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武
(廣州市體育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男子賽艇隊 廣東廣州 510000)
我國青少年賽艇運動員訓練員負荷點及分析
翟立武
(廣州市體育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男子賽艇隊 廣東廣州 510000)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跟蹤記錄法、文獻法對我國青少年賽艇運動員的訓練活動進行分析與研究,發現我國青少年賽艇運動員訓練負荷偏大。山東青少年賽艇運動員的賽前訓練模式符合我國青少年賽艇運動大綱要求。但是訓練內容安排存在一定問題,對運動員的協調性、各部分力量的平衡造成消極影響,且訓練方式較為枯燥單一。造成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青少年賽艇訓練教練員缺乏充足的理論知識,缺乏有力的教練崗前培訓制度,導致教學員不能掌握賽艇運動的核心本質與規律。
賽艇訓練 青少年賽艇運動員 力量訓練 耐力訓練
我國2009年開展全國青少年賽艇錦標賽,可見對賽艇比賽與訓練的重視。青少年賽艇訓練活動為青年賽艇比賽儲備人才,為青少年運動員打下良好的訓練基礎與力量基礎。訓練活動的有效性與好壞對青少年運動員本身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青少年運動員舍棄正常的學習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賽艇訓練活動中,且運動生涯較為短暫。制定合理的賽艇訓練計劃與內容,確保訓練活動的負荷合理。通過組織合理的訓練活動,提高運動員的運動積極性。
1.1問卷調查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于2009年對全國青少年賽艇錦標賽對參賽的運動員與教練員進行問卷發放,共計調查123名青少年賽艇運動員(男78人,女45人),23名教練員。問卷發放結果如表1、表2。
1.2跟蹤記錄
本研究采用跟蹤記錄法,選取山東省隨隊跟蹤記錄。山東省運動員在2009年比賽取得良好成績,又在2013年全國青年U—18賽艇比賽中的更好的成績。2014年的全國青年賽艇比賽,山東省共有46名運動員參賽,獲得5金3銀3銅及團體總分第一的好成績。山東省已經從賽艇賽參賽大省,逐步轉變為賽艇參賽強省。青年賽艇隊伍的建設離不開青少年賽艇訓練活動作為支撐。山東省約有6個市開展青少年賽艇項目,并且建立了公平、公正的比賽、訓練環境。其賽艇項目與實力在全國均具有代表性。為此,本研究選取山東省進行實地跟蹤調查,記錄青少年的訓練內容、訓練負荷量等。
1.3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百度等對賽艇儲備人才培養與青少年賽艇訓練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對檢索到的內容進行分析,了解我國青少年賽艇訓練大綱,對訓練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得出最終結論。
1.4數據整理統計
本研究過程中跟蹤記錄的訓練負荷數據錄入電腦,并且運用Exce1 2003進行整理與統計。

表1 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

表2 本研究運動員問卷調查人數及分布
2.1訓練內容
對于賽艇青少年運動員來說,耐力訓練與力量訓練是賽艇訓練中重要的訓練內容。通常情況下,耐力訓練占據訓練活動的主體部分,力量訓練內容次之。山東省賽艇運動員訓練內容也以力量訓練與耐力訓練為主。針對山東省賽艇運動員訓練內容進行調查后,發現在全年訓練活動中,耐力訓練占據78.2%,力量訓練占據15.8%。耐力訓練占據的比重大,是訓練內容中比較重要的兩部分。
2.2訓練周期安排
根據山東省賽艇運動員參加省內青少年賽艇錦標賽前32周訓練計劃,以及隨隊情況觀察與訓練數據記錄,分析出運動員訓練負荷變化折線圖。賽前訓練分為兩個階段,準備階段與賽前訓練極端。具有明顯的周期訓練特征。從圖1中可以看出,前24周為準備階段,25~32周是賽前特訓階段。準備階段主要通過改進訓練技術,增強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其訓練強度較低,著重引導運動員掌握賽艇關鍵技術,隨著時間不斷推進,運動員的訓練量與強度不斷增加,并且在賽前確保運動員達到最高水平。從總體來看,山東省青少年賽艇訓練活動安排比較合理科學,但是在實際訓練中,依然存在運動負荷過重等問題。
2.3訓練方式
由教練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我國耐力訓練具體方式主要有跑步訓練、水上劃與測功儀,這些訓練方式分別在日常訓練活動中所占比重為12.8%、68.5%、15.7%。游泳、自行車等訓練方式偶爾穿插在賽艇訓練活動中。
根據運動員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力量訓練的具體方式主要有杠鈴訓練、核心訓練、水上負訓練,不同的力量訓練方式在日常訓練活動中所占比例為25.4%、29.5%、20.8%。核心訓練與杠鈴訓練是主要的訓練方式。其中杠鈴訓練是山東省青少年賽艇訓練活動的傳統手段。在實際隨隊調查期間也對此現象進行了驗證。
3.1訓練模式的影響
傳統的力量訓練模式過分強調運動員四肢的力量訓練,忽略軀干力量訓練。教練追求力量的大,而忽略將力量與專項訓練相結合。長時間的此種力量訓練會導致運動員四肢與軀干、大小肌群之間的協調發展,導致肌肉力量的柔韌與力量之間關系失衡,容易誘發運動員肌肉損傷。從而導致在水上訓練過程中或實際比賽活動中,運動員身體姿態不協調,影響運動員實力的正常發揮,影響比賽心情與比賽結果。
本文對山東省14名青少年運動員(男8人,女6人)進行了FMS功能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運動員總體得分為13.8分,女子為12.7分,14名運動員中有8名運動員分數低于13分,超過總數的一半。觀察測試數據與得分,該14名青少年運動員身體功能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身體四肢力量與軀干力量不協調,身體左右不對稱,缺乏充足的靈活性、協調性與穩定性。由此可以看出,山東省賽艇運動員在基本姿態方面存在一定問題。長期的不合理訓練模式是導致此結果出現的主要原因。
3.2訓練量
根據觀察,山東青少年賽艇運動員每周訓練次數為8~14次,每次訓練時間為2h左右,全年的訓練次數超過385次,訓練時間超過770h,水上劃訓練里程超過4600公里。上文提高的賽前32周訓練內容與強度,符合國內訓練大綱要求。縱觀山東青少年賽艇全年訓練活動,其訓練量與國內外訓練大綱要求也相符,且水上劃訓練量超過我國賽艇訓練大綱的要求。通過水上訓練項目培養學生的耐力與力量是山東賽艇訓練重要的思想。從短期效果來看,水上訓練項目可以增強運動員的訓練量,增強運動員的比賽適應度,但是從長遠角度來考慮,過多的專項訓練可以會產生消極影響。

圖1 山東青少年賽艇運動員訓練負荷變化情況
4.1結論
山東青少年賽艇運動訓練內容與強度安排較為合理,符合我國青少年賽艇訓練大綱要求,但是缺乏有效的素質訓練方式。教師著重進行力量訓練。
山東青少年賽艇運動員的整體訓練強度較大,過于注重專項訓練,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發展。
4.2建議
國家相關體育機構與省級體育機構應該發揚舉國體制的優勢,注重從小培養運動員。從體制方面完善我國賽艇運動員的選拔與訓練途徑,保證青少年在賽艇訓練活動中,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幫助與訓練負荷。
建立完善的教練員訓練體制,加強教練員的崗前資格培訓管理。所有的教練員都應該參與崗前培訓,且能進行崗位管理。通過培訓活動獲得專業的賽艇訓練與比賽知識,掌握賽艇項目的規律,深入了解訓練活動的本質,尊重青少年身體生長發育特點。
教練員在實際訓練活動中,根據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特點與實際運動基礎,制定適宜的、科學合理的年度、階段訓練計劃,并且將計劃細化到“每一天”。減少不必要的訓練活動,全面提高訓練質量,加強訓練活動的監控理念,根據青少年運動實情,合理分配不同的訓練內容與模式。
[1]資薇.我國優秀賽艇運動員年度訓練負荷特點與關鍵問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1.
[2]簡廣鳳.青少年賽艇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的實踐與思考[J].體育科研,2008(29).
[3]顧善光.我國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與理論思考[J].體育學刊,2008(15).
[4]龐秀麗.對青少年賽艇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的探討[J].管理觀察,2010(4).
[5]胡巨林.淺談青少年賽艇運動員的基礎力量訓練[J].西江月,2013(3).
G807.3
A
2095-2813(2014)10(a)-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