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華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和白介素-17的水平測定
楊新華
目的探討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血清中白介素-6和IL-17的水平及臨床意義。方法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52例NSCLC患者和25例健康體檢者血清中IL-6和IL-17的水平。結果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體檢者(P<0.05)。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高低與患者的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結論IL-6和IL-17可能參與了NSCLC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學過程, 兩者水平檢測可用于HIE的病情監測和預后評估。
非小細胞肺癌;白介素-6;白介素-17
目前,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但是炎癥反應在其發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被證實。白介素是一類廣泛參與機體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 其中的白介素(interleukin, IL)-6和IL-17已經被證實參與胃癌、乳腺癌等多種實體瘤的發生發展過程[1-4]。作者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 以便觀察兩者在NSCLC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1.1一般資料 入組2010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NSCLC患者52例, 男33例, 女19例;年齡39~68歲, 中位年齡56歲;病理類型:鱗癌33例, 腺癌19例;分化程度:高分化23例, 中分化18例, 低分化11例;臨床分期:I期8例, II期27例, III期10例, IV期7例;有淋巴結轉移27例, 無淋巴結轉移25例。同時選擇本院同期體檢的健康體檢者25例作為對照:男13例, 女12例;年齡31~67歲, 中位年齡49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血清IL-6和IL-17水平檢測 所有NSCLC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均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 每例3 ml, 常溫下靜置30 min, 4000 r/min離心10 min, 取上清液, 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 試劑盒均購自美國R&D公司, 試驗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進行試驗數據分析, 兩組患者血清IL-6和IL-17水平比較采用t檢驗, 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 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體檢者(P<0.05)。見表1。
表1兩組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pg/ml

表1兩組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pg/ml
組別IL-6IL-17 NSCLC189.53±18.79217.54±30.32健康體檢者65.07±10.2470.67±7.91 t 23.12734.568 P<0.05<0.05
2.2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與NSCLC患者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 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高低與患者的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見表2。
NSCLC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命健康。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 NSCLC的發病與其他大多數實體瘤一樣, 與許多炎癥因子及細胞因子的水平變化關系密切。IL-6和IL-17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明顯影響, 兩者的高表達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增強免疫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 同時兩者也被證實廣泛參與機體的炎癥反應。IL-6由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等合成分泌, 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為21 000~26 000的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動能、誘導炎癥反應、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促進腫瘤生長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蛋白, 參與了炎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1]。在腫瘤的發生中, IL-6已經被證實參與了肺癌、結腸癌、肝癌等多種實體瘤的發病過程[2]。IL-17主要由Th17細胞分泌產生, 少部分由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分泌。IL-17同樣也是一種促炎因子, 其合成分泌途徑如下:首先由腫瘤壞死因子-α刺激抗原提呈細胞分泌IL-6等, 然后刺激Th細胞激活STAT3信號轉導通路, 進而合成分泌IL-17。IL-17已經被證實廣泛參與結腸癌、肝癌、肺癌等實體瘤的發生發展[3,4]。本文結果表明, 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體檢者(P<0.05)進一步驗證了兩者在NSCLC中的高表達。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高低與患者的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 提示兩者的水平均隨著NSCLC的疾病進展而升高, 具有評估病情及預后的作用。

表2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與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pg/ml)
總之, IL-6和IL-17可能參與了NSCLC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學過程, 兩者水平檢測可用于HIE的病情監測和預后評估。
[1] 高偉, 趙曉霞, 郭緒曉.肺癌患者血清 IL-6、IL-8及TNF-α的表達及臨床意義.河北醫藥, 2012, 34(4):487-488.
[2] 王剛, 呂長俊, 陳紹水, 等.血漿中TGF-β1、TNF-α及IL-6動態變化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發生的相關研究.濱州醫學院學報, 2011, 34(2):81-84.
[3] 地力下·司馬義, 李峰, 張文杰.IL-17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30(5):611-614.
[4] 明健, 張清富, 姜彥多, 等.IL-7/IL-7R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與淋巴轉移和預后的關系.中國肺癌雜志, 2010, 13(12): 1101-1106.
Levels of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7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YANG Xin-hua
Department of Oncology, 152th Hospital of PLA,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 (IL) -6 and IL-17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A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ed the serum IL-6 and IL-17 levels in the 52 cases of NSCLC and 25 cases of healthy subjects.ResultsThe serum IL-6 and IL-17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NSCLC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healthy subjects (P<0.05).The levels of IL-6 and IL-17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the clinical stage, differentiation degre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NSCLC (P<0.05).ConclusionIL-6 and IL-17 may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NSCLC, they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of NSCL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terleukin-6; Interleukin-17
467000 平頂山, 解放軍第一五二醫院腫瘤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