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軍 陸建飛
摘要:大學生“村官”是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其能力和素質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影響。高校作為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和輸出基地,在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村官”自身存在問題的分析,積極探究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的有效途徑,為廣大農村地區輸送優秀的大學生“村官”,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村官”;有效途徑;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414-03
收稿日期:2014-01-02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編號:蘇政辦發[2011]6 號);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2SJDFDY089);揚州大學教學改革課題(編號:YZUJX2012-31B)。
作者簡介:佴軍(1977—),男,江蘇揚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與農村發展。E-mail:naijun@yzu.edu.cn。
通信作者:陸建飛(1967—),男,江蘇如皋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區域農業發展等。E-mail:jflu@yzu.edu.cn。大學生“村官”計劃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和國家政權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重要決策[1]。近年來,許多大學生踴躍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去,但隨著政策的逐步推行,大學生“村官”自身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高校作為大學生“村官”能力素質培養的基地,在大學生“村官”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教育資源、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上的優勢,積極探究培養大學生“村官”的有效途徑,為廣大農村輸送優秀的大學生“村官”。
1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的重要意義
1.1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是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使命
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才是關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人才支撐。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要突破農村人才缺乏的瓶頸。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實施順應了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搭建了人才通向農村的寬廣橋梁。大學生“村官”有知識、有文化、有激情,恰恰最適合在農村傳播和推廣現代化前沿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理念,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因此,在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方面具備優勢的高等學校,則責無旁貸地負有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的歷史使命,努力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愛農村的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社會、經濟、科技、政治、文化等各項建設中發揮出應有的聰明才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繁榮和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也正是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的首要意義所在。
1.2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是自身建設和發展的現實要求
高校利用自身辦學優勢,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急需人才,不僅符合為社會服務的辦學方針,而且可以促進學校自身的建設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高校面臨的一個歷史性發展機遇。一方面,高校應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火熱實踐中,到農村就業、創業;另一方面,高校應通過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為農村培養和輸送大批具有較高政治素質、文化水平、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村官”。由此,不斷提高自身辦學能力,提升學校知名度,在服務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中,逐步形成辦學特色,充分發揮特色發展的引領作用,體現高校自身的價值。
1.3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是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的有效途徑
近些年來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階段過渡到“大眾教育”階段,畢業生數量每年不斷增多,加之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市場需求與畢業生就業意愿之間的“錯位”、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使得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實施,農村對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不僅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開辟了農村就業大市場,拓寬了大學生就業渠道,這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大學生“村官”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思想認識有偏差,扎根農村不堅定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學生的擇業標準往往很高,大都傾向于工資待遇好的大中型城市,對環境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不屑一顧。隨著中央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后,一些大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把報考“村官”當作權宜之計。不可否認,一部分大學生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很想到廣闊的農村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為新農村建設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也有部分大學生正是看準了國家在人才培養中的諸多有利條件,把“村官”當作以后晉升的一個跳板,想要撈取政治資本。產生這種思想偏差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對國家政策的錯誤理解,這部分大學生只是把擔任“村官”看作是個人行為,是自己職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步,他們沒有認識到大學生“村官”政策在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沒有看到其中蘊含著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因此,這些大學生不能夠堅定地扎根農村、立足農村、服務農村,一旦服務期滿后就可能離開農村而另謀他就。
2.2專業知識有缺陷,發揮優勢不完全
據調查,現有大學生村干部具有農學背景知識的僅有4%,醫學占2%,工學占6%,法學占3%,經濟管理專業占22%,理學、文學、教育學三者占45%,哲學、歷史及其他占18%[2]??梢?,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村官”缺乏農業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儲備,當遇到具體的農業生產或技術問題時就束手無策,感到學非所用。農業知識背景的缺陷無疑是非農科類大學生“村官”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此外,很多大學生專業功底扎實,工作能力也很強,但對區域經濟、社區管理、農村政策等范圍的知識概念模糊不清、了解甚少,以至很多建設性工作難以開展,村務處理缺乏技巧,大學生真正融入農村工作需要的時間長,容易喪失工作熱情。這些專業知識的缺陷阻礙了大學生“村官”優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體現,也不利于他們自身在農村的發展。
2.3能力素質有不足,處理村務不到位
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后,直接或只接受短期培訓就進入農村工作,生活經驗過于單純,基層工作能力素質不強。在擔任“村官”后,由于對農村的情況不太了解,加之農村的事情又比較瑣碎,各種關系比較復雜,自己以前也沒有做過此類相關的工作,一時不太適應農村的現實情況。有的大學生“村官”年輕氣盛,還不夠成熟穩重,遇事往往會意氣用事,思考問題時可能脫離鄉情、村情。有的大學生“村官”缺乏農業專業技能,不能給當地農民帶來急需的技術幫助,工作不能夠得到農民的認可和支持。有的大學生“村官”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明顯不足,無法走入基層,深入了解農民,調解農民矛盾,與上級領導溝通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礙。長此以往,這些大學生“村官”很可能氣餒并產生消極怠工情緒,就更不用說發揮自主創新的能力,帶領農民發家致富,推進新農村建設了。
2.4心理調節有困難,適應環境不容易
大學生一直生活在校園中,生活相對平靜,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較小。而一旦走進農村工作,就會感受到基層的工作千頭萬緒,非常繁瑣復雜,可以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概括。以前,通過電視、報刊了解,覺得基層到處都是新氣象,認為到農村能夠有所作為,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出一份力。但真正進入基層后,農村相較于城市落后的艱苦環境,瑣碎的農村工作和復雜的關系,難免讓一些思想準備不充分的大學生感到失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遠離親友的單調生活、“非官非農”的尷尬身份、不能學以致用的無用感對很多大學生“村官”來說都是需要盡快跨越的心理障礙。然而,一部分大學生“村官”沒有做好吃苦耐勞和應付困難的心理準備,當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困難、工作開展不順、需要他們承受壓力時,往往表現出退卻和逃避的傾向。
3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有效途徑探析
作為大學生“村官”政策執行的先鋒陣地,高校擔負著大學生“村官”培養的重大責任。如何培養適應農村需要的大學生以及如何培養大學生適應農村工作需要,無疑是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的核心問題。由于當前大學生“村官”選拔錄取工作均在學生臨畢業前,因此以上很多的現實問題如果高校從整個學習培養階段就加以重視和改進,對大學生“村官”政策真正有效的實施還是會有很大效果的。高校應努力根據“村官”崗位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村官”自身存在的普遍問題,在理想信念教育、能力素質鍛煉、后續發展服務等方面發揮功效,與國家、地方政府、大學生“村官”等形成合力,助推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干事創業,更好地發揮大學生建設和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作用。
3.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級組織,通過海報、橫幅、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從低年級就開始有效宣傳黨和政府有關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唱響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主旋律,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高校應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教育為己任,適當將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意義等思想教育融于專業教學、實踐教學、新生入學教育之中、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引導畢業生踴躍到基層鍛煉成才。俗話說“一人紅、紅一點,大家紅、紅一片”,召開交流會,將大學生“村官”事業的接力棒以“傳、幫、帶”的方式傳承,樹立平民典型、塑造平民英雄[3]。高校應該注意挖掘并宣傳示范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創業成才的先進典型,并邀請他們回母校舉辦座談會和演講,暢談其在農村工作的體會,展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宏圖,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在校生投身基層建設的熱情,引導畢業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由此,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洪流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2優化專業課程設置
高校應針對農村組織管理工作特點,結合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工作的實際需要,為準大學生“村官”(準大學生“村官”是指一、二、三、四年級中有意向報考大學生“村官”的學生)增加適合農村發展的系列課程,如農村基層管理、農村政策法規研究、農村風俗文化、新農村建設等。除了用于適應農村基本工作的課程外,還可考慮加入人文、心理、藝術等方面的課程,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由此,可以讓“準”大學生“村官”將來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農村基層工作中去。高校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就是根據農村社會需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實用性強、含金量高的課程,多添少補,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了使大學生將來擔任“村官”時能很快“入軌”,高??蓢L試開設“村官”專業,2008年河南農業大學開設全國首個“大學生村官”專業——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同年在“村官”專業基礎上,成立了首個“村官學院”——農村發展與管理學院,從高校的學歷教育開始就引導大學生下基層、進農村[4]。
3.3注重能力素質鍛煉
能力是大學生“村官”開展基層工作的先決條件,大學生“村官”只有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高校要鼓勵大學生擔任各級學生干部,積極組織和參與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從制定可行的工作計劃,到活動的部署安排,再到計劃的付諸實施,還要組織和影響廣大同學積極參與配合,能夠鍛煉他們觀察、思維、表達、動手等多種能力。高校還要鼓勵學生深入基層調研、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假期鄉村義務掛職鍛煉、“三下鄉”服務、畢業實習等途徑讓大學生親身體驗農村生活、了解農村發展現狀,引導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覺磨練意志和毅力,不斷增強農村工作的適應能力。通過擔任學校社會工作和參加農村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理解能力、決策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形成有效溝通、相互激勵、團隊合作、熱情奉獻的良好品質,以便將來能勝任村務工作。
3.4推進培養模式探索
培養優秀的大學生“村官”,需要理論與實踐并重,可以探索嘗試“3+1”“村官”培養模式和“訂單式”“村官”培養模式。“3+1”“村官”培養模式是指在四年制本科大學中,前3年完成好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和基本能力素質鍛煉,后1年選擇有意向做“村官”的大學生到對口的鄉村基層進行系統的見習實踐,發現自身匹配農村工作的不足,再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及時“充電”學習。2008年起河南農業大學實行“3+1”“村官”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時間學習,1年去學校下設的大學生“村官”鄉村工作站掛職鍛煉[5]?!坝唵问健薄按骞佟迸囵B模式是一種具有針對性的創新培養模式,學校通過與地方政府的聯合,共享教育資源和實踐平臺,制定教學計劃、培訓計劃以及具體的目標和要求,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地培養地方大學生“村官”。2010年揚州大學與張家港市簽訂了定向培養本科生協議,設立大學生“村官”班,未來10年,通過采取“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協議就業”的方式,由揚州大學為張家港市“訂單式”培養300名左右大學生“村官”。
3.5指導心理壓力調適
千頭萬緒、錯綜復雜的農村工作要求大學生“村官”具備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調查發現,進村第一年的大學生多數面臨工作難以深入,心理壓力特別大的問題:感到專業不對口、所學東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復雜、人際關系難處理、村里人缺乏認同感、生活不習慣、水土不服、工作無從下手的分別占3.37%、6%、5.22%、3.73%、3.73%、150%、0.70%、2.23%,合計占26.84%,超過了關注收入的21.6%[6]。從增強大學生自身素質考慮,高校可以引入素質拓展訓練,以一種動態的教育模式,培養健康人格,提升心理品質。通過拓展訓練,釋放壓力,開發潛能,增強自信,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擴大社會交往,熔煉團隊精神,使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和綜合素質得以完善和提升。從外部環境出發,學??梢蚤_展模擬“村官”選聘、模擬村務處理等活動營造濃郁的“村官”文化氛圍,以便大學生逐漸完成角色轉型,縮短適應農村環境的時間。高校要從內外2個方面增強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調動大學生服務農村的工作積極性,為未來大學生“村官”的長效和穩定奠定基礎。
3.6做好后續發展服務
在大學生到村任職之后,高校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工作并沒有結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做好對畢業生的后續發展服務。一方面,高校要根據地方和大學生“村官”的需要,建立大學生“村官”服務站,定期組織相關專家深入農村基層,為大學生“村官”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同時免費提供校內教育資源,為大學生“村官”“回爐”充電提供便利,進一步提升其專業素養、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大學生“村官”論壇,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機會,增加大學生“村官”與學校及在校大學生之間的聯系,營造資源共享、經驗分享、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有利于大學生“村官”整體素質的提高。2011年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成立首個大學生“村官”聯盟,為大學生“村官”群體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平臺,拓寬了大學生服務基層的思路,同時為大學生“村官”搭建了高校與農村直接交流的平臺,將高校專業知識以及科研成果惠及農村,直接轉化為促進農村發展的先進生產力,取得了明顯的效果[7]。
隨著黨和國家制定的一系列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政策措施的落實到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到農村去建功立業[8]。高校作為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和輸出基地,應對大學生“村官”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加以重視,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幫助消化和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促進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實現國家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戰略目標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江蘇省委組織部,省委研究室課題組.大學生“村官”工作長效機制探究——以江蘇省為例[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3):5-15.
[2]黃永康,馬坤. 淺談本地高校對大學生村官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J]. 經濟師,2011(10):109-110.
[3]楊振海. 關于大學生村官計劃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J]. 江漢論壇,2010(6):40-44.
[4]章霽,張慶. 論高校在大學生村官培養中的作用[J]. 中國集體經濟,2009(27):179-180.
[5]李秀蕓. 地方高校在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中的作用研究[J]. 蚌埠學院學報,2013,2(4):97-100.
[6]劉志堅,韓新寶. 基于大學生村官培養視角的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策略研究[J]. 學會,2011(3):13-15.
[7]王晶,韓新寶. 職業發展視域下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的思路探究[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4(1):14-17.
[8]馬武,仇文利,胡穎穎.“大學生村官”計劃下的高等教育[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1):72-7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