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勇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完成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的任務,需要對大綱、教材、學生、技術等方面作深入細致的研究,以確保所設計的課時教學目標的質量
關鍵詞:數學;識記;理解;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175-01
一、認真學習中學數學教學大綱
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對各知識點、技能點分別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練掌握”四個級別的教學要求。要認真學習、全面領會、準確把握,并具體地對每節的知識點分解成坡度小、臺階密的系列,賦予具體的明確行為動詞表達出來,在這里要確保教學目標的覆蓋性、獨立性,又要防止超“綱”或不達“綱”的現象發生。
二、深入鉆研教材,合理劃分教學課時
準確把握全冊每章以至每節的知識點、技能點以及彼此間的關系。由于每節教材的份量不一,所需教學時間的長短不同,因此要把握每節的知識系統,將每節教材劃分成合理的教學課時,既要確定好每節的課時數,又要分配好每課時的教學任務。在劃分時,有時也可以打破教材內容的順序來劃分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劃分課時教學內容時,要切實做到兩點:一要盡量保持每節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不能因課時劃分把知識體系割裂零碎,打亂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二要盡可能控制好每課時的教學容量,應結合學生的基礎和教材的編排特點盡量做到適中和均衡。完成好本環節是制定課時教學目標的前提。
三、設計課時教學目標的原則
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整體性。即一方面教學目標的各級水平劃分和制定要保持課時教學目標整體要求,另一方面每課時教學目標要保持單元教學目標的整體要求。
2、一致性。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與教學大綱中提到教學目的、教學要求保持一致。
3、針對性。要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在制定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要考慮為適應不同基礎的學生的需要如何調整的問題。
4、可測性。教學目標中各級水平的表述要選擇外顯、可測的行為動詞。此外,要力求目標簡明、具體、易于接受。
四、教學目標的分類研究
我們在教改實踐中所采用的是教學目標三級分類,即“識記”、“理解”、“運用”。我們認為對認知領域課時教學目標這樣分類,有利于與教學大綱建立比較吻合的關系,具有實用性和適用性,便于制定和操作。其分類體系是:
1、識記
識記是指把某種意識到的數學信息,按其原本的形態或初步加工改組之后的形態,儲存在大腦之中,以保證在需要的時候,能再認或再現這些信息。簡單地說,就是記住和識別事實材料,使之再認或再現,不求理解。它是學習行為表現的最低水平。它又可分為認知和識別兩級。
(1)認知:指反復感知事物并記住事物特征的過程。它表現為對事物和表象原型的記憶,它只涉及“是什么”,這是一種最低級的“刺激一一反應”過程。
(2)識別:是指在反復感知事物的過程中,能對事物與記憶中的其它相似或不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在該過程中,能準確地找出其相互間的異同點,這種異同點應局限在“外部特征”上。
2、理解
理解是指抓住材料的實質,把握材料的組成要素,能準確地敘述材料的結構特征,熟悉其適用范圍和應用條件,掌握其應用模型,并能在規范或相似的環境中進行一定的發展和推理,它注重“為什么”,也就是知其所以然。理解可分為說明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兩級。
(1)說明性理解:就是對知識、技能的實質性領會,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或換一種形式表述出來,能說出其結構的組成要素及相互關系。
(2)探究性理解: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參與提出、解決、研究、發展問題的全過程,對某一事物在一定范圍內可能的發展趨勢、傾向或結論,經過學生自己動手獲得,它是較高層次上的理解。
3、運用
運用,是指應用學過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在一定的情境中解決問題,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具體表現。運用可分為模仿運用、封閉運用和開放運用三級。
(1)模仿運用:是指直接利用某些公式、定理、法則、范例等,在相似的情境里解決相似的問題。它的主要特征有三點:一是定理法則等的直接應用,不作復雜的轉換;二是與原始學習的情境相同或相似;三是解決的問題與原始的問題相似,即在舊情境中解決問題。很明顯,這是一種低水平的運用。
(2)封閉運用:它是指應用學過的知識和已有的技能,解決情境中的問題。所謂“新情境”,是指學生遇到的問題與經歷過的問題不論是條件、結論和結構均不相同。解決這類問題,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現成的或經驗過的模式來完成,大都需要進行一系列轉化過程才能實現。由于經過一定的遷移可轉化為舊情境,所以是一種封閉式的運用。
(3)開放運用:它是較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在對新情境下出現的結構復雜的問題能進行全面的剖析,對一般的問題能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綜合,尋求多種解決方法,并能進行比較,還包括對新背景下的新問題經過一定的邏輯思維做出綜合性的處理意見,甚至能利用多種知識設計出新問題。簡單地說開放運用就是要對新舊情境進行發展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