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云
【摘 要】廣東高職院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生源競爭。如何在日漸萎縮的傳統生源市場上實現轉型發展,在生源的競爭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已經成為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廣東 高職院校 招生危機 破解途徑一、我國高職院校面臨生源的困境性和抉擇性
自1999年擴招政策出臺以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得到了大力發展和迅速擴張,已然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長期以來,關于高職教育的爭論主要集中在辦學定位、課程模式、教學改革及體系建設等方面,對中國高職教育的潛在危機——生源減少,卻較少有人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招生歷來都是學生求學校,一向處于賣方市場的中國高校從未經歷過生源短缺,但隨著少子化時代帶來的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減少影響的漸顯,高等教育不斷擴招力量的釋放以及國外教育機構爭奪生源的加劇,高職院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生源競爭。如何在日漸萎縮的傳統生源市場上實現轉型發展,在生源的競爭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已經成為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高職院校“半壁江山”的招生光環逐漸黯淡。截至2014年1月,教育部公布2013年具備招生資格高校中,普通本科院校共844所,普通高職院校共1288所,高職院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已占半壁江山,成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3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全國高考生源最近兩年累計下降了300萬人。高考錄取率在不斷攀升,相當一批本科學校降低門檻、擴大生源。同時,高職院校的數量開始“只增不減”,不斷縮小的生源和不斷擴張的學校“反向賽跑”。從2013年高校招生工作總體情況來看,很多高職院校招生計劃錄不滿,普遍出現了“吃不飽”的現象。然而,畢竟僧多粥少,補錄也解決不了所有高職院校的生源問題。無奈之下,很多地方采取降分錄取。因此,各地都出現采取大規模補錄的措施。 “到哪里去找學生?”這成了高職戰線的沉重話題。高職院校接下來會不會遭遇一輪新的招生“滑鐵盧”?這讓很多高職院校領導都在招生季節到來前習慣性失眠。按此形勢發展,高職教育的“半壁江山”將會動搖,部分高職院校破產倒閉也會很快成為現實。
二、外國高校招生制度的靈活性和開放性
就國外而言,由于歷史、社會傳統等原因,各國對高校生源的研究各不相同,目前國外高校招生制度大致分為兩種即證書制和高考制。就考試方式而言,證書制對應的是中等教育終了資格認定,高考制對應的是大學統一考試。采用中等教育終了資格認定的大學入學考試方式的有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中學畢業考試非常嚴格,學生只要通過高中畢業考試并獲得畢業資格證書,就基本獲得大學學籍登陸權和進入大學學習的資格。采用大學統一考試的有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大學統一考試由某個考試機構負責全國考試,為大學提供選拔性信息,用同一標準衡量每個學生,把考生區分為不同等級為高校選拔服務。當然,這類考試都不是一次性的,還有補充和輔助手段。而國外高職,如美國社區學院招生對象多層次、寬口徑,不僅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同時還招收在職職工。招生標準和依據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個人意愿,政府和學校不再單設較高的門檻,不舉行統一的招生考試,完全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眾化辦學水準,招生機制也呈現靈活性和開放性特點。
三、我國高職院校招生途徑的限制性與探索性
就我國高職院校生源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招生制度。目前高職生源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參加普通高考;二是參加對口高考;三是自主招生高考;四是注冊入學。對口高考主要針對中職生。自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國示范性職業院校中選擇了8所學校進行對口招生試點,現擴至73所,實行明確報考條件,學生自主報名,學校自主命題、考核、錄取;2007年,教育部允許部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進行自主招生考試試點,現逐年擴大試點范圍。由2007年4所,到2008年8所、2009年13所擴大到2010年73所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參與自主招生改革試點。2012年,已列入“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示范和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的共200所高校都可以參與自主招生改革試點;2012年江蘇共有26所院校試點注冊入學試方式。2012年福建省12所高職院校將拿出部分專業試點“注冊入學”,這些都是高職招生制度改革實踐的成果。高職自主招生考試指各試點院校通過自主或聯合行業、企業組織考試,采用“筆試+面試”的形式,構建以“知識+技能”為主體的考試科目體系,逐步形成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招生考試制度體系,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質量和辦學水平。
四、廣東高職院校招生亟須開辟新途徑
在未來五年,一系列的改革和答案都將是破解高職招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生源危機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有“危”有“機”。在高職院校里,同樣存在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現象,從這個方面來說,高職教育招生困局又是個偽命題,高職院校中誰有實力占據高職教育的制高點誰就有源源不斷的生源。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至2013年第一志愿報考人數與錄取分數連續8年位居廣東省省高職院校首位,連續6年文理科均超省2B錄取分數線,招生局面異常火爆,但同時最值得關注的數據就是第一志愿上線人數由2009年27023人下降到2013年為9569人,平均錄取比例由6.2∶1下降到2.6∶1。生源危機已成事實,危機之下,高職院校應做好怎樣的準備?解決高職院校生源危機,從政府、政策的宏觀層面解決體制、機制等問題固然是必要的,但更迫切的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從學校層面探索如何突破辦學體制瓶頸,積極鞏固優質生源基地,發展潛在生源,拓展生源渠道,解決高職院校生源危機,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改革創新,對于創樹特色,我們不能總等著生源銳減來“倒逼”,而應未雨綢繆,早作打算,早尋出路。唯有如此,才能在很多學校出現“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尷尬,面臨生死存亡的困惑之時,能夠看到又一村的柳暗花明。
(一)改革高職招生
招生環節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入口”,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考試制度在高職招生領域的改革包括對口單招、自主招生和注冊入學等。對口單招面對中職畢業生,為中職升學開辟通道;自主招生采取自主命題、自主考試、提前錄取的方式,為高職院校招錄需要的學生提供機會;注冊入學面向社會,為建立終身學習體系開辟道路。民辦高職院校應加強與普通高中、中學和中職學校的聯系,積極爭取對口單招、自主招生的名額;具備一定條件的民辦高職院校可以嘗試注冊入學,擴大招生對象,根據不同群體需求,設計多樣化課程,靈活辦學。
(二)保證升學有路
“升學”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出口”之一,民辦高職院校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開辟升學之路。一是學生在讀高職的同時進修成人類的電大、自考或函授的本科學歷。二是聯合本科院校,就幾個優勢專業舉辦本科學歷教育。河北省鼓勵國家示范建設高職院校在學校內舉辦“高職本科實驗班”,由教育廳單列招生計劃,向舉辦的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單獨撥款,學生畢業時獲得聯合的本科院校的畢業證書。三是聯合境外院校聯合辦學。合作培養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層次的職業技能型人才。
(三)保障就業有門
“就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又一“出口”。提高就業質量與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緊密聯系,尤其應突出特色辦學和錯位競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和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例如,近年來,幼兒園學位緊張,學前教師匱乏,為此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大力發展幼師專業,鑒于北方學生的普通話優勢,幼師專業畢業生深受南方地區幼兒園歡迎。此外,以創業帶動就業也不失為一種提高就業率的途徑。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當地商會合作,開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現代辦公設備技術就業創業班”,設立創業基金,為學生創業提供經濟基礎和技術支持,保障創業質量。
(四)加強內涵建設
內涵建設是民辦高職院校增強吸引力的關鍵,包括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來確定。例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地方九大支柱產業,設置專業。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應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突出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實現教師與師傅合一、教室與車間合一的培養模式。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不能僅僅滿足于頂崗實習,而應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實現校企無縫對接。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采用“雙主體、六合一”的合作模式,開展電梯工程技術人才訂單培養。高職院校還應發揮企業職能,建設師資隊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合作,混編師資團隊,既為學校培養學生,又為企業培訓員工。
生源危機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既有積極意義又有消極的作用。生源危機勢必導致生源競爭,在競爭中,那些具有特色的辦學質量較高的高職院校將成為贏家,對于國內高職院校來說,生源危機則成為它們做大做強的壓力和動力。廣東高職院校招生要加大中高職銜接機制對接,向中職學校“要”生源, “向企業要生源”,“向部隊要生源”,“向農村要生源”,“向社區要生源”,“向境外要生源”等,探索上下貫通、內外銜接的職業教育立交橋。通過開展注冊入學制度,采取“聯合”“抱團”等招生新方式,為緩解生源緊缺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3年教育事業統計快訊(節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58.
[2]梁國勝.高考人數下降高職消亡將不可避免[Z].中國青年報,2013-09-13(B2).
[3]王晶.生源逐年減少,高校壓力增大[Z]. 湖北日報,2013-08-20(E5).
[4]張黎光. 高職生源嚴重不足 近半招生計劃未完成[Z].大河報,2013-08-24(B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