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平
新生兒病房內臨床護理風險控制模式的研究
程利平
目的分析和研究新生兒病房內臨床護理風險控制模式的效果。方法作者選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住院新生兒352例,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176例與對照組176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給予護理風險控制管理, 將兩組患兒護理缺陷與護理問題發生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兒護理缺陷與護理問題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護理風險控制管理措施應用于新生兒病房的臨床護理中, 能夠有效降低護理問題與護理缺陷的發生幾率, 對提高臨床護理質量與降低護理糾紛的發生率均有重要意義。
新生兒病房;護理風險控制模式;護理質量;家長滿意度
近些年來, 隨著人們法律與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 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要求也隨之提高。新生兒病房具有患兒人數多、無家長陪護、患兒病情變化快、護理工作量大等特點,增加了護理的難度與風險[1], 因此, 加強風險管理, 是保障護理安全與患兒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選取住院新生兒176例, 給予護理風險控制管理, 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作者選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住院新生兒352例, 其中:男180例, 女172例;日齡在1~7 d,平均日齡為(2.4±1.5)d;體質量為2.3~4.8 kg, 平均體質量為(3.2±0.3)kg。將352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176例與對照組176例。兩組患兒無論在性別、日齡、體質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相關數據與資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給予護理風險控制管理:①加強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教育, 強化其風險防范意識:建立風險事件或風險因素評估表, 每月護士長組織護理人員對風險事件進行討論, 并制定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填至表格中, 采取隨時抽查方式, 檢查護理措施落實情況。②營造護理安全文化, 倡導人性化護理:讓護理人員明確服務的對象是新生兒, 使其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將患兒當做自己親人一樣照顧, 樹立安全信念, 以預防為主, 安全第一作為護理工作準則。③加強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培訓:護士長要經常組織本科室護理人員進行急救、復蘇等專業技能考核與培訓, 以提高護理人員應對突發事件能力。④建立臀紅、臍部感染、溢奶誤吸、抱錯嬰兒等補救機制, 以減少護理差錯發生。⑤規范護理文書書寫標準:要求護理人員嚴密詳實記錄患兒護理變化情況, 避免涂寫、錯寫、遺漏等, 對危重患兒護理記錄要給予嚴格的質量監控, 降低醫療糾紛發生幾率。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與資料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護理缺陷與護理問題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缺陷與護理問題發生情況對比(n, %)
護理風險是指患者在治療中可能發生的危害或危險, 具有突發性的特點[2]。風險管理是針對護理風險而制定的管理程序, 對現存或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與處理, 降低風險事件給醫院或患者造成的傷害與損失[3]。新生兒病房由于無家屬陪護, 并且患兒病情變化快, 護理人員需要時刻給予患兒操作護理, 若有不慎或忽視細微環節, 即可發生護理差錯。風險管理的實施, 增強了護理人員法律與責任意識,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不斷總結病房內存在的風險因素, 及時采取有效補救措施,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護理差錯的發生。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 觀察組患兒護理缺陷與護理問題發生率為1.14%, 其與曹曉梅[4]研究結果相符, 這一結果充分說明了通過提高護理人員防范意識、優化工作流程、加強風險管理能夠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發生幾率并為新生兒與家長提供一個比較安全的就醫環境。
[1] 藍院琴, 廖新陽, 譚月堅.新生兒臍部護理風險分析與對策.海南醫學, 2010, 21(07):127-128.
[2] 汪秀華, 宋立弟, 劉戀.新生兒病區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護理管理雜志, 2011, 11(04):34.
[3] 周鳳玲.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07):253-254.
[4] 曹曉梅.新生兒病房護理風險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中外健康文摘, 2011, 08(37):17-19.
2014-03-28]
471003 洛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