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鴻
(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探析
林有鴻
(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進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需求,高校英語教學應該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并通過各種措施不斷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忽略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文化是語言的基礎,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表現形式,不明白我國同西方國家文化的差異,就不可能對英語有比較深入的掌握.本文首先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一定的界定,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高校英語教學中產生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原因,并提出了高校英語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策略和舉措,構建新型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型.
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英語;教學模式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在不同國家的交流與溝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英語教學不再局限于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成為衡量英語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必須自覺地把所教語言國家的國情和基本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明確中國和西方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其英語交流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行為,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行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是指語言學習主體通過對目標國家文化的了解與掌握有效進行溝通的能力.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從自己的研究角度出發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界定,但現在對相關概念還未能形成共識.本文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定義為:語言學習主體在特定場景下,通過對目標國家值觀、行為模式、社會文化規范等的了解與掌握,所能達到的有效交際行為的能力.以下論述基于此概念展開.
目前,我國的高校英語教學情況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投入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花費在課文的講解上,把教學的焦點集中在單詞和語法上,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意識.學生由于缺乏對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對目標國家習俗,社會價值和生活方式沒有真正的掌握,又加上缺乏相關語言的訓練環境,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高分低能.學生可能可以順利通過四六級、托福、GRE等考試,但是在真正進行英語交流的時候還是顯得捉襟見肘,英語的實際交際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漢語與英語是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其語言本身就代表著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質.而不同文化特質的存在就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如下圖所示:

圖1 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原因分析圖
3.1 思維方式不同
西方國家的文化相對開放,因而很多英語國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比較直接,采取的是一種“直線式”的交流方式.而中國的文化相對保守,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多采用“曲線式”的溝通方式,在中國,人們一般比較喜歡用委婉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告知對方.
3.2 謙虛觀不同
我國的文化強調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即使取得一定的成績,還要強調保持“低調”,中國文化十分反感那種取得一定的成績就沾沾自喜的行為.而西方文化,則講究鼓勵,鼓勵對所取得的成績進行贊美與褒獎,他們認為這是提高人的自信心的一種重要措施.
3.3 身體語言行為的不同
肢體語言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口語形式的重要補充.在中西方文化中,肢體語言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如在我國,若男士與男士之間感情比較好,則可采取“勾肩搭背”的方式,而在西方這種行為則被看成是同性戀的標志,而中方文化也對西方的“親吻”禮節十分“感冒”.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從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讓學生學會了解社會環境、掌握實時信息、學會溝通交流、化解沖突矛盾,具體如下圖所示:
4.1 高校英語教學應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
內因是實現發展的最根本因素,要實現高校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發展也應該從學生的自身入手,讓學生在教學中能學習理解自身的文化與情感.
4.1.1 了解自身文化
人們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在中方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學生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只有更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才能理解與掌握世界文明的共同之處,用更加包容的心態進行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要了解自身的文化,既要了解必要的文獻材料,又要了解必要的行為文化.
4.1.2 了解自身的情感
說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良好的態度是溝通的重要前提.由于受既有自身文化的影響,學生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已經有個預先或既定的的情感態度,而高校英語教學要讓學生了解自身的情感,并且要學會不帶自身情感對外界事物做出準確的判斷.
4.2 高校英語教學應讓學生學會了解習慣風俗
高校英語教學應該讓學生了解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時間觀念和民族風俗.具體如下:
4.2.1 時間觀念
時間觀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表現.如美國,就比較講究辦事的效率性,因而在約會時十分講究嚴格遵守既定時間,遲到方一般要向他人表達歉意.而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國的酒宴中,時間往往有一定的延遲性,這在某些南方省份如福建表現的尤其明顯.
4.2.2 民族風俗
人們的交際行為都受一定文化習俗的影響.高校英語教學應該在教學中將各個國家的民俗盡可能結合到具體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在交流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避免由于不了解風俗傷害感情,影響交際,特別是宗教信仰、飲食風俗等方面. 4.3 高校英語教學應讓學生掌握最新信息
信息在交際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一方可以在交際中掌握主動.所以高校英語教學應該教會學生掌握必要的自然環境信息和社會環境信息.
4.3.1 自然環境信息
高校英語教學中要學會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自然環境信息,比如地理環境、水文環境、氣候環境、生物環境等信息.在交際中,如果能夠對對方的生活環境有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就可以比較容易引起交際雙方的共鳴,為成功的交流創造條件.而自然條件等的充分了解可以為交際行程做充分的準備,凸顯交流中彼此的誠意.
4.3.2 社會環境信息
高校英語教學中要學會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社會環境信息,主要是經濟與技術、文化方面的信息,比如交流方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科技水平.在此基礎上,交流者可以恰當地為拿捏語氣,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
4.4 高校英語教學應讓學生學會溝通交流
高校英語教學中要學會讓學生學會掌握溝通技巧,良好的溝通是交際的前提.高校英語教育應幫助學生深化對“溝通”的認識,掌握高效溝通的技巧,教學中要注重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同時,要讓學生學會設身處地為交流方著想,這樣可以拉近交流雙方的心理距離,為跨文化交流創造基礎.
4.5 高校英語教學應讓學生學會化解沖突矛盾
無論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是文化內部交際中,都有可能發生沖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可以在強化以上幾個方面的具體措施的基礎上,盡量減少沖突發生的可能.但倘若沖突一旦發生也要有一定的應急措施,具體如下:
4.5.1 避讓
避讓是解決沖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避讓,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心理方面上保持不愿意卷入沖突的意向,緩解緊張氛圍.不追求一時解決問題,要留待更好的時機或者選擇更佳的對象再進行交流.另一方面,在生理上也要有所節制,避免由于交際中一時興起,傷害了感情,破壞了氛圍.
4.5.2 合作
高校英語教學又要教會學生學會合作.合作要求雙方都明確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通過一定的方式,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獲得經濟或社會上的“雙贏”.采取合作方式化解沖突的關鍵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需要能在對方身上得到滿足并有合理的解決方式.
4.5.3 和解
和解建立在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滿足他人的要求,達到他人滿意的基礎之上.這種策略一方面表明交際者無所謂的態度,另一方面,顯示交際者的軟弱,因此會造成一方占另一方的便宜.
4.5.4 競爭
競爭的策略代表交際者堅持立場,爭取勝利的態度.把自己的要求強加于人有很多種形式,包括威脅、言語侵犯、脅迫或剝削.
4.5.5 折衷
折衷是找到雙方都同意接受的途徑.使用這種策略時,人們通常要犧牲某些東西以換取解決沖突的方法.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來看,有的文化傾向于積極地對待沖突,而某些東方文化中,如日本,傾向于避免沖突,對待沖突的態度比較消極.個體主義的交際者在處理與集體主義的交際者的沖突時,應該避免采取直接的方式,轉而采取婉轉、間接的方式.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對學生進行單詞、語法、閱讀、寫作上的具體指導外,還要引導學生擴大眼界,注重了解英語國家的不同文化,并且能夠在課程設置中開展豐富多彩文化交流活動.通過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努力創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熟悉西方國家的思維習慣、民族風俗與交際技巧,以此實現學生學以致用,學會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目標.
〔1〕曹雪蓮.英語教學中跨文化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5).
〔2〕張穎.如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7).
〔3〕付云龍.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J].華章,2011(17).
〔4〕史秀利.跨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增強[J].科技信息,2011(15).
〔5〕江俊麗.全球化視野下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D].四川師范大學,2007.
〔6〕李莎.初中英語教師跨文化意識發展模型研究[D].西南大學,2010.
〔7〕關冬煥.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8〕劉麗倩.淺談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華章,2011(16).
〔9〕葉向陽.跨文化意識在職專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7).
〔10〕杜宗蔚.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J]. 河 北廣播電視 大 學 學 報 ,2011(04).
G642
A
1673-260X(2014)08-01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