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國良
早期康復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亢國良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8例,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行早期康復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可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和應用。
急性腦梗死;早期康復治療;臨床療效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往往會導致患者發生各種神經功能障礙, 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 及時給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療, 改善患者預后已逐漸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本院為探討早期康復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 對收治的9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行不同的治療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且均伴有一定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 發病至入院時間均<24 h;其中男55例, 女41例, 最小年齡49歲, 最大年齡78歲, 平均年齡(63.4±3.6)歲;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8例,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藥物治療, 即給予患者營養腦神經、改善顱腦血液循環、抗血小板凝聚、脫水降顱壓、抗自由基、抗凝等治療。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行早期康復治療。康復治療通常以運動治療為主, 其主要包含主動運動及被動運動兩種, 同時配合點刺激療法、按摩等治療方式。被動運動:對于肌力未達到Ⅱ級或處于腦水腫期的患者不可行主動運動, 應在其生命體征穩定后, 指導其進行患肢關節被動運動, 對其患肢進行鍛煉。取患者仰臥位或健側臥位, 并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翻身、移動等關節訓練,或進行搭橋訓練等。主動運動:患者渡過腦水腫期或肌力達到Ⅱ級及以上后可指導其進行掌間肌、骨間肌肉、叉手雙握前伸、適當負重鍛煉等, 同時還應指導患者進行從坐到站的轉換, 在患者上肢張力增強后, 可指導患者進行上肢神經肌力功能鍛煉, 從而松懈屈肌, 避免屈肌痙攣現象發生。可指導患者靠墻進行站立訓練, 并且要指導患者手拉護欄進行站立、下蹲等下肢訓練, 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認真對患者步態進行矯正, 避免足內翻現象發生。在給予患者早期訓練時可配合針刺療法, 2次/d, 30 min/次, 以30 d為1個療程。并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前后ESS、BI、QOF評分進行對比。
1.3療效判定 治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程度不低于90%, 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程度為46%~89%, 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程度為18%~45%;無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程度<18%, 甚至加重或死亡[1]。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92%,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1.25%,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 其主要是有多種因素引起腦部供血障礙, 出現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現象。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 患者多伴有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障礙, 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2]。而近些年來, 該病的發病率逐漸的增高, 因此, 及時探討行之有效的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就顯得非常重要。
現階段臨床上通常將常規藥物治療作為該病的常用治療方式。該治療方式可有效的對患者的腦循環進行改善, 疏通血液, 從而有效的修復患者腦組織血液循環、減少腦部損傷, 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然而該治療方式雖可有效的促進腦病灶水腫消失及血腫吸收, 降低顱內壓, 且可有效的修復部分環孔邊緣神經功能, 但由于急性腦梗死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相應的代償作用, 其往往難以有效的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恢復。而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 早期康復治療逐漸在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該治療方式可有效的減少肌肉及關節萎縮畸形現象發生,且通過功能訓練還可有效的促進病灶周圍側支腦細胞重組及代謝, 從而使神經細胞的反應性及興奮性增加, 有助于側支循環建立, 可有效的改善患者預后[4]。因此, 本院為提高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效果, 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觀察組48例患者行早期康復治療, 且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這就說明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可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預后,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和應用。
作者認為在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功能康復治療時應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為期制定針對性的鍛煉恢復方案,且應嚴格按照由簡單到復雜、強度由小到大的原則進行, 在患者可承受范圍內循序漸進的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 避免由于患者過度疲勞或在鍛煉中運動過猛等因素而發生骨折、骨移位等現象發生。且在給予患者早期康復訓練時還應認真對患者的肌力恢復、臨床反應等情況進行觀察, 并以患者的臨床狀況為依據合理的對早期康復鍛煉計劃進行調整。
[1] 徐敏, 郭誼, 魏慧.急性腦梗死合并基底動脈瘤患者溶栓治療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9):789-790.
[2] 馬洪穎, 趙麗麗, 李瑜霞.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甲狀腺素水平的關系.廣東醫學, 2013, 34(15):2340-2342.
[3] 尹春麗, 王耀伍, 王麗英.丁苯酞軟膠囊對急性腦梗死血流動力學的影響.重慶醫學, 2013, 42(26):3091-3093.
[4] 王晶, 劉晶晶, 吳楊, 等.H型高血壓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關系研究.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16):1856-1858.
2014-04-10]
477150 河南省鄲城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