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嬋娣
摘 要:通過實踐活動,能夠直觀、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既能獲得正確數學概念和規(guī)律性知識,思維能力又能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實踐;活動;小學低年級;教學學習
從認識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兒童是通過活動在其心理結構和周圍的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構建知識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實踐活動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既能獲得正確的數學概念和規(guī)律性知識,思維能力又能得到發(fā)展。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數學學習中能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完成解題。
一、回歸生活實踐,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小學數學課程教材有許多教學內容都注重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密切聯系,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如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人民幣”,認識各種常用面值的人民幣,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本單元的主題圖出示了四幅反映學生日常生活的畫面,使學生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接觸人民幣的機會并不多。在一次“認識人民幣”的教學研討過程中,有一位教師說:“現在的小孩子對人民幣的應用太少啦!”這一句話引起了我們的深思。雖然孩子們常常會跟著家長出去購物,但大多數都家長完成購物活動,卻很少會留點時間給孩子去思考:“如何看物品的價錢?一共要付多少錢?我應給多少錢?還要找回我多少錢?”等等。認識人民幣不能脫離真實的生活情境,一年級學生需要在活動體驗中認識、了解人民幣,學會使用人民幣。因此,我就預先為學生設計必要的學習活動:“1.觀察和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2.在家長的陪同下到超市購物,認識物品的價格標簽,并盡可能自己完成購物付錢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掌握關于人民幣的簡單計算,進而學習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二、課堂學習,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間接獲取數學經驗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比較少,接觸社會的范圍也比較窄,小學低年級的實踐活動宜采用模擬現實活動。因此,教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提供豐富的實際情景。選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內容,這樣既可以給學生以親切感,也有利于逐漸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
在教師的組織教學下,幫助學生獲取解決數學問題的活動經驗。
三、采用實踐活動宜與數學游戲相結合的形式,化靜為動
在數學教學中適當運用游戲教學成為兒童普遍喜愛的教學活動。其實游戲教學平時很多老師都喜歡用,容易操作又不過時,能最大化地應用在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備課時根據教材的特點來設計游戲,數學游戲的目的在于借助游戲的娛樂性和可操作性改變學生對某些枯燥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厭倦心理,消除孩子生理與心理上的疲勞。如果游戲選擇恰當,不僅能夠調節(jié)課堂氣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活動,還可以使孩子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yǎng)。但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有時會過度興奮,導致無法得到預想的教學目標。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就說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就不要他參加。但如果經常運用陳舊單一的游戲形式,如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由于計算教學相對來說比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不少的孩子在學前段,計算能力差,畏難情緒很重。因此,我設計紙牌數學游戲:取一副撲克,把其中的J、Q、K去掉,保留1~10共40張牌,洗牌后,同桌之間各抽出1張牌(同時翻開),誰最先說出兩張牌的和,誰就把對方的牌收為己有。游戲結束后,誰手上的牌多,誰就是最后的贏家。
學生的數學經驗不僅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和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課程生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數學經驗的啟發(fā)者。新課程的數學教學應該是以學生數學經驗為起點,依據學生體會數學經驗、利用學生感受數學經驗、提高學生經驗的數學活動的教學。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zhèn)中心小學)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