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蓮
【摘 要】在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場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為此,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就業指導,例如:職業定位以及面試技巧等。然而,學生在找工作期間,更多的壓力是來自于內心,很多學生從心理上很難接受現實社會的“殘酷”,以至于其產生了諸多的負面情緒。對此,高校也在不斷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添加到就業指導課程中。本文結合當前就業指導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情況,探索如何更好地幫助畢業生克服心理障礙,以最好的心態迎接就業帶來的壓力。
【關鍵詞】就業指導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高校以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在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下,很多高校大學生都產生了“功利性”和“目的性”心理,無論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日常的交往和生活中,都明顯是以利益最大化為行動導向的。在這些心理動機的驅使之下,使得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很容易不擇手段。一旦出現面試不利等情況,就會產生沮喪、抵觸社會等負面情緒。這些都不利于大學生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更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將心理健康課程引入就業指導課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結合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情況,探索如何更好地借助心理健康課程,促進學生科學、合理、健康就業。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大學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常常會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從”。而且,當看到其他學生找到理想工作時,又會產生一定的羨慕與嫉妒心理。這些負面情緒,很容易引發畢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具體表現主要有:
(一)焦慮
焦慮的主要表現有緊張、不安以及恐懼等。在擇業期間,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學生都會產生這種不良情緒。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想找到自己心中最好的工作,但是,實際上往往存在很大的落差。適當的焦慮可以轉化為動力,激發學生的就業意識,更好地面對挑戰。但是,一旦將這種焦慮無限擴大,而不思進取的話,則將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很容易使學生認為自己找不到工作,是社會和他人造成的。
(二)自卑
由于對自身的就業沒有明確的定位,很多學生常常是隨波逐流,但是,很多工作并不適合自己。在面試了很多優秀崗位卻沒有成功之后,很多學生常常會產生自卑心理。這種心理使得學生不敢繼續爭取適合自己的優秀崗位,更不敢在用人單位面前展現自己,從而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三)自負
自負是相對于自卑而言的。某些來自于名校的大學生或者是一些學校所謂的優秀畢業生,由于在學校時,成績優異,一直都是教師和同學眼中的“佼佼者”,所以,常常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表現出“目空一切”。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在應聘的時候,也常常認為自己就是用人單位的“不二人選”。但是,由于其表現出來的“狂妄自大”,常常使得用人單位以“不踏實”的理由將其拒之門外。以至于這種人也是常常處于找工作或者換工作的狀態。如果其仍不能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很容易在受挫多次后,產生自卑心理。
(四)依賴
當前的大學生,多數都是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的。很多學生的心智根本無法達到社會需求的“成熟階段”,在擇業期內,其對自己的實際能力認識不夠,常常好高騖遠,但是,由于能力上的欠缺,總是屢試屢敗。經過幾次碰壁以后,沒有形成及時提升能力的意識,反而更加依賴外界條件。例如:依賴學校或者父母。其總是希望借助別人的力量,幫助自己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
(五)冷漠
在多次面試失敗之后,部分學生會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甚至會自暴自棄。這種消極擇業態度,使得學生常常會產生逃避現實的想法,對周邊現實的各種事情都漠不關心,以至于其逐漸被社會所淘汰。
(六)問題行為
“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是很多擇業期學生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句話反映出學生的無奈與沮喪。長時間的“懷才不遇”,使得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常帶有“對抗”以及“報復”傾向。這些行為不僅影響到自身的健康發展,更會對他人,甚至對社會產生諸多的負面影響。
二、就業指導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構建
大學生的這些就業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很容易嚴重影響到其自身的未來工作與生活,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所以,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理念,保持健康的心態應對就業問題。高校在就業指導課程中添加心理健康課程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的高校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常常缺乏系統性和實用性,以至于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就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索。
(一)構建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體系
1.構建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符合國家的總體教育發展目標。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其次,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大學生當前主要的就業心理問題,從職業規劃、心理素質以及生活適應等方面構建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標體系。再次,符合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擇業的心理以及行為咨詢方面,而是要將重點放到指導學生如何形成擇業意識以及提高其職業適應能力上。最后,符合共性標準。在體系構建中,應將就業形勢、擇業觀念以及綜合素質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以及內容設定的重要參照。
2.基本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就業心理觀念,幫助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全面以及可持續發展;改變傳統的片面追求專業知識教育模式,構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創新模式,例如:幫助大學生對自身準確定位、引導其借助科學思維以及學習策略、掌握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藝術以及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等;培養學生的生活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具有較強的生活適應能力,更好地應對擇業生活中的困難,憑借著積極、健康的心態實現擇業期的人生價值;進行高校內的生涯教育,為學生提供擇業輔導和咨詢,使其獲取更為專業的就業、擇業信息,緩解心理壓力。
(二)構建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操作系統
1.教育領域方面。開設以活動課程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實踐中讓學生領悟擇業心理知識以及心理壓力調適方法。同時,與思想道德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并靈活運用擇業技巧。而且,教師還要設立專門的就業心理輔導站,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其掌握應對就業心理壓力的方法,從而在擇業過程中進行自我疏導。另外,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應該局限在大四學期,而是要適當地貫穿于大一、大二以及大三階段。
2.活動領域方面。高校要注重發揮教育活動過程的作用,將課堂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開展積極、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大學生的身心情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自助與互助。一要開展大學生健康擇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其目的是使大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做好擇業心理準備,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成長與發展;二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大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和個性的心理輔導、咨詢活動,如:專題講座、素質訓練、情境模擬練習等。
3. 實踐領域方面。在教學方面要充分體現實踐性的特點,讓大學生一進校門就有走向社會、感知社會、認識社會、學習社會、分析社會的機會與條件。在大學生的實踐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適度、合理的引導原則 ,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為目的,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積極樹立良好的擇業意識,堅持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endprint
(三)構建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系統
1. 加強組織管理,促進教育力量整合。構建一個立體化、專兼結合、多元化組合的工作服務體系。通過各種力量的相互協同工作,來實現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工作整體優化的目的。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學生擇業的服務體系,積極整合教育資源,拓寬其服務功能,提高其服務水平,樹立“以人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的服務意識,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引導,推動高校就業心理指導工作逐漸步入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2. 加強實踐管理,促進教育效果延伸。高校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充分借助校內的各個社團,充分發揮學校各種社團、協會的功能,組織學生積極地融入各類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中,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及實踐能力。并且,盡早地接觸到真實的社會,盡快地了解到自身行為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以便于明確自身的提升方向;抓住“尋崗”的實際價值,并充分地利用這一環節,幫助學生樹立“獨自尋崗,戰勝困難”的思想理念,使其在大四的擇業期能夠真正地根據自身特點以及對口崗位需求,調整自身的擇業走向,不斷對自己的職業技巧進行完善,從而在一次次“挫敗”之后,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站起來”,擺脫自卑、自負以及懦弱等不良心理,迎來“雨后的彩虹”,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在進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與管理過程中,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要堅守自身的職責,做好大學生的引導與監管工作。幫助學生懂得團結合作以及自我心理調整的重要意義,從而在實踐中逐漸強大起來;幫助學生調整好心態,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擺脫心理障礙,做一個有準備的高校畢業生。
三、結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構建工作的逐漸完善。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在課程中的滲透量逐漸增加。然而,在課程設置以及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本文結合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給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構建,希望能夠對當前的高校大學生緩解就業壓力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超. 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調適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2012.
[2]劉甜甜. 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研究[D]. 遼寧大學, 2012.
[3] 王晶. 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2012.
[4]王韋燃.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干預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10.
[5] 孫莉. 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D].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2.
[6]王悅. 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 吉林大學,2008.
[7]常海彥. 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及干預研究[D]. 黑龍江大學,2010.
[8]蔡鴻新. 高校畢業生就業中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機制探討[J]. 基礎醫學教育,2011(04).
[9]鄭云恒.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 教育與職業,2011(02).
[10]陳玲,孔令普. 淺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及解決方法[J]. 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11).
[11]耿立卿. 大學生就業難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實踐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