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叢叢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煙臺 264025)
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分成明顯的兩段,第一段是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應用,另一段是現代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應用。所謂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指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借鑒蘇聯而形成并一直推行的體育教學模式。20世紀80年代一批體育教學理論新思潮進入我國,并對我國體育教學實踐產生了一定變化、沖擊,進而我國體育教學理論改革發起并不斷深化,至此一批現代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形成。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即教學指導思想、教學過程結構及相應的教法體系[1]。本文將在追尋這幾種教學模式本源的同時,從三個因素的方面,分成傳統與現代兩類,研究目前幾種主要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
我國傳統“三段制”體育教學過程由我國效仿蘇聯教學理論將教學過程分為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基本階段而來,“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教學程序正好符合運動技能形成的順序,這種傳統的教學程序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時間內占據學校體育教學的主導地位,時至今日,眾多學校體育課堂采用如是的教學程序,處在體育教學一線的體育教師仍存在用相同的教案面對不同的學生。

圖1 掌握技能體育教學模式圖

圖2 課課練體育教學模式圖

圖3 本源分類圖
掌握技能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系統地學習運動技術。教學過程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泛化、分化、自動化三個階段分成相應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以及結束部分(見圖1)。教學方法多以教師講解示范技術動作,學生模仿練習,通過不斷練習逐步學會技術動作。教學過程注重教師的教授,教學過程簡單易操作。
課課練體育教學模式是迎合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而形成。1987年的教學大綱把發展身體素質練習作為單獨的教學內容,并在1992年的教學大綱中強調,可采用“課課練”、課外練、游戲比賽等方式來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2]。其指導思想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教學過程與掌握技能教學模式大體一致,只是在每節課中以“輔助性”安排、“補充性”安排、“準備性”安排和“多樣性”安排三種形式加以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見圖2)。教法體系為教師講解,學生練習。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程序簡單,教師易于教授,但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考慮到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區別所在,那就是體育課程是身體參與較多的課程類型,體育課程更需要考慮學生的主觀感受、更應強調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快樂體育”等教學思想的傳入,我國的體育教學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加之我國學生逐漸顯現出的體質問題等,學校體育領域開始反思我國體育教學理論的革新。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成為體育理論研究的新熱點,眾多研究學者一方面通過將新的理論融入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通過重新審視教學模式與體育教學模式的聯系,自此,一系列新的、不同于傳統的現代體育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并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運行。

圖4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圖

圖5 小集團學習體育教學模式圖

圖6 情景體育教學模式圖

圖7 問題解決體育教學模式圖

圖8 主動性體育教學模式圖

圖9 成功體育教學模式圖
教學模式依據不同教學理論一般分為三類:依據兒童的認識發展規律,可以將教學模式分為:發現式教學模式、掌握學習教學模式、探究訓練教學模式等;依據社會學的人際交往理論,以發展學生社會適應性為目的,可以將教學模式分為:小組研究教學模式、合作教學模式、社會調查教學模式。依據心理學的人格發展理論,以發展學生個性、情感、技能為目的,可以將教學模式分為:暗示教學模式、程序教學模式等[3]。
目前我國幾種區別于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有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小集團學習體育教學模式、情境體育教學模式、問題解決體育教學模式、自主體育教學模式、成功體育教學模式。本文認為這幾種主要的體育教學模式的本源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借鑒國外先進體育教學理念;另一方面重新回歸教學模式,將教學模式理論延伸至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本源分類如圖3。
快樂體育是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引入中國的舶來理論,其誕生的背景是日本“個性化”教育與“生涯化”教育的出現,由此而來的“生涯體育”是“快樂體育”理論產生的直接背景??鞓敷w育思想的主要理論包括運動目的論即運動不是教育的手段,強調體育的內在價值;游戲論和運動中的快樂,注重引導人們體會運動中的樂趣,運動是滿足人們對樂趣的欲求;“小集團”學習理論,更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自發性,真正滿足學生內心的欲求,實現快樂體育。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進入我國后結合學校體育實情進行了異化,其指導思想主張引導學生體會運動中的樂趣。教學程序靈活,教學過程有一個或多個引導學生體驗學習、提高、挑戰等運動帶來的快樂的環節(見圖4)。教學方法多運用游戲法、比賽法、小組練習法等。
小集團體育教學模式也受“快樂體育”思想的影響,“小集團”學習是日本快樂體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理論,是實現快樂體育思想的重要手段??鞓敷w育思想進入我國之后,將“小集團”學習理論運用于實際教學。
小集團體育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通過組織小團隊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幫互助,提高學習主動性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教學過程綜合考慮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等情況后,分成不同學習小群體,整個學習過程在教師的調控下讓學生在小群體的學習背景下完成其自己團隊共同目標,并通過每個群體之間的交流、競爭提高學習效果(見圖5)。
情景體育教學模式是通過創設或模擬一定故事情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教學目標,一般適用于低年級。情景體育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充分利用兒童活潑、充滿想象的性格特征完成體育教育。情景體育教學的教學過程都要創設一個或多個故事情景,各環節和諧、連貫充滿樂趣(見圖6)。教學方法多以故事引導為主。
問題解決體育教學模式依據人類認識發展規律,認識事物之前發出疑問,帶著疑問在實踐中驗證、求真,最終得出結論。這種體育教學模式在進行體育的同時注重智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教材中的內容編制成一些列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親自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習熱情(見圖7)。教學方法多使用小組學習法。
主動性體育教學模式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主觀意愿是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自我空間,以激勵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有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見圖8)。教學方法運用小組學習法較多。
成功體育教學模式是針對班級中較弱勢的群體,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學習過程的成功體驗,但不否認失敗,既強調競爭的作用也重視協同的作用,主張將相對的評價與絕對的評價結合起來[4]。
教學過程中通過改變以往的比賽規則或評價標準等,讓每一位同學有成功的體驗,并引導學生有適合自己的成功標準和目標(見圖9)。教學方法多使用比賽法、游戲法等。
通過分析目前我國幾種主要的體育教學模式,不難發現,我國體育教學模式實現傳統到現代的跨越,變得更具人本主義色彩,考慮到體育教育最終是人的發展,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另外,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充實,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幾種成熟的體育教學模式根據中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不斷革新而形成,各體育教學模式之間界定不夠清晰,多有重疊,都是以一種教學模式實現多方面的體育教學目標。另外,這幾種主要的體育教學模式變革之處在于教學指導思想的變化,實施于教學過程之中的關鍵在于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所以這幾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實際運用情況較被動。
我國體育教學模式正處在不斷革新、努力探索的途中,學者和一線體育教師都根據體育課程標準的不斷革新一味向前,難免有迷茫之處。認為我國體育教學模式還需進一步細化,不再追求先進體育指導思想的變化,應以一種適合目前我國體育課程現狀的體育指導思想為主線,分成具體的版塊創建相應的教學模式,避免各體育教學模式之間的重疊、模糊現象,讓先進的體育教學理論、先進的教育指導思想全面、透徹的進入實踐教學。
[1]毛振明.體育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黨林秀,蘇祝捷.重提體育教學中的課課練[J].體育教學,2011(3):31-32.
[3]趙立.對教學模式與體育教學模式的思考[J].體育教學,2005(2):9-11.
[4]毛振明.對十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J].體育教學,200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