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喜
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是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環節。當前,民族院校教學存在觀念陳舊、教學途徑和內容單一、管理松懈等現象,民族院校必須加強教育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加強教學管理工作,改革教學方法和途徑,使民族院校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多元文化民族院校教學改革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專業性人才的任務,發展科學文化,促進現代化社會建設的步伐。因此,作為民族院校不僅要適應國際的競爭,同時還要適應國內教育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尤其是要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要。因此,民族院校需要根據社會的需要設置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體系,以便加強基礎建設,開拓專業,適當地調整學科的布局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新形勢下,提高教學的質量和辦學效益。
一、樹立創新的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如果教學的觀念不創新,那么所謂的創新只能停留在書面和口頭上。作為民族院校,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須用新的思想來指導教學活動。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民族院校的辦學主動權越來越多,因此,民族院校必須學會運用這些主動權,利用自身的優勢,走上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之路。同時,學校應該在師資隊伍、辦學資金、教學設備、生源、有形及無形資產等方面進行創新。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師資隊伍的力量,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把學校的一些能源都高效地利用起來,做到人盡其職,物盡所能,形成新的教學觀念,提高辦學效率。21世紀,對于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地注重學生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以及心理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調整專業結構
目前,對于我國大多數民族院校而言,專業設置存在著劃分過細、過窄,專業宏觀結構不合理,部分專業設置的不科學,老牌的專業創新力度不夠,新增的專業又無從下手等問題。這樣的現象嚴重地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新的發展階段,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能僅僅滿足于現有專業,這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了,跨專業培養人才已經成為了主流。因此,民族院校要調整專業的結構,擴展專業層面,增強學生對于崗位的適應性是目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但是,專業結構的調整必須符合民族院校教學改革的實際,認真分析現有的專業設置,根據教育發展規律,堅持科學性、創新性的原則,以滿足社會崗位的需求去培養人才,善于借鑒其他院校優秀的教育經驗,使得專業設置更加地完善,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是一個國家發達的動力。然而,創新需要人才,人才則來源于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則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民族院校只有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推動素質教育的前進,有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師隊伍,才能站在教育的前端,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創新和實踐,只有擁有豐富知識的教師,才能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作為民族院校,教師隊伍的素質對于學校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目前,民族院校的教師都是圍繞著學校發展,職稱結構、年齡不合理,人才流失嚴重,學術梯隊難以形成,從而導致教師隊伍建設任務重、困難大的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堅持教授和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優秀的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穩步提高,逐漸形成教師梯隊,積極的引導和啟發年輕教師,聘請知名的學者和專家來學校演講,大力地引進優秀的人才,不斷地擴大和補充師資隊伍。
四、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民族院校教學改革的難點和重點。作為民族院校,教學改革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創造出符合自身發展的方法,在新形勢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整體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體系,逐步地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程上,民族院校要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相關專業的調整,在加強培養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便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崗位的需求。
五、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過程是老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的過程,老師起到引導的作用,而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都是滿堂灌的形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缺乏主動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都缺乏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因此,老師要根據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以及當代學生的思想特點,強調教學的雙向交流,采用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不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老師要根據課堂的實際需求主動的去探究和創造講授的方法和教學的途徑,做到以淵博的知識和活躍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六、改革人才培養方式
當前,社會所要求的人才是復合型和綜合型的人才。因此,民族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進行相應的改革。民族院校要打破傳統的專業設置理念,積極地探索適合民族院校需求的學分制,大力地實行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鼓勵學生不斷地擴充自身的知識,培養復合型人才。
七、改革教學管理途徑
民族院校是一個很大、很復雜的組織,需要良好的管理機制來保證其正常的運營。教學管理在高等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院校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強化教學管理的工作。顯然,教學管理改革的方式必須從教學過程入手,其改革的途徑是: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以及專業和年級的計劃和任務,建立完善的教學計劃體系,同時,還要制定相應的約束機制,使得教學工作有的放矢。另外,還要制定完善的評價體制,以保證教學質量。采用先進的教學管理手段,能夠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強化學風和校風,使得教學工作落到實際行動中。
參考文獻:
[1]張王勇.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下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學改革[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20(05):103-105.
[2]劉繼兵,馬環宇.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金融投資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3(07):32-33.
[3]開哇,汪延明.關于民族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12,28(04):116-118.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