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 歐陽國棟 龔長富
序貫療法抗幽門螺桿菌對小兒過敏性紫癜腹型的療效研究
陳澄 歐陽國棟 龔長富
目的探討序貫療法抗幽門螺桿菌對小兒過敏性紫癜伴腹痛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對48例經非侵入性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HP呈陽性的過敏性紫癜伴腹痛的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4例,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 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10 d序貫療法的抗幽門螺桿菌方案治療,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療效及復發情況。結果對照組患兒痊愈10例, 好轉8例, 無效6例, 有效率為75%, 復發率為45.83%;治療組患兒痊愈20例, 好轉2例, 無效2例, 有效率為95.83%, 2例復發。兩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和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僅是小兒過敏性紫癜伴腹痛的病因之一, 且消除幽門螺桿菌可較快緩解患兒腹痛癥狀。序貫療法較標準三聯療法, 在幽門螺桿菌的根除上, 具有更好的依從性, 更高的根治率, 并可提高過敏性紫癜的治療有效率, 減少復發率。
抗幽門螺桿菌;小兒;過敏性紫癜;腹痛
過敏性紫癜是兒童常見病之一, 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累及全身毛細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病變主要累及皮膚、黏膜、胃腸、關節及腎臟等部位的毛細血管壁, 使血管的滲透性和脆性增加, 而導致出現出血癥狀, 其中出現胃腸道癥狀的患兒占90%[1]。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 尤其是伴有腹痛的過敏性紫癜的患兒感染率更高。作者對此類患兒給予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對自2012年2月~2013年8月來本院就診的70例過敏性紫癜伴有惡心嘔吐、反酸噯氣、上腹脹痛、便血等不同消化道癥狀的患兒, 采用非侵入性13C-尿素呼氣試驗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 其中有48例患兒經檢測HP呈陽性, 陽性檢出率為68.57%。將此48例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4例。其中治療組男15例、女9例, 年齡6~17歲, 平均(8.8±3.5)歲;對照組男13例、女11例, 年齡6~18歲, 平均(9.3±2.5)歲。所有患兒均無肝腎功能不全者, 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抗組胺、維生素、鈣劑等常規治療, 同時給予止血, 有消化道出血者加用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治療, 治療10 d為1個療程。治療組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抗幽門螺桿菌序貫療法, 前5 d給予質子泵抑制劑(PPI)奧美拉唑+阿莫西林, 后5 d應用奧美拉唑+甲硝唑+克拉霉素, 10 d為1個療程, 根據患兒的體重給予合適的藥物劑量。對兩組患兒停藥后復測幽門螺桿菌, 觀察治療效果;對所有患兒隨訪6個月, 觀察復發情況。
1.3療效判定標準及復發 治愈:10 d后皮損及臨床癥狀消失, 幽門螺桿菌檢測轉陰;好轉:10 d后皮損消退50%以上,臨床癥狀明顯好轉, 幽門螺桿菌檢測轉陰:無效:10 d后皮損消退<50%, 并有新皮疹再發, 臨床癥狀無改善, 幽門螺桿菌檢測未轉陰。有效為治愈加好轉。復發:隨訪6個月內又出現皮疹、關節疼痛或腹痛等臨床癥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1進行處理, 定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檢驗方法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患兒的有效率為75%;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5.83%。兩組患兒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兒的復發率比較 對照組的復發率為45.83%,治療組為8.33%, 兩組患兒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比較(n)

表2兩組患兒的復發率比較(n)
過敏性紫癜是免疫球蛋白A(IgA)、C3和免疫復合物沉積在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 激活補體, 導致毛細血管、微動脈和微靜脈及其周圍產生炎癥的一種小血管炎。病變主要累及皮膚、黏膜、胃腸、關節及腎臟等部位的毛細血管壁,此時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 最常見臨床表現以皮膚紫癜、胃腸道癥狀、腎臟改變及關節癥狀為主。其病因多種多樣, 有報道稱:幽門螺桿菌誘發的過敏性紫癜具有病程長, 易復發,兒童易患, 腹痛型多見等特點[2];也有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與消化道潰瘍、胃淋巴瘤、胃癌等消化道疾病密切相關,而且與過敏性紫癜也密切相關, 尤其是有胃腸道癥狀的腹型過敏性紫癜[3]。近年來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許多胃腸道外疾病也有一定關系[4]。因此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而誘發小兒過敏性紫癜這個情況越來越受到業內人士的重視。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 兒童是幽門螺桿菌的易感人群[5]。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后, 在幽門螺桿菌及其代謝產物的持續刺激下, 激發免疫反應, 形成一系列的免疫復合物, 這些免疫復合物沉積于毛細血管的基底膜上, 激活補體C3, 生成C3a、C5a、C3b等過敏毒素, 從而形成膜攻擊單位, 在此基礎上不僅引起中性粒細胞趨化吞噬免疫復合物, 而導致組織損傷和皮膚壞死性血管炎;而且可以釋放中性介質, 削弱胃黏膜的屏障作用, 增加機體與消化道內食物、藥物、病原體等變應原的接觸機會, 放大過敏反應程度而導致過敏性紫癜[6]。本文統計顯示, 過敏性紫癜患兒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率為68.57%, 與有些報道的數據相仿[7]。因此, 小兒過敏性紫癜伴腹痛的病因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有關聯的。抗幽門螺桿菌感染序貫療法, 具有HP根除率高、藥物不良反應少、依從性好的優勢, 在兒科臨床應用上, 是符合小兒根除HP的理想治療方案[8]。本研究通過對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伴有腹痛的過敏性紫癜患兒治療觀察表明,治療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10 d序貫療法的抗幽門螺桿菌方案治療的臨床治療有效率(95.83%)明顯優于對照組,經過6個月隨訪, 對照組的復發率為45.83%, 明顯高于治療組。兩組患兒的有效率和復發率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 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并伴有腹痛的過敏性紫癜患兒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后, 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復發率降低, 證實了幽門螺桿菌參與過敏性紫癜的發病機制。
綜上所述, 對于伴有消化道癥狀的過敏性紫癜患兒, 應常規給予幽門螺桿菌檢測, 如為陽性者, 應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抗幽門螺桿菌序貫療法治療, 提高過敏性紫癜的臨床治療效果, 減少患兒的痛苦和家長的經濟負擔, 避免病情反復發作, 提高預后。
[1] 杜嗣康, 鄭日新.小兒胃腸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281-287.
[2] 程書權, 張富平.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兒科疾病應用進展.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5, 4(4): 248-249.
[3] 劉玲, 魏嵐, 趙學良.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癰臨床觀察.吉林醫學, 2012, 3(33): 1395-1396.
[4] 高文, 胡伏蓮.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道外疾病.中國醫刊, 2007, 42(2):2224-2225.
[5] 徐曉華, 劉風霖, 張書紅, 等.1442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及相關性疾病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0, 21(2):100-102.
[6] 嚴加林, 張明亮, 盧小剛, 等.過敏性紫癱患者胃和十二指腸赫膜病變的觀察.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6, 35(6):378-380.
[7] 袁俊梅, 陳海燕.復發過敏性紫癱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探討.醫藥論壇雜志, 2007, 28(3):67-68.
[8] 陳澄.不同療法治療兒童幽門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療效比較.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23):27-28.
283000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婦幼保健院(陳澄龔長富); 佛山市順德區慢性病防治中心(歐陽國棟)
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