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全方面發展,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調查,發現有20%左右的大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已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健康成才。所以解決這一問題已迫在眉睫。本文通過以下幾方面來闡述高校體育教育和鍛煉可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為真正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適度的體育鍛煉
人在受到某種挫折時,在大腦里會形成一個強刺激,從而引起一個興奮灶,使人陷進痛苦和懊喪之中。如果這時去從事體育運動(最好是兩個人以上的運動項目),就可以轉移大腦皮層中的興奮中心,運動中樞的興奮就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這時候往往只注意身體的運動,而把煩惱拋到腦后,起到轉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腦活動的調節。
二、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促進心理健康
經常進行籃、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的鍛煉,在對抗比賽的過程中會讓人慢慢地改變孤僻的習性,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團結互助。而參加游泳、溜冰、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而下棋、打太極拳 、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
三、充分利用體育課的主導作用,促進心理健康
通過調查,在體育教學中,師生、同學之間相互交往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時間越長、密度越大,越容易產生共同的體驗和感受。體育課與其他學科相比,其實踐性十分明顯。由于體育運動以群體的形式進行身體練習,學生之間相互接觸合作,有利于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在群體教學和練習過程中,學生為了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和技能,完成規定的身體練習,不僅需要作體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友愛與關心、支持與協助、尊重和信賴、理解與團結。通過身心的不斷努力,掌握了動作技術,克服了困難,磨煉了意志,鍛煉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從而獲得心理和身體上的雙豐收。
四、積極參加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哪怕作為一名觀眾也可以有促進作用
通過調查,當學校(或系班)組織體育比賽時 ,積極參加者占了70%左右。說明大多數學生有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 ,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系科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擺脫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
體育比賽的特點就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觀看比賽時,每當運動員不畏敵手,頑強拼搏終于進球(或獲 勝)的片刻,許多同學都會吶喊、鼓掌、感動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競爭。比賽過程的跌宕,使他們壓抑著的評判欲和表現欲得到釋放。觀看運動員精湛的技藝、頑強的精神,使學生積存的失落,悲觀煩悶的內心重新得到前進的光明。觀看比賽,可從勝利中體會到成功的價值,同時也從失敗中得到了人生的經驗 ,樹立必勝的信心,讓人獲得了實現自我的真諦。通過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
綜上,本文對如何利用高校體育增進大學生的心理衛生提出如下建議:
1. 針對高校體育的特點,要求在對學校普通教師和醫務工作人員等進行心理衛生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有必要對體育教師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讓每位體育教師認識到身心健康是緊密聯系的,只教會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還不夠,應結合體育的特點,給學生心理衛生教育,使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發展的合格大學生。
2. 針對心理障礙的變化過程和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應不失時機地在新生入學教育周進行心理衛生教育,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他們將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擾,使他們有接受現實和幻想沖擊的心理準備,認識到產生這些障礙的必然性。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學用腦” “應激與健康”“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等講座,讓學生掌握抵消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學知識和鍛煉方法。
3.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充分發揮體育在健身、健心、娛樂和文化傳遞等方面的作用,組織許多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充實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 針對大多數女生在異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現的欲望,又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們掌握動作泛化階段練習中,應盡量避開異性學生,特別是她們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礙。但在掌握動作的鞏固階段,可以利用新異的刺激來激發他們在異性面前自我表現的心理動機,加速正確動作自動化的進程,以此提高她們練習的積極性。
5. 健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機構。各高校應成立“學生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學生的身心健康 狀況,專業人員應是精神醫學專家與教育工作者的結合,制訂出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找出影響心理健 康的內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心理衛生知識宣傳和普及。如利用墻報、黑板報及報刊、廣播電視等宣傳工具,提高學生心理保健意識和知識。
6. 編寫一套系統的《體育與心理健康》教學指導書和教學參考書,以適應體育師資的培養和教師備課需 要,并將心理測量和心理調查與體育教學改革和科研相結合。在體育教學設計、實施和平價時,都應考慮到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使之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人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