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侯楊
摘 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存在相關的習慣問題。教師針對習慣問題的指導與探索,把具體活動與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緊密結合起來,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好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促進;良好習慣
在幾年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在綜合實踐教學中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一直是我努力思考和實現的目標。經過反復的實踐和思考,我逐步形成了堅持以學生“活動實踐”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為主要目標,以提升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能力為最終要求的想法,并在課程實施中緊緊圍繞這個想法展開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指導學生科學選題
指導學生選題時我注重小而實,避免大而全。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同時整合四大領域,延伸拓展、選準主題。緊密聯系學生生活,關心社會熱點、傳統文化、自然資源等。放手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自己發現問題,把問題作為研究課題。為了讓孩子能夠真正地積累材料,我們一方面積極地創造活動,如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種植活動、調查活動、文藝表演類活動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引導學生合理制訂計劃
在開展《走進我的家鄉》這一主題活動時,我先以自己拍攝的家鄉的圖片吸引學生,再告訴學生這些圖片其實就是天天在我們身邊的,讓學生驚訝不已——原來我們的家鄉竟如此美!由此激發了他們要更深入了解家鄉、向外界推廣家鄉的雄心壯志。接著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有研究家鄉的風光的,有研究家鄉的特產的,有研究家鄉的古跡的等等。然后幫助他們各自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制訂好研究計劃。風光組和古跡在討論時都將實地考察、現場拍攝、采訪作為活動方式,我給予大力支持,并給他們提建議:小組先確定活動時間,準備好活動用具,采訪前要確定好所提的問題,避免到時候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諸如此類的指導,幫助學生制訂好具體且可操作性的研究計劃。
三、注重小組分工明確
在組成小組成員時,一些能力強的學生出于小組要比賽優勝,會拒絕或排斥能力不強的學生,此時要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并要激發其相互幫助的學習動機。在活動過程中,能力強的學生憑借其優良的素質,很有可能在小組中扮演著核心人物,主宰著整個小組。為了不使能力較弱的學生變得更加膽小怯弱,避免其他學生的被動性,應在活動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制訂小組共同的研究目標,在這中間對能力較弱、缺乏自信心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讓他們在活動中承擔的任務相對輕一些,建立起“能行”的積極期望,提高學生的自信度和自尊心。分工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任務,特別是要照顧那些平時在班上處于劣勢的學生,讓他們肩負一定的任務,在活動中培養能力和自信。如,在“水資源的調查活動”中兩個負責查資料,兩個負責調查,一個記錄,一個照相和繪畫。作為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學習團體,分工后,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到底,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教師要給予評價。分工之后還必須進行協作。協作首先要會取長補短,互相幫助。
總之,在綜合實踐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以后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綜合實踐活動還是其他的學習應該都離不開好習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于以后的綜合實踐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好習慣將伴隨他們一生。
(作者單位 吉林省安圖縣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