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這必將需要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優化與升級。然而,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為此,基于“微笑曲線”理論來審視我國當前的農業產業價值鏈,發現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價值鏈過短,而且各個鏈環多是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為了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整體價值,可從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提升及整合多個角度來尋求我國優化農業產業價值鏈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價值鏈;微笑曲線;優化
中圖分類號: F32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1-0397-02
收稿日期:2013-05-0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107316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編號:12CGL109);河南省教育廳軟科學基金(編號:13A790193);河南工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基金(編號:2012BS039)。
作者簡介:樊慧玲(1981—),女,河南清豐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區域經濟研究。E-mail: fanlaugh@163.com。黨的十八大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可見,我國已經將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并行,列入國家發展戰略。所謂農業現代化就是將建立在感性經驗和手工工具基礎之上的傳統農業轉變為以現代科技、現代工業裝備,以及現代管理方法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的過程[1]。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勢必要求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廣義來講,農業產業結構包括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2]。所謂橫向結構,是指農林牧漁業及其內部的組合比例和相互關系;所謂縱向結構,是指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流通之間的比例關系。從我國農業的發展現實來看,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林牧漁業獲得迅速超常發展之后,相互之間的比重一直比較穩定,處于穩定、全面、同步發展的狀態之中,因此,農業產業橫向結構的調整空間不大。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應該更多地注重農業產業縱向結構的調整。
農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應當是能夠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流通等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體系。在農業相對發達的國家,農業已經不僅僅只是包括農產品的生產,而是將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都包括在內的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是,我國的農業生產與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嚴重脫節,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因此,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延長和完善農業產業價值鏈,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及流通為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縱向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需要伴隨有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完善。
價值鏈是指每一個企業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產業鏈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價值鏈是指在產業鏈中,企業為競爭所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活動,且僅從價值的角度來分析研究。農業產業價值鏈是指與農產品生產具有關聯關系的產業群組成的網絡結構,包括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等中間產業部門,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儲存、運輸、銷售等后期產業部門[3]。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農業產業價值鏈也會逐漸實現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由不協調向協調、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轉變,亦即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優化,這能夠使得產業價值鏈的結構更為合理有效、鏈上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更為協調,進而能夠提高產業價值鏈的運行效率。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優化還會更為充分地利用農業資源,加強農業的產前、產中及產后相關產業部門的銜接,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因此,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優化終將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筆者從“微笑曲線”的角度切入,以尋求農業產業價值鏈優化的路徑選擇。
1優化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突破口——“微笑曲線”的啟示
1.1“微笑曲線”理論介紹
20世紀90年代,臺灣重要科技業者、宏碁集團的創始人施正榮根據波特理論以及IT產業的豐富經驗,提出了“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4],該理論指出:制造業的價值鏈包括3個主要環節,即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市場營銷,其中,處于價值鏈兩頭的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的附加值較高,處于中間環節的加工制造的附加值較低,這樣便形成了一條兩頭高、中間低的“微笑曲線”(圖1)。在“微笑曲線”上,從過程產品到最終產品的銷售,以加工制造環節作為分界點,產業鏈上各個環節所創造的價值會隨著要素密集度的變化而變化。在價值鏈的上游和下游,即產品研發、流通環節的附加值高,利潤空間大,而處于中游加工制造環節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若要提高附加值,就需要努力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微笑曲線”揭示了技術對于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意義。一個國家要想走出“微笑曲線”的低端,首先必須要堅持
高新技術的發展。
1.2中國農業產業價值鏈中的“微笑曲線”
“微笑曲線”理論是以附加值高低來判斷某一產業競爭力的,實際上,“微笑曲線”在其他行業也普遍存在,在農業領域也不例外。如圖2所示,農業產業價值鏈的上游和下游,即為農業生產做準備的研發設計、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銷售等環節的附加值高,利潤空間大。處于中游的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等環節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就必須要走出“微笑曲線”的低端,通過現代科技、現代工業裝備,以及現代管理方法的融入,逐漸走向“微笑曲線”的高端。
根據圖2中的“微笑曲線”來審視我國當前的農業產業價值鏈,發現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發展呈現出鏈條過短、各個鏈環發展水平較低、鏈環之間協調不足的特征,主要表現為:endprint
(1)產業價值鏈上各個鏈環的技術含量偏低。在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技術進步貢獻率均呈現出較低的水平[5],尤其是在產業價值鏈的中游,農業的耕作方式依舊以傳統技術為主,種子、種畜的改良速度較慢,不能適應后續加工部門的需求。即使在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部門,我國總體技術裝備水平也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的增值。
(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偏低。伴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加之出現了農產品和農村勞動力的剩余,逐步開展了初級農產品的加工,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發達國家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一般均在90%以上,但是,我國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僅在50%左右。
(3)農產品深加工的附加值偏低。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農產品的加工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地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發達國家70%的農產品都會進行深加工,而且農產品的增值能夠達到原值的 5~7倍,我國由于農產品加工技術的落后,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農產品增值只能夠達到原值的2~3倍。
(4)農產品流通不暢。由于我國農戶的分散生產,導致農產品銷售過于分散,加之分散農戶的營銷能力較弱,對市場信息的掌握不足,在市場的維護和開拓、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意識較差,導致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
(5)各個鏈環之間的協調不足。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各個環節存在嚴重脫節現象:經營農產品的不管農產品生產;農產品的生產卻不知道適應市場需求;農業的科技、信息、市場方面的信息又沒有順利地傳達給生產者,這便使得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無法形成合力,綜合效率大大下降,從而降低了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整體價值。
2優化農業產業價值鏈的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尚有一定差距。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農業產業價值鏈向協調、有序和高效轉化,需要我國農業必須要走出“微笑曲線”的低端,逐漸走向“微笑曲線”的高端。具體可供選擇的路徑有:
(1)提高農業產業迂回程度,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包括向前延伸、向后延伸和增加中間環節3種情形[6]。不過,通常所指的延伸是增加鏈上的后續產業環節,如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增加,由于勞動、資本和技術的追加,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增加通??梢蕴岣咿r產品的附加值。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包括全國和區域2個層面。通常來講,全國層面的產業價值鏈是比較完整的,在短期內很難使其延伸;區域內的產業價值鏈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經濟等方面條件的限制,往往只具有價值鏈中的某一個或者是幾個鏈環,區域層面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很難實現,但是,這也給區域內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提供了很大空間,區域內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可以通過增加后續產業環節、促進地區產業結構高度優化來提高價值鏈的附加值。
(2)提高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整體素質,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提升表現為鏈上各個環節向高技術化、高知識化、高資本密集化和高附加值化的轉化[7]。產業價值鏈的提升能夠更好地提高產業價值鏈的競爭力,更好地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產業價值鏈的提升更多地是強調技術素質的重要性,重視各個鏈環的知識含量、技術層次、資本密集度以及附加值的不斷提升。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中不僅各個環節之間的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各個環節的技術水平與現代化的要求也存在一定提升空間。因此,我國應該依靠科技進步,通過提升我國總體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各個鏈環的增值水平、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資源轉換效率來提升農業產業價值。
(3)協調產業價值鏈的各個鏈環,整合農業產業價值鏈。農業產業價值鏈整體效率的提升,需要根據社會資源以及市場需求狀況的變化,在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之間合理配置各種要素,協調各個鏈環之間的比例關系,以便產生協同效應和聚合效應。產業價值鏈的整合既包括物流、信息流及
價值流等各種形態要素之間的整合,也包括區域內、區域間及宏觀視域內的產業價值鏈的整合。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價值鏈各個鏈環主體之間的銜接非常松散,比如,農民作為生產主體尚未和后續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導致信息溝通不暢,這便不利于價值鏈整體價值的提升。
上述3個方面只是從不同的側面反映農業產業價值鏈的不同內容,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只有通過三者的有機統一,方能實現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優化和升級,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劉建銘. 關于農區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的思考[J]. 經濟經緯,2004(2):64-66.
[2]李林杰. 關于建立農業產業結構評價體系的思考[J]. 農業技術經濟,2001(4):7-10.
[3]劉金山. 市場協調農業產業鏈:一種探索[J]. 上海經濟研究,2002(3):32-36.
[4]“微笑曲線”——施振榮[EB/OL]. (2010-06-25)[2013-04-02].http://http://money.163.com/10/0625/14/6A1GCL9H00253G87.html.
[5]趙緒福. 農業產業鏈優化的內涵、途徑和原則[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6(6):119-121.
[6]顧麗琴. 論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拓展[J]. 商業研究,2007(2):141-143.
[7]葛干忠. 農業核心企業價值增長機制研究——基于價值鏈視角[J]. 求索,2012(11):252-254.謝明柱,査奇芬. 基于改進的GM(1,1)模型的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預測[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399-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