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隨著中國傳統中醫藥呈現跨越國界、民族和文化的發展趨勢,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多,為我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國際環境。發展中醫藥學的對外教育,可以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與接受中醫藥文化,徹底改變中醫藥教育多年封閉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為中醫藥學教育的改革提供機會,也可以為中醫藥學教育的發展提供經濟來源,更好地保障了我國中醫藥事業沿著國際化方向發展,促進了我國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戰略計劃的實施。我國中醫藥教育對外辦學已具有比較可觀的規模,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與深化,對外中醫藥教育必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成為高等中醫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留學生事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與考驗,其中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生源流失現象嚴重。
本論文以天津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數據為背景,通過我校國際學生數據統計分析系統,對留學生數據統計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了解本校來華留學生生源流失情況,探討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提高來華留學生工作整體水平,推進高水平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
一、當前我校來華留學生生源流失基本情況及影響因素
通過國際學生數據統計分析系統中留學生學籍異動情況的統計,可以看出,在生源不斷擴大的形式下,長學制留學生休學、退學人數比例也在不斷擴大。學生休退學的主要原因有家中有事、生病、經濟原因、學習困難、繼續進修等。根據實際學生學籍管理工作經驗,我們總結出留學生生源流失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經濟原因
學生在報考我校后由于家庭原因或經濟情況發生變化,無法到校學習,或者學業中途結束。近幾年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這種生源流失情況比較明顯。金融危機造成企業破產、減薪、裁員,而留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就會相應提高,迫于生活的壓力很多留學生不得不中斷學業,隨之而來的是留學生的休學、退學情況不斷增加。
(二)國際國內生源競爭
各國的高校都紛紛瞄準國際市場,希望通過增加外國留學生生源來增加其經費來源,在世界范圍內擴大對外招生和對外教育。許多海外高校擁有深遠的知名度、雄厚的師資力量、優越的教學環境,這都是中國大部分院校所需要抗衡的,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高校對外招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而國內有些院校也紛紛通過降低入學條件、降低學費、加大獎學金力度等優惠措施來爭取生源。國內外高等院校互相競爭造成的流失大部分時候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流失學生中所占比例較高。
(三)學業淘汰
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本人的各種原因無法正常完成學習任務,達不到學校的教學要求而被自然淘汰。這種流失從學校和留學生教育的長遠發展來說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能為了追求學生保有率而降低教學要求及教育教學質量。
(四)相關規定限制
主要是由于休學、轉學、轉專業、學習年限等各方面的有關規定,有可能對學生形成了一種不利的限制,造成留學生可能有各種客觀原因致使其不能繼續學習,再有如服兵役、結婚、生育等等,這些情況也導致了生源流失。
二、來華留學生生源流失對策
(一)開拓潛力生源國,拓寬招生渠道
通過留學生數據統計分析,我校主要生源國為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學生人數占總人數的72.56%。主要原因是在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由于歷史和文化的淵源,對中醫藥的認知度相對更高,中醫藥已成為亞洲各國家民眾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亞洲國家有著共同的東方文化的基礎,對傳統醫學認知度也很高。在我校學習的歐美國家和地區的長學制留生生源及數量都相對較少,中醫藥高等教育事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這些國家的認同,但除了像美國已經形成中醫藥教育本土化,其他國家留學中醫藥還沒有真正成為這些國家輸送海外留學生教育事業的主流,這也就意味著中醫藥國際教育在這國家和地域還擁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十幾年來我校與德國、美國、丹麥、冰島、英國、瑞士等近20個國家30多個大學、科研院所、醫學學術團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在合作辦醫、聯合辦學和科研項目合作方面開展了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擴大了長短期生源。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宣傳力度,加強交流,尋求更深入的合作,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擴大這些國家學歷生生源。
另外,繼續推行推薦獎勵制度,對于合作院校和部門推薦的優秀生源以及在校優秀留學生,按照評審條件給予相應級別的獎助學金,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和影響更多的優秀生源來校學習。同時,招生部門應將在我國高中國際部學習的留學生納入宣傳范圍,這些學生長期生活在中國,語言好,了解中國國情,適應中國的生活習慣與環境,一些就讀于高中的留學生畢業后會選擇繼續在中國接受高等教育,我們可以此為突破口,擴大生源范圍。另外,加強與招收留學生的漢語進修學校的聯系和宣傳,適時適當進行學校展示會或招生推薦會等活動,也是挖掘潛在生源的重要渠道。
(二)優化課程設置,降低低年級生源流失率
根據系統統計的休退學原因我們發現,在一年級或二年級提出休退學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授課內容的特殊性造成的。很多知識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的留學生較難理解,造成其學習上的一定困難,影響了學生完成學業的信心;再有就是語言問題,因為母語的不同,部分留學生對漢語授課的接受能力有限,給留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們應全面了解高校留學生的教育需求,努力縮小來華留學生在留學預期與留學收獲之間的偏差,探索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留學生課程體系。吸引留學生來華學習,關鍵在于能夠為其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教育服務和產品,而核心即是課程。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充分發揮學校的特色,不斷優化課程設置,依托雄厚的專業師資力量,建立師資資源的共享機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注重突出具有中醫專業特色的漢語課程,開設了專業漢語的聽說讀寫課程,并且在教材選配和教學方法諸多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優化,開設與中醫有關的中國文化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激發留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興趣。
(三)加強交流與溝通,關注來華留學生心理需要
留學生在離開生長養育自己的國土和習慣了的故土文化環境,繼而進入一個新的國家和環境后,氣候、衣食住行、交通手段、地理環境、生活節奏、價值觀等方面同時發生了激變,因此而喪失了長期保持的心理安定,產生種種心理動蕩、行為改觀,感覺無法適應新環境。另外,由于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等諸多原因,留學生尚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人的交往模式,所以很難與中國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很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無所適從、孤獨無助的不良情緒和行為障礙,許多看來很平常的事情都可能成為他們的難題。因此留學生出國后會產生不安全感和恐懼,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行為障礙,影響學習成績,甚至無法繼續學業,導致生源流失。
另外,近年來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很多留學生在華生活條件也發生很大改變,一部分留學生因經濟條件的改變,而出現延遲交納學費、曠課等現象,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出現不安和躁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會對他人、對學校等方面產生不滿,增加了高校留學生管理難度。
作為外事管理者,我們應對學生留學期間的困難和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理解和重視,讓學生安心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堅持“外事無小事”的原則,強化服務意識,凡事都要從積極預防的角度著手,緩解留學生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壓力。在今后的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提供有關異文化環境的信息,對其進行情緒上的心理援助,使他們盡快適應中國生活,并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有必要盡快設立留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可在新生入學之初,實施基本心理狀況調查和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從而掌握學生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對有問題學生進行心理調試和疏導,使其盡快融入中國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四)加強學風建設,激發學習積極性
從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對于自己的前途還沒有明確的規劃,同時,對于中醫學了解得也不多。往往是先把學習中醫作為一個選擇,一邊學習,一邊考慮自己是否適合學習這個專業。這類學生在我校留學生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成為不穩定生源的組成部分,由于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決心不夠堅定、學習信心不足很容易申請休退學,造成生源的流失。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了留學生學習激勵機制,多種形式獎學金項目作為一種正面激勵,如國際學院定期進行三九留學生獎學金,天津中醫藥大學獎學金,優秀畢業生的評選活動,對留學生在學習中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成績進行承認和鼓勵,而這種積極效應通過獲獎者帶動周邊同學,形成群體效應,樹立起嚴謹勤奮的學風。
作為留學生管理部門,應該把握來華留學生的特殊性,運用鼓勵、表彰等以及與當地學生聯誼、交流等方法,調動他們的進取心和積極向上的熱情,提供各種展示才華的機會,激發留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潛能。
(五)拓展高層次生源,嚴把入學關
通過多年的留學生教務管理、學生管理工作經驗,我們認為留學生教育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堅持質量控制,拓展高層次留學生生源。入學嚴把關,擇優錄取,這也是避免生源流失的一個很好的管理辦法。在以后的招生工作中,我們應嚴格審閱申請學歷教育學生的申請材料,結合學校及專業要求,采取多種方式的面試,從語言、專業素質及品性等幾個方面對申請者進一步考察,對合格者批準其入學。高層次來華留學生,是學習院校同國外聯系與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招收高層次來華留學生宣傳窗口,應積極開展留學生畢業后調查工作,與學生保持電話和電子郵件聯系,對學生學習后的發展和學習質量,以及對教學改進的需求進行跟蹤評價,對于了解國際需求,擴大生源、保證生源所有率,以及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
三、結語
發展留學生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是建設國際知名高水平型大學的組成部分,是教育水平與開放程度的標志之一。深入研究和分析來華留學生數據,從而找到提高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擴大留學生教育規模。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抓住國際化戰略發展機遇,加強橫向交流,推進留學生教育健康、持續、穩定、科學地發展并為此作出應有貢獻。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