞,可理解為“未調查”;為名詞,可理解為“無調查”。
(2)爬過山?!斑^”為動詞后綴,意思為有爬山的經歷;“過”是動詞,“爬過”則為“越過”的意思。
2.句法層次不同造成的歧義
(1)A.我/胳臂疼。B.我胳臂/疼。A為我胳臂疼,可他沒事。B為我胳臂疼,頭不疼。
(2)A.對廠長的/意見。B.對/廠長的意見。A是偏正結構,是指意見是針對廠長的。B是介詞結構,針對的是“廠長的意見”。
(3)A.咬死獵人的/狗。B.咬死/獵人的狗。A為偏正關系,意思是“狗咬死獵人”。B為動賓關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3.因為詞的兼類而造成歧義現象
(1)出租/汽車。
(2)學習/文件。
(3)研究/方法。
三例都只有一種切分的可能。但語法關系上,既可以理解為動賓關系,也可理解為偏正關系。因為“出租”“學習”“研究”都兼屬動名詞和動詞,在上述例中既可充當定語,也可充當述語,因而構成不同的關系,表示不同的意思。又如:
(4)他原來住在這里?!霸瓉怼奔瓤梢宰鲿r間名詞,這時句子的意思是“他曾經住在這里”;也可作語氣副詞,這時句子的意思是“真沒想到,他就住到這里”。但不管作什么詞,“原來”都是充當狀語,句子都只能作一種結構層次的分析。
(5)A.沒有/做不好的事情。B.沒有做/不好的事情。A中“沒有”作動詞,意思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好”。B中作副詞,意思是“做的都是好事”。
(四)語義因素造成的歧義
1.語義關系不同造成的歧義
所謂語義關系,主要是指名詞和動詞之間的施事、受事、工具等關系。如:
(1)雞不吃了。
(2)開刀的是他的爸爸。
(3)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三例中名詞性成分“雞”“爸爸”和“她”都既可以理解為施事,也可以理解為受事。
再如:(4)追得我直喘氣?!拔摇笨梢岳斫鉃槭┦拢ㄎ易穭e人,我喘氣),也可以理解為受事(別人追我,我喘氣)。
這種歧義現象不僅限于名詞和動詞之間,在名詞與名詞之間也同樣存在。例如:
(5)魯迅的書。
(6)小白兔的杯子。
名詞“魯迅”和“小白兔”作為定語分別是“書”和“杯子”的所有者,這時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領屬關系;也可以是對“書”和“杯子”的性質的說明,比如“魯迅寫的書”“畫有小白兔的杯子”。
下面是因語義關系不同而導致歧義的另一種情形。例如:
(7)在火車上寫標語。處所狀語“在火車上”可以是說明“寫”這個動作進行的場所,也可以是表示“寫”的結果“標語”所處的場所。
2.因語義指向不明而導致的歧義
語義指向,是指一個成分與某一成分發生直接的語義關系,句中某一成分如果語義指向不明,就會引起句子的歧義。例如:
(1)他又把英語讀了一遍。如果“又”跟“英語”發生直接的語義關系,既在語義上指向“英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先做了讀英語之外的其他功課”:但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他讀英語不止一遍了”,這時跟“又”發生直接語義關系的就是“一遍”了。
(2)小李有個兒子很驕傲(可能是小李很驕傲,也可能是小李的兒子很驕傲)。
(五)語境因素造成的歧義
語境歧義是指說寫得的表達有明確的語義內容,而聽者在理解時由于受語境因素的影響產生了歧解。語境歧義一般是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產生的。例如:
(1)魯迅的《狂人日記》中,何醫生在給“狂人”看病時說:“不要亂想,靜靜養幾天,就好了。”又對“狂人”的哥哥說:“趕緊吃吧?!焙吾t生的兩句話都有明確的含義,前一句是說“好好養病”,后一句是說“趕緊吃藥”。但“狂人”的理解卻是“養肥身體供他們吃”和“趕緊吃人”,顯然,“狂人”一開始就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吃人的社會里,因此才產生這樣的歧解。
(2)再看曹禺《雷雨》中的一段對白:
周樸園:我聽說你現在做了一件很對不起自己的事。
周萍:(驚)什——什么?
周樸園:(走到周萍面前)你知道你現在做的事對不起你的父親么?并且——(停)——對不起你的母親吧?
周萍:(失措)爸爸。
周樸園:(仁慈地)你是我的長子,我不愿意當著人談這件事。(稍停)(嚴厲地)我聽說我在外邊的時候,你這兩年在家很不規矩。
周萍:(更驚恐)爸,沒有的事,沒有。
……
周樸園:公司的人說你總是在跳舞場里鬼混,尤其是這兩三個月,喝酒、賭錢、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喔,(放下心)您說的是——
周萍為什么會由驚恐失措轉為放下心?因為他先誤解了周樸園的話語。周樸園一開始就提出了“一件很對不起自己的事”這樣一個可以與兩個話題相關聯的斷語:它可以是指周萍在外鬼混的事,也可以是指周萍與繼母繁漪之間的亂倫關系。周萍誤解父親的話語,從內因看,是因為他心中有鬼。
二、歧義的消除
消除歧義的方法可以有以下五種。①語音制約,可以通過輕聲、聲調、重音和停頓來區別。②語境制約,主要是指語言交際的具體環境排除了歧義。③同義詞替換,比如:“一個學生的建議”,把“個”改成“位”就不會處所歧義了。④增添虛詞,比如:“學校圖書館”,在中間加一些虛詞“和”或“的”就可以避免歧義。⑤變換句式,比如:“他在火車上寫字”有歧義,但改成:“他把字寫在火車上”就不會有歧義了。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呂叔湘.歧義類型[J].中國語文, 1984(5).
[3]王建華.語境歧義分析[J].中國語文,1987(1).
[4]王維成.從歧義看句法、語義、語用之間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1).
[5]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6]徐思益.在一定語境中產生的歧義現象[J]. 中國語文,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