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真貞
摘 要:在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心中教學都是一門藝術。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效方案為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研究怎樣在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反饋及教學小結等做法用以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并通過一些經驗型的探討與總結提出一些對課堂提效的方案。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效率;任力驅動
所謂教學活動實質上就是老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作用于教學內容的方式與過程,可以粗略地看成是學生與老師通過學與教的方式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以此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當然受限于環境和教育體制的局限,這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是不常見的?,F以信息教育為例,總結了以下方法:
一、對教材的深入研究,認真備課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到這門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理論為指導,結合新的課程標準,以此探索出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方法,并以此為基礎用以挖掘學生的潛力。作為一門課程,首先要提高課堂效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于變相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所有這些前提就是課前的備課。只有當我們在課前深入研究教材后,才能對在確定教學重、難點時富有策略性和針對性。例如,有的教師在講《動手創建自己的網站》一章中,制作網站首頁時,讓學生添加一些Flash動畫,單以操作而言,這些并不難,但老師提供這些時,總會顯的有點單一,而讓學生自己動手下時又會浪費時間,于是有的教師通過早早的認真備課,想到了這一情況,于是在上這節課時,準備了一些簡單的Flash動畫制作方法,讓學生自主制作一些簡單的動畫。這樣也許作出來的網站不夠華麗,但再簡陋,也對學生的創造力有啟發作用,能很好地詮釋信息技術教育的精髓。
二、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給學生一個學習的樂園
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動力通常來自于其對未知的強烈的求知欲及他們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其實不管是高中生、大學生還是中學生,他們對信息技術是很有興趣的。但往往學生上課時對于課堂教學的內容卻興趣缺乏,很大原因就是學生厭煩純理論說教式的教育。作為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不論怎樣,都要把課上好,既然課堂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也要在現實情況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教師講,學生聽”,“學”跟著“教”走等方法又擺脫不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設計過程中,精心分析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相似的成長規律,通過心理學的知識,讓學生對其所學內容產生神秘感與興趣,使其產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它和掌握相關知識點的渴望情緒后,通過一步步精心組織的教學素材及相關知識,輔以刺激學生的成就感等等手段,以此來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做到這些,基本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這就是“任務驅動”這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上的基礎教學方法。這一理論最早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來源于外部動作的內化,這種內化不僅通過教學,也通過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通俗地講這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實是說學習的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相反是讓他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當然這些知識必須是真實的,息息相關的。如此,學生才會更具有興趣和動機,這種方法不僅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還能夠提供個人的學習風格。
要知道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實踐性和操作性,其是具有明顯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又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操作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用處。所以在信息技術這門課上“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能很好對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予以幫助。
教無定法。任何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其實關鍵就是看是不是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這一原則,是否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偟膩碚f,教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師在平常教學過程中,學會處處留心,從而使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語言與教學,讓學生在生動有趣、輕松的氛圍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并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等,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教學中的建構主義.高文,徐斌艷,程可拉登,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4.
[2]劉梅.信息技術課“任務驅動”教學需注意的問題.當代教育科學,2005(22).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