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萍
中職生普遍怕學英語,認為英語太難學。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就中職生自身來說,英語基礎都很薄弱;二是從教育者來說,傳統的“以講代學”式的教學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語教學環境等問題在客觀上抹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中職英語真的就那么難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再怎么說,英語也是語言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大的功用就是用來交際。就中職英語學習來說,要定位在最基本的聽和說,在此基礎上,適當的向讀寫拓展。只要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采用切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方法,就能讓學生把英語學好。
一、以中心問題為主軸, 著力于增強學習信心
教學內容的平淡無奇,無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因此,課前設定思考的中心問題,圍繞解決中心問題合理設置子問題。問題的設計和提出要符合于學習目標的達成,這樣就可避免課堂上的隨意問、連續追問、碎語問。有了中心問題作為懸念,就可以自然進入討論、研究和釋疑。圍繞中心問題,師生互動,暢談自己的觀點,促進對文本的真正理解。
如果把中心問題看做主軸,那么,學習過程就是助推主軸轉動的力。如何互動,如何探討,就必然要優化知識探索和再創造的學習機制,讓學生有想學和能學好的沖動和信心。學習信心的建立,要體驗到快樂,要有成功的愉悅感。如果只有單一的挫折體驗,這樣會導致愈挫愈頹,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中心問題的解決要做好鋪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一些解決問題的小臺階,層級多一點,梯度小一點,讓學生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
二、以學習過程為主線,立足于參與學習
受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老師一味地把知識“奉送”給學生,老師主動的“送”,學生被動的聽,老師“送”得氣喘吁吁,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使得英語這門主要靠對話交流的課程失去了交流的環境,課堂變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教師一味“奉送”知識,實際上把教學過程變成了單向傳遞的過程,“主要人”學生變成了“局外人”,學生就會覺得好像學習與自己關系不大,事不關己,注意力分散。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只有師生互動,學生才能牢固接受知識,將所接受知識轉入長時記憶,并有效內化。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凸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正尊重。一個得到尊重的人,內在的積極情緒被激活,潛能被挖掘,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同時,鼓勵性的評價不能少,用豐富的體態語言,如,肯定的眼神,拍拍肩膀,積極向上的激勵語言,讓學生感到在最困難的時候有老師在后面給力,增加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三、以能力培養為重心,落腳于提高英語素養
語言的學習以聽為前提,聽是學習英語的第一步。大量的聽力練習是學生活動語感以及學會正確表達自己思維的基本途徑,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進行聽的訓練,聽別人說,通過音頻聽,反復多聽,每隔一段時間重復聽。
口語是學生最為薄弱的環節,不敢讀,怕出錯。不會說造成記憶困難,聽寫困難,背讀課文困難,理解課文困難,找不到學習英語的感覺,對自己學習英語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失去對英語學習的信心。所以,聽的同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口說話。在課堂上的教學中用常用語或習慣性用語反復練習。隨著學生語言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應根據情況連續地自然而流暢地使用課堂用語,由少到多,逐步到全部用英語,創造英語氣氛。
做多樣化的情景化練習。學習情景要貼近學生生活,如,動態情景、小故事情景、歌曲情景,利用學生好奇、好問的特點,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置身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應用,優化學習過程。
開展英語口語交流活動。例如,英語故事角色表演、英語日記講述、英語園地、英語論壇、英語角等活動,通過活動達到讓學生進入到學習英語的狀態中去,從而樹立學生敢說、能說英語的信心。
中職英語教學的對象有其獨特的特點,需要老師加倍的耐心,不急不躁,不慍不火,多從學生的實際著想,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注重基礎,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水平。只要在教學中能培養學生學習信心,注重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就可以走出中職學生學習英語難的怪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