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一、從基輔到克里米亞,無非是冷戰遺患
3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向俄羅斯聯邦委員會提議在烏克蘭領土動用軍事力量,以保護黑海艦隊和生活在克里米亞的俄羅斯公民安全。俄聯邦委員會當天召開特別會議進行討論,一致同意普京在烏克蘭領土動用軍事力量,直至該國形勢恢復穩定。烏克蘭局勢的焦點就此從基輔轉移到克里米亞。3月16日,克里米亞就是否加入俄羅斯舉行公投,公投最終投票率為82.71%,贊成加入俄羅斯的選票占96.6%??死锩讈喿h會隨后宣布“獨立”,并申請加入俄羅斯。俄羅斯下議院于3月20日批準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條約。
烏克蘭危機是冷戰后遺癥的又一次集中發作,美國從沒低估俄羅斯對其潛在的戰略威脅,因而強力推進北約東擴。早在2008年,俄羅斯就已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能否加入北約的問題上亮過底牌。俄羅斯本已對北約擴張心存警惕,美歐若在烏克蘭問題上繼續對俄羅斯加以制裁,也無非就是原有病灶的繼續發作,對危機的實際解決不會有什么積極的作用。美俄雙方在烏克蘭進行“拉幫斗狠”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中國,宣稱中國是克里米亞危機中的最大贏家。實際上,面對當前的烏克蘭局勢中國一直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只有各方保持冷靜克制,摒棄冷戰思維,通過政治協商解決危機,才可以有效地協調各方關系,避免局勢進一步緊張升級。
二、魯哈尼宣布棄核,不僅是“道德”問題
3月1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在國防部會議上發表聲明,宣布放棄制造核武器。他指出,放棄制造核彈的決定基于“道德原則”。此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出宗教指令,禁止在國內生產核武器。長久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認為,伊朗發展核技術是在試圖制造核武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活動以及安理會1696號決議,都是旨在防止伊朗核計劃可能導致伊朗最終擁有核武器。雖然德黑蘭多次否認這種說法,但地緣政治以及核武器的毀滅性讓這些國家不敢輕易相信伊朗。
無論伊朗以什么原因棄核,現在的結果是各方愿意看到的。這不僅是因為伊朗擁核會打破中東地區現有的權力均衡狀態,改寫當地的政治版圖以及諸多現行“游戲規則”;更重要的是國際社會普遍不相信伊朗核計劃是用于和平目的,在西方人眼里,伊朗擁核擁的是“邪惡勢力”,必將給世界帶來災難;在以色列人眼里,伊朗擁核是猶太國家的災星;在阿拉伯人眼里,伊朗擁核是波斯人擁有核武器,并聲稱如果波斯人有了核武器,阿拉伯人也必須擁有核武器;在石油進口國眼里,伊朗擁核,必將給海灣地區帶來不穩定,甚至帶來戰爭??傊诖蠖鄶祰H社會成員眼里,伊朗核問題無關道德,卻與各種利益考量相連。
三、埃及新內閣就職,意料外塞西留任
3月2日,由易卜欣·馬格賴布任總理的埃及臨時政府新內閣32名成員在首都開羅向臨時總統曼蘇爾宣誓就職。被認為可能會為了總統選舉而退出內閣的埃及國防部長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出人意料地留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此前埃及前總理貝卜拉維的辭職被認為是在為塞西之后的公開競選總統鋪路,但此次塞西的意外留任為四月中旬即將開始的總統選舉增添了更多的懸疑色彩。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是埃及少壯派軍官的典型代表,在軍中有著完整履歷,也是軍方的實權人物之一,曾當過軍隊情報機構最高指揮官。他此次選擇繼續留任內閣國防部長令人不解:一方面他曾經高調表示自己將要參加總統職位的競選,表示有信心角逐埃及未來政治巔峰;另一方面與埃及不少自由派和左派政治人物不同,塞西至今非但沒有正式宣布是否參加埃及國內總統大選,卻出人意料地繼續留任國防部長。埃及內閣未來的組成如何,至今疑團重重。
四、各國政要爭粉絲,新傳媒或成“新寵”
3月11日,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宣布在國家民族電臺啟動個人欄目,名為“聯系馬杜羅”。在該節目第一次播出時,馬杜羅在節目中說道:“這將是在另一層面上與民眾對話的平臺。”同時,他在美國社交網站“臉譜”(Facebook)上也開通了個人主頁。無獨有偶,3月以來英國首相卡梅倫也迅速躥升成為網絡紅人,不是因為他每天日理萬機之余還抽出時間來與網民互動順便增加人氣,而是用錢“買粉絲”,鼓勵網友在“臉譜”(Facebook)主頁點贊。盡管“臉譜”公司沒有提起這宗涉及英國首相的廣告宣傳內幕,但市場專家稱,這次“增粉”至少要耗費7500英鎊的黨內資金。
技術的發展對于人類政治參與模式的改變是顛覆性的,政治精英的政治行為方式有很強大的示范效應。事實上,很早之前,美國總統候選人競選時,已將這種方法納入其中了,雖不足為奇,但這種趨勢是否說明網絡或將成為未來西方多黨制國家政黨競爭的主戰場?無論答案如何,如今看來,新媒體已然成為很多國家政要的“新寵”了。
五、“3·11”大地震三年祭,日本核態度“逆轉”
“3·11”日本大地震已經過去整整三年,在這三年間,日本民間反核聲浪日趨強烈,游行示威從不間斷。然而,從堅決“棄核”的菅直人,到“曖昧”的野田佳彥,再到高舉“重啟核電”的安倍晉三,如今再看,日本執政黨態度已然發生了“逆轉”,開發核能的決心越來越強。
對于日本首相安倍個人來說,只有經濟發展上去了,其政治抱負才可以施展,而開發核能無疑可以實現“一箭雙雕”。目前,日本主要是靠進口國外的天然氣和煤炭填補電力缺口,當然缺口無法完全滿足國內經濟和民眾對電力的需求。在安倍看來,重啟核電可以使電價下降,促進貿易、改善產業環境和經常性收支,提升產業競爭力,最終改善日本財政狀況,使經濟走向良性循環。目前安倍所在自民黨占據優勢,未來三年選舉壓力不大。雖然還有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和爭議,但政治氛圍對安倍內閣相對有利。因此,在是否繼續使用核能的問題上,安倍應該很明確,重啟部分核電設施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六、馬航飛機不見了,國家間仍需互信
3月8日凌晨,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一架MH370客機失去聯系,機上共有239人,其中有154名中國籍乘客。該航班原計劃于3月8日早晨6:16在北京降落。失聯后,共有25個國家相繼展開搜救,再次展現了人類共同體意識。但是搜救過程中出現的若干信息隱瞞使人們不得不對本次事故所反映出的相關國家之間的信任打上問號。
本次搜救過程中,一些國家對于軍事安全等敏感領域信息的過度保守,嚴重干擾了搜救工作的協調和資訊分享。相關責任國拒絕公布軍事雷達所能捕捉到的失聯客機信息,保護國土、安全情報以及背后的利益問題依然凌駕于尋找飛機和解開疑團之上。有學者指出“搜索馬航失聯客機的行動可能是亞洲國家武裝部隊與民事機構建立信任的機會。但是,當涉及分享情報時,仍存在真正的信任問題。” 如今看來,比MH370更難找的是真相,比“失聯”更可悲的是失去信任。
七、互聯網“普大喜奔”,美將移交管理權
3月14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國家電信和信息局發表聲明,宣布美國政府將放棄對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ICANN)的管理權。ICANN是一個總部設在美國洛杉磯附近的非營利性國際組織,負責協調、管理和分配全球互聯網域名系統、根服務器系統、IP地址資源。自1998年成立以來,ICANN在互聯網世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著“全球互聯網中樞”之稱,但ICANN成立之時完全由美國政府主導,使其掌握了互聯網的控制權。雖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依然會保持對于全球互聯網的控制力,但可喜的是,國際網絡治理正向著多極平衡的方向邁進。
據專家分析,“棱鏡門”事件對美國此次宣布放棄互聯網管理權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曝光的美國政府對世界的普遍監控行為已經透支了全球互聯網用戶的信心,互聯網面臨著分裂成獨立國內網絡的危險。為了深化與各地互聯網社群的融合交流,增進相互理解與信任,ICANN已決定在全球建立多個合作中心。美國這次移交互聯網管理權,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網絡安全以及全球互聯網活力無疑是個好消息。
八、美菲新安全協議,“再平衡”仍在進行
3月17日,菲律賓根據與美國制定的最新安全協議,允許美國使用其軍事基地。未來一段時期,美國也將對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進行類似的調整,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也將有相應的軍事安排。美菲此次加強防務合作將使美國在軍隊、潛艇、飛機和人道主義救援裝備部署方面的力量得到提升。
美國推進“再平衡”戰略的腳步并沒有因烏克蘭問題而減慢。菲律賓曾經是美國的殖民地,所以進入權是一個涉及主權的敏感問題。2013年,菲政府曾試圖重建蘇比克和克拉克軍事基地,并開放給“美日等盟友”,此舉遭到了菲社會各界的非議與批評。事后菲政府迫于國內壓力,公開否認了這項動議。一年之后的今天,美菲就新安全協議進行談判,再次升級對亞洲一些國家,尤其是對中國的遏制。目前軍隊進入權已確定,但雙方依然在怎樣分擔職責以及怎樣搞好相關設施安保工作等問題上進行交涉。
(執筆:黃蕊)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