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家好!很高興以一名外交戰線老兵和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名譽院長的身份參加今天的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成立大會。在座有不少都是國際戰略方面的專門家、大學者。過去的幾十年里,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和國際戰略方面專家學者們接觸不少,從你們身上吸取了許多有益的營養。現在我退休了,可以有更多時間向大家請教了。
首先,我要對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賀。多年來,北大在國際問題研究和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各涉外部門以及國外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為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培養了一批外交領域的專門人才。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成立,必將為我們國家國際戰略研究的拓展、為我們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智庫建設道路作出新的貢獻。
第二,我以為,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核心是在“戰略”二字。“戰略”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略方向正確與否決定著一項事業的成敗乃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比如,歷史上,秦惠王向南并吞巴蜀而一舉奠定秦王朝最終實現大一統的地緣政治和物質基礎,而明太祖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卻使得中國在原本相對領先的條件下錯失了實現近代化的契機。世界范圍內,美國在19世紀90年代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之后繼續把重點放在自身發展而不是對外擴張上,從而為其在二戰后正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奠定了堅實基礎;相反,日本等一些國家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則把世界和他們自身帶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戰略”也是各主要大國統籌內政外交、凝聚力量和人心的重要手段。戰略意味著方向。大家知道,“海權論”的提出迄今仍在影響著一些國家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冷戰時期,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在冷戰的不同階段先后推行了一整套戰略,而萬變不離其宗的目的就是調動一切資源、采取一切辦法去和蘇聯對抗、爭霸,直到把蘇聯搞垮。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又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和需要,在小布什總統時期搞了反恐戰略和大中東民主改造戰略,2011年奧巴馬總統時期提出了“重返亞太”戰略。近年來,布熱津斯基還提出了“大西方”戰略。
“戰略”問題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思想根基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中華文明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戰略大師,遠在春秋時期,孫子就提出“上兵伐謀”的思想,開宗明義地闡明了戰略的重要性。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無論是輔佐漢高祖奪取天下的張良,還是婦孺皆知的諸葛亮,他們的思想之光直到今天,依然沐浴著我們中華民族,并豐富著人類文明的寶庫。我的家鄉在貴州,明朝的開國謀士劉伯溫曾預言: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貴賽江南。看看今天西南地區奮力追趕的發展態勢,誰不贊嘆劉伯溫的戰略遠見呢?!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作為一個文明底蘊深厚、歷史傳承歷經幾千年不間斷的大國,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迎來了實現兩個百年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重申了我們走和平發展道路、推進互利共贏對外開放戰略的決心。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在北京大學成立國際戰略研究院、加強戰略研究可謂恰逢其時,尤其要在“戰略”二字上下功夫,想長遠,謀全局,出實招。
第三,今天,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成立只是一個開端。下一步怎么走,能夠走多遠,還需要北大的各位同志做好頂層設計,抓好各項執行,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而萬事開頭難,始創的這幾步尤為關鍵,一定要爭取用兩三年的時間打拼出一個比較好的局面來,為研究院的長遠發展奠定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為此,我想談幾點看法和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是不務虛名,但求實效。如何建成一個高端的智庫?我以為,這個高端智庫的起點和定位決定它能夠走多久、走多遠。起點高則視野寬、思路廣;定位準則方向明、干勁足。所謂智庫,我理解它的主要產品就是思想和政策建議。這就意味著,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如果想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就不僅要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性研究工作,更要關注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和外交工作的實際需求,及時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性建議,為中央、為外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與決策參考。面對時代潮流特別是瞬息變化的國際形勢與火熱的外交實踐,我們已經不可能“躲進小樓成一統”、為做研究而做研究了,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要生存、要發展、特別是要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是樹立“為國家策,為萬世謀”的胸襟和遠大理想,扎扎實實地做好規劃,認認真真地去研究一些大問題。
二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是什么?是人才。有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南部和西部被稱為“陽光地帶”的部分城市由于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的聚集而實現了經濟在逆勢中的快速增長。這充分表明了人才對于事業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怎樣才能夠把國際戰略、國際關系領域的大師們、人才們吸引到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門下,做研究、提建議、出精品呢?這就需要北大的同志們、特別是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同志們做好制度設計,不僅把北大校內人才的聰明才智凝聚起來、充分發揮出來,還要把國內的、甚至國際上的人才吸引過來,把他們的智慧挖掘出來。
作為北大這所高等學府的國際戰略研究院,我想是不是還應擔負起培養人才、培育大師的責任。我們說大學非大樓之謂,而是大師之謂。延安的窯洞孕育了共產黨的一大批領袖,新中國從西柏坡簡陋的環境中走來,西南聯大的師生們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住著茅草和泥土筑成的陋室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各領域的大師與精英。我們今天條件好得多,但為國家發展、為外交事業培養人才的任務卻也更加緊迫,因為我們已經提前走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而各方面的準備、特別是人才的儲備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希望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成立,在吸引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的高素質人才方面也做出一些有益的嘗試。
三是開拓創新,確保可持續發展。前幾天,我見到一位美國朋友,我問了他一個問題,美國建國不過二百多年就發展到了今天這樣的高水平,有什么秘訣沒有?他回答說,如果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創新。我以為他說的有一定道理。一個國家、一個組織的生命力何在?很重要的就是創新。作為新成立的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更需要在組織架構、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形成、評估與轉化,人才吸引、培養與保障等方方面面推陳出新、開拓進取,這樣才能夠確保國際戰略研究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最后,我想再次對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賀,也希望,在各部門、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與共同參與下,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能夠辦出高水平,辦出競爭力,辦出影響力,同時也辦出感召力,最終成長為一個具有國際國內影響的智力平臺。
謝謝大家!
(此文系戴秉國同志在北京大學
國際戰略研究院
成立大會上的講話稿)
(責任編輯: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