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楠
淺議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干預方法及臨床效果
程楠
目的探討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干預方法及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于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放療時未采取臨床干預, 觀察組在放療初期行干預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后的鼻竇炎發生率。結果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后的鼻竇炎發生率分別為32.0%、72.0%、28.0%和28.0%、52.0%、20.0%, 觀察組鼻竇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后的鼻竇炎發生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鼻咽癌患者放療初期便臨床干預, 可有效降低放療后鼻竇炎發生率。
鼻咽癌;放療;鼻竇炎;臨床干預
鼻咽癌作為臨床實踐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事件, 治療方法主要是放療, 但該方法會出現腫瘤周圍組織不同程度損傷, 導致患者發生諸如頭暈、口鼻發臭以及鼻塞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采取有效的臨床干預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是近年來醫學界普遍研究的課題。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選取50例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干預方法及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0例, 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頭暈、鼻塞、頭痛等癥狀, 符合臨床上關于鼻咽癌的診斷標準。男性29例, 女性21例, 年齡為19~57歲, 平均年齡為(39.9±7.2)歲。治療中均采用全程根治連續性放療法(放療劑量在55~80 Gy不等)。按照隨機分組法, 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各25例。兩組患者在病情程度、患病時間、年齡層次、放療方法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放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直線加速器全程根治連續性放射治療, 其中, 鼻咽灶放療時間為7~8周, 采用6MV X線,放療劑量在55~80 Gy不等;頸部放療時間由淋巴結陽性、陰性而定, 淋巴結陽性患者放療時間為7~8周, 放療劑量為65~75 Gy, 淋巴結陰性患者放療時間為3~5周, 放療劑量為45~55 Gy, 均采用高能電子線聯合6 MV X線治療。此外, 觀察組患者于放療初期, 以曲安奈德氣霧劑噴鼻(3~4次/d), 克拉霉素口服(250~300 mg/d), 放療3個月后停藥。
1.3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后的鼻部癥狀、MRI/CT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17.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計數資料以(%)表示, 進行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后的鼻竇炎發生率比較:對照組治療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后的鼻竇炎發生率分別為32.0%、72.0%、28.0%;觀察組治療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后的鼻竇炎發生率分別為28.0%、52.0%、20.0%,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后的鼻竇炎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后的鼻竇炎發生率比較[n(%)]
當前, 治療鼻咽癌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放射療法, 但采用該方法治療1年后, 大約有95.3%的患者會出現鼻竇炎事件[2]。一般認為, 放療初期出現鼻竇炎的原因在于鼻黏膜急性反應發生后, 會促使黏膜分泌物的分泌量增加, 從而導致黏膜出現腫脹, 進而引發鼻竇炎。部分臨床研究成果顯示,鼻咽癌放療后采用糖精檢測, 可有效檢測出鼻黏膜的清除率,給予患者放療治療后, 患者鼻黏膜清除率會顯著降低, 從而限制鼻竇黏膜和鼻腔黏膜清除功能, 將其認為是出現鼻竇炎事件的主要因素, 并在電鏡掃描的配合下, 發現鼻黏膜細胞存在脫落、壞死等現象, 從而使該觀點得到了有效證實[3]。還有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發生情況或與患者鼻腔內存在侵犯、鼻咽部照射劑量以及T分期具有某種關聯[4]。無論何種結論, 鼻咽癌患者在放療后出現鼻竇炎時若得不到有效處理, 均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 更有甚者會伴隨一系列并發癥, 從而干擾醫生對鼻咽癌會否出現復發的判斷, 故而, 鼻咽癌患者處于放療階段時, 有必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以降低鼻竇炎發生率。
臨床上用來控制慢性鼻竇炎的有效藥物最為常見的是糖皮質激素類, 它不僅可以使上皮細胞加強對凋亡的抵制作用,減少膠原基因(纖維細胞內)及轉化生長因子基因(β1)的表達, 對平滑肌增生起到抑制作用, 并憑借其消炎優勢, 還可以對細胞的合成起到有效阻滯作用。本研究中采用的藥物是曲安奈德, 屬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且效果持久, 對鼻咽癌患者可以起到靶向治療作用, 是鼻咽癌治療中的常用藥;克拉霉素(14元, 大環內酯類)則可阻滯生物膜形成, 優化抗炎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 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6個月后, 觀察組患者鼻竇炎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鼻竇炎發生率, 充分證明了曲安奈德噴鼻聯合克拉霉素口服治療, 可有效降低鼻竇炎發生率。
綜上所述, 鼻咽癌患者放療初期采取必要的干預策略,可有效降低鼻竇炎發生率, 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
[1] 匡嘉麗, 吳軍, 梁海慧.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臨床干預方法及效果.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3, 22(16):1515-1516.
[2] 徐化冰, 富曉敏.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的臨床干預及體會.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0, 9(08):547-549.
[3] 楊玲, 屈政朋, 黃明芳.鼻咽癌放療后引發的鼻竇炎手術治療分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0(05):279-280.
[4] 金新, 王萬偉.鼻咽癌放射治療后繼發慢性鼻-鼻竇炎86例臨床分析.現代腫瘤醫學, 2009, 13(11):602-603.
475000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