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作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要一環,美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多邊合作——“美湄合作”在2009年7月拉開了大幕。美國時任國務卿希拉里與柬埔寨、泰國、老撾、越南四國外長共同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標志著美國“重返”東南亞的號角吹響了。時隔不到一年,2010年中國同亞洲17個國家代表在韓國釜山共同簽署《亞洲鐵路網政府間協定》,截至2013年,由昆明出發,經過景洪、磨憨,到達老撾首都萬象的中老段高鐵已經開工,建設資金到位70億美元。“泛亞”高鐵的一枚枚道釘,成為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開展公共外交合作的范例,也是對美國在該地區進行滲透的回應。
軟硬兼施,美國力圖擴大影響
一、湄公河流域國家是美亞洲軍事戰略的“補給場”
盡管美國在湄公河流域還沒有正式軍事基地,但美國和泰國、菲律賓等國都有雙邊軍事同盟條約。近年來,美軍通過軍隊互訪、聯合演習、培訓軍事人員、提供軍事援助等形式,尋求與東南亞有關國家建立軍事合作關系,圖謀籌組以湄公河流域國家為核心的東南亞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并簽署了有關軍事人才培訓和軍事基地使用的協議,包括港口訪問、建立維修設施及提供后勤支援等。早在1998年,新加坡向美國海軍提供樟宜軍港口和可供美航母停靠的專用碼頭;同年美國和菲律賓簽訂了軍隊訪問協定,雙方組織聯合軍演及軍艦互訪。2000年以來,美軍與東南亞國家進行軍演30多起,其中2011年2月7日在泰國清邁舉行的“金色眼鏡蛇”美泰聯合軍演是在湄公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次。
二、“美湄合作”開發人文項目,意在籠絡民心
保持強大軍事壓力的同時,美國還通過經援擴大在湄公河流域的影響,籠絡人心,爭取民意,以制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和作用。“美湄合作”主要涉及環保、衛生和教育等領域:湄公河委員會與美國密西西比河管理委員會建立了伙伴關系;由美國地質勘探局研發可應對氣候變化及湄公河下游生態系統的模型分析軟件;雙方還共同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等其他傳染病;建立多種形式伙伴關系和技術合作,以提供教育及就業機會。
中國扎實推進周邊
“公共外交”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上所強調的:現階段,我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就是服從和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努力使周邊同我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
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公共外交,必須打“組合拳”,多管齊下,將公共外交作為“大外交”格局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要實現從對外關系到國際關系的轉型,將自己置身于整個國際關系的架構內來考慮得失,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一、積極拓展務實合作,讓“高鐵外交”惠澤中南半島
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貿易、投資合作空間,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近年來,中央一直強調“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基本方針,希望通過經濟上的一體化帶來政治上的和諧與安定。“高鐵外交”就是依靠資金合作等方式修建高鐵,通過陸路延伸及技術、資金參與等形式,向周邊及其他地區擴展,被海外媒體稱為“高鐵外交”。中國高鐵建設不僅使中國與東盟高速、緊密連接,而且使多邊經貿合作更加便捷,在地緣政治上實現突破。2010年8月,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六國通過了“大湄公河次區域鐵路銜接計劃”。預計到2020年,六國將實現鐵路網絡的連通。縱觀中國將修建的高鐵網絡,輻射了大湄公河流域3億人口,除人員、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之外,高鐵仿似一條紐帶,將湄公河流域國家與中國緊緊聯系在一起。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4年中老高鐵將實現700萬噸/年運力,2025年將突破2600萬噸 /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的最新調查指出,高鐵沿線城鎮的GDP比鄰近地區高出2.7%。中國高鐵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一旦顯現,勢必將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人文交流,營造和平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高鐵經過的老撾和泰國北部地區,經濟滯后、地勢險要、基礎設施落后,多年來是當地經濟發展“被遺忘的角落”。“高鐵經濟”無疑將成為地方發展的最大經濟增長點。中國和湄公河流域國家勞動力價格的差異導致很多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正在向高鐵輻射區域尋找新的出路。泰國和老撾政府認為能夠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根本上解決北部山區的發展問題,將對國內政局的穩定乃至中南半島政治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二、合作共贏,中國高鐵賦予“中國—東盟”自貿區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深化互利共贏格局,加快自貿區經濟一體化進程。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自實施以來,實現貿易額達4.5萬億美元,其中九成的貨物貿易實行零關稅。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成效不斷擴大。在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協定的框架下,湄公河流域國家和中國的貿易將受惠于高鐵的發展,克服交通瓶頸。完善的公共系統鐵路系統,將有力地升級基礎設施、加快人員、能源、零關稅貨物貿易往來;減少關稅環節,降低經營成本;有利于實現貨物貿易的高速增長。以往從中南半島向中國運輸大宗商品多靠水運或公路運輸,運力較低,需要時間較長,成本較高。高鐵的建成將徹底改變貨物運輸模式,提高效率。高鐵不僅僅升級了運輸模式,還對服務貿易及投資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二)豐富人文交流內涵,提升公共外交的實力。中國和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發展不僅涵蓋了經貿往來,還包括人文等多邊領域。中國和該地區國家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合作空間巨大。雙方合作將互為發展機遇,為彼此發展創造新生動力和外部條件。我們還應對湄公河流域合作乃至于東盟國家合作持冷靜、清醒的態度。東盟成立時的初衷是“和平,自由,中立”;東盟國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中立”的原則貫徹始終,也應當理解其“小國心態”:自身勢單力薄,唯靠在大國之間維系平衡,維護該地區的“均勢”,才能生存,因此在外交上多采取實用主義政策,力求相對平衡的大國關系。第26屆東盟外長會議發表聲明歡迎美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就是例子。對此,中國應警惕高鐵合作項目的負面影響,兼顧利益攸關方的利益底線,在矛盾和紛爭中尋求合作,在競爭中實現互贏。中方應在多種場合強調,中國的發展給周邊帶來的是機遇和繁榮。中國和湄公河流域國家有共同的文化傳統,發展友誼具備鞏固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因此,在進行對外開發、合作時應認清本質,本著互利共贏、共同開發的原則,在消除其疑懼情緒的同時,合理利用,妥善開發,確保中國的戰略利益。
盡管中南半島利益相比美國全球戰略利益,并不起決定性作用,但正如西方地緣政治理論認為,歐亞大陸的陸權國家中國的崛起,是海權國家美國的“噩夢”。而要消除這種“噩夢”,必須在地緣政治理論中的“邊緣地帶”對中國進行遏制。中南半島正是其中的“邊緣地帶”。正如中國圍棋里博弈時有個信條叫“金角,銀邊,草肚皮”,在這個“金角”上,大國的較量時隱時現,實力的碰撞在所難免,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安全和繁榮穩定涉及周邊、南海以及整個亞太格局的穩定,不容忽視。出現摩擦和危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尋找管理和處置危機的辦法。
維護和平是實現共同夢想的基本前提,推動發展是實現共同夢想的重要途徑,加強合作是實現共同夢想的有效方式,實現共贏是實現共同夢想的必然選擇。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和中國外交全局,對于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鞏固對中國總體有利向好的周邊環境,維護好、利用好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禮賓局)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