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關于高等院校稅法教學改革的探索
李建軍
傳統稅法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理論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稅法教學改革的實踐,筆者認為提高稅法教學質量,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研討式教學、文獻式教學、技能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和考核式教學。
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研討;體驗;考核
稅法是我國高等院校財會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全國注冊會計師和注冊稅務師資格考試的主要課程之一。稅法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就業方向,因此,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
稅法課程既有很強的實踐性,也有一定的理論性;既有很強的專業性,又有一定的學科交叉性;因此稅法課程內容具有綜合性、時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這給稅法教學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對教師素質、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質量以及學生的積極性等各方面。傳統稅法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理論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傳統稅法教學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學生參與較少
傳統稅法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依照教材傳授知識,從頭講到尾,學生坐在教室安靜地聽講,從頭聽到尾,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形式枯燥、乏味,學生不愿聽講,也不愿提問,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代替學生思維,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沒有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綜合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才能和開拓精神。
(二)課堂教學以理論為主,實踐教學較少
傳統稅法教學模式重視理論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學生雖然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但是并不熟悉稅法實務工作,不會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不具備實踐操作能力,這不利于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也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導致許多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不能很快適應工作需要。
(三)課程教學以考試為主,平時考核較少
傳統稅法教學模式強調考試,很多學生上課的目的就是考試及格,不太關心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上課的任務就是不停的記筆記,根本沒有積極思考問題,更談不上培養創新能力和操作技能,考試之前就拿著密密麻麻的筆記應付考試,只要把筆記背熟了,考試就及格了。實際能力與考試成績不相匹配,有些學生考試成績很好,但是實際能力并不強,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稅務工作的需要。
2013年在學校教務處的指導和支持下,筆者在稅法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一點嘗試和探索。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突出三個重點。第一,以學生研討為重點。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研討,不搞教師獨斷專行,一錘定音,讓學生處于教學主體地位,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課前自學和課堂討論,充分調動學生自覺學習和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啟發、總結、歸納。第二,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實踐教學包括案例教學和習題研討。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有案情、有場景,學生身臨其境,認真研究案例,歸納自己的觀點,參與辯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稅法需要大量的課外作業,首先要求學生課外完成,然后在課堂集中研討、講解。第三,以能力培養為重點。課堂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能力,改變考核方式,重視過程考核,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試在總成績的比例,以此為導向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積極思考、勇于創新,努力提高實踐能力。
具體實施方案為:“三段式教學模式”——學生試講、研討、講解。全班學生分成14組,每組5人左右,上課之前要求各組學生自學相應的內容,每次上課時安排一組學生代表進行試講,然后學生研討,并進行詳細記錄以作平時成績,最后由教師進行講解、歸納總結。
第一,安排學生試講。學生自學以包括獨立自學和合作自學兩種方式,合作自學就是上課之前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自學,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分別搜集、整理和研究相關資料并進行討論交流,上課時選擇一名代表上臺試講。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團隊合作精神、演講表達能力和組織溝通能力。
第二,組織學生研討。學生研討包括案例研討和理論研討。各組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交流學習體會,討論重點、難點和疑點,教師適當進行引導、點評。討論時要求學生針對具體案情及具體問題既有分析又有結論,課堂討論要有熱烈氣氛和實戰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于發言積極、自學認真、觀點正確等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平時成績。在討論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獨立思考、勇于創新、深度分析,反對人云亦云、因循守舊、泛泛而談。
第三,教師講解。教師根據學生試講和研討中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講授,把重點內容講清楚,把難點內容講透徹,把學生疑點講明白。教師講授時要特別注重案例引入與分析,使理論變得生動、易理解;課堂討論案例目的在于讓學生參與、體驗,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需要安排大量的課外作業,讓學生自己練習,然后集中進行研討、講解。
通過稅法教學改革的實踐,筆者認為提高稅法教學質量,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加強研討式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內容提出1-2個問題安排學生討論,啟發學生的思維。討論的內容主要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及熱點等帶有研究和性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歸納、總結。課堂討論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講授營業稅時,可安排學生討論營改增的意義及其影響。
(二)加強文獻式教學
文獻式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帶著問題查閱相關法律法規,根據稅法規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增值稅教學中,關于進項稅額的抵扣問題,要求學生自己查閱《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然后根據規定完成案例學習和課外作業。
(三)加強技能式教學
技能式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稅務操作技能,要求學生了解掌握稅收征收管理的程序以及稅務籌劃的意義及其基本技能。例如,在個人所得稅的教學中,根據個人納稅申報表講解納稅程序,并舉例說明個人年終獎的合理避稅方案,讓學生了解稅務征管程序,理解稅務籌劃的基本原理。
(四)加強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就是讓學生親身感受稅收實務操作,建立直觀的具體印象。例如在增值稅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價外稅的含義,可以展示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樣本及其填寫方法,甚至讓學生到麥德龍超市貨架上看看商品標價及其增值稅。在消費稅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體驗奢侈品與生活必需品,并講解消費稅的征收原則。
(五)加強考核式教學
對學生成績的考核應該豐富多樣,除了期末考試外,還應該增加過程考核,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研討積極主動性、創新精神、師生互動情況、思維活躍度、學習能力、課外作業完成情況等各方面,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林穎.關于《稅法》教學改革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4).
[2]李曉紅,謝曉燕.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會計之友,2010(10).
[3]李晶.基于《稅法》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3).
[4]吳莉萍.高校法學稅法教學改革路徑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25).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