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鑫 尹曉波
(華僑大學 經濟與金融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20 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離岸服務外包為主流方式的服務業跨國轉移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2012 全球服務外包發展報告》表明,2011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規模達8200億美元,其中離岸外包1026 億美元,占比18%,預計2013年離岸外包市場規模將增長到1200 億~1500 億美元之間,年復合增長率在14% ~21%之間,這表明離岸服務外包作為一種新的資源合作組織形式,正成為各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合作的重要戰略選擇。然而,隨著離岸服務外包的迅猛發展,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的發包國認為服務的離岸外包將造成發達國家的大規模“工作流失”。
現有對離岸服務外包的就業影響研究中,國外學者主要從發包國角度進行分析,且結論相差較大,國內學者更關注承接服務外包對我國就業的影響,而以中國為本位發包國的實證分析采用截止到2007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結果存在偏差,此外由于行業劃分的依據不同,結論也有所不同。基于此,筆者采用1997、2000、2002、2005、2007、2010年投入產出表數據,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2003)劃分三次產業為14 個行業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離岸服務外包對我國的就業效應。此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各國第三產業比重都在增大,1992年我國做出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將服務活動外包出去直接影響本國第三產業的就業,基于此筆者進一步將14 個行業劃分為一、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研究離岸服務外包對不同類別產業就業影響的差異。
分析離岸服務外包對就業的效應,需對一國的服務外包規模進行測度。然而,外包是很難測量的,因為缺乏關于被外包出去的生產環節的信息。筆者借鑒了Amiti&Wei(2004)提出的兩種間接衡量服務外包的途徑。
這種測算方法是基于整個經濟的衡量,經常采用的數據是IMF 的《國際收支統計年鑒》關于計算機(包括計算機軟件設計)和其他商務服務(包括會計和其他內勤事務)進口的數據。這是探討跨境服務貿易格局的主要數據來源。之所以采取計算機和信息及其他商務服務,主要是因為這些服務部門最有可能涉及外包活動,而旅游、教育等服務則很少涉及外包活動,因此被剔除掉。筆者以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的進口量加總值近似代表離岸服務外包額,計算出2001—2010年我國離岸服務外包的發展規模(見表1)。由于現階段我國人才和技術的缺乏,部分服務環節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總體來看,自2001年來離岸服務外包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且增速存在一定的波動,個別年份的增長率甚至超過了50%,2009、2010年出現負增長,這可能主要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導致服務外包市場萎縮,但2010年增長率較2009年有所提高,表明服務外包市場有回暖的趨勢。

表1 2001—2010年我國離岸服務外包發展規模
用服務貿易進口額測量離岸服務外包的測度方法簡單易行,數據獲取較為方便,缺點在于只能衡量離岸服務外包的總體規模,與實際值存在偏差,并且不能考察分行業的服務外包情況,也就不能進一步分析離岸服務外包對行業就業效應,因此,需要借助其他測度方法探討離岸服務外包對行業就業的影響。
這種衡量方法是以產業或行業為基礎的,與Feenstra&Hanson(1999)提出的國際制造外包的測度方法相似,對于給定產業i,其被外包出去的服務占整個非能源投入的比重(OSSi)可以用下列公式計算:

一般用以下服務作為外包的投入品:交通運輸與倉儲、郵政與通訊服務、金融保險服務、計算機與信息傳輸、租賃服務、科研服務、其他商務服務。采用中國投入產出學會網站提供的數據,運用上述對離岸服務外包的測度方法,可以算出我國1997、2000、2002、2005、2007、2010年14 個行業的服務外包率(見表2)。從產業角度看,我國金融保險、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等第三產業服務外包程度較高,而農林牧漁、采礦、制造等一、二產業服務外包率較小;從時間序列看,我國分行業服務外包率大體呈先升后降的趨勢,這與用服務貿易進口額測量離岸服務外包得出的結論大體一致,可能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國內服務行業承接能力增強,從而對外發包量減少,對國外先進人才和技術的依賴度有所降低。

表2 我國14 個行業的服務外包率 單位:%

電力、燃氣及水的供應業0.43 0.48 0.96 1.34 0.56 0.45建筑業 0.03 0.48 0.74 1.10 0.77 0.7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0.69 0.87 1.18 2.65 1.17 0.97金融保險業 1.79 2.28 2.42 3.26 2.81 2.08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 0.69 1.10 1.40 1.67 2.00 1.29房地產業 0.94 2.19 2.46 3.34 2.06 1.42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0.17 0.21 0.31 0.43 0.54 0.26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0.91 1.10 1.00 1.42 1.57 1.18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0.79 1.10 1.15 1.63 1.74 1.46社會服務業 0.94 1.33 0.99 1.26 1.47 1.16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1.33 1.52 1.34 1.59 1.59 1.43
根據Cobb-Douglas 生產函數,首先構建部門i 的生產函數式為:Yi=AiF(Li,Ki,Mi,Si),其中Yi表示產出,Ki表示資本投入,Mi表示原料投入,Si表示服務投入,Ai表示技術進步。Hamermesh(1993)從上式推導出就業模型:lnLit=α0+α1lnWit+α2Δlnωit+α3Δlnyit,其中,W 表示工資比率,ω 表示其他投入品價格變量。一般來說,產出增加會增加勞動需求,工資增加會導致勞動需求下降,其他投入品價格增加會引導企業用便宜的勞動者代替較貴的投入品,從而增加勞動需求。Amiti&Wei(2004)用分行業的服務外包率OSSit替代lnωit,表明行業勞動需求是一個關于工資、服務外包、產出的函數,借鑒Amiti&Wei的研究,筆者將離岸服務外包的就業效應計量模型設定為:
lnLit=α0+ +α1lnYit+α2lnWit+α3LnK +α4LnOSSit+μi+vi+εit
其中,Lit表示行業從業人數變量,Wit表示行業工資變量,OSSit表示服務外包水平變量,Kit表示資本存量變量,Yit表示產出變量,下標i 和t 分別表示第i 個行業和第t年;μi為與時間無關的行業效應,vt表示與行業無關的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筆者所用數據主要來自我國各行業的統計年鑒和投入產出表。由于1997年以前的投入產出表中只有各行業的凈出口數據,缺乏各行業的進口數據,所以筆者選取1997、2000、2002、2005、2007、2010年6 張投入產出表,其中2000、2005、2010年為延長表。根據2003年國家統計局對三次產業的劃分,整理出1997、2000、2002、2005、2007、2010年的14 個行業的數據,最終得到84 組數據。將投入產出表里各行業產出按照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進行調整,換算成實際產出變量Y;分行業服務外包率根據OSS 函數計算得出;由于統計年鑒中分行業就業總人數的數據截止到2002年,因此,筆者以1997年為基期,假設行業城鎮單位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不變,計算出2005、2007、2010年行業年末就業人數;行業工資W 用投入產出表中的勞動報酬總額除以就業人數計算得出,并按職工工資指數換算成實際工資;資本存量的測量借用薛俊波和王錚(2007)的方法和他們計算的各產業平均折舊率,利用投入產出表的折舊額來計算。
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 所示,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針對同質面板假設的檢驗,還是針對異質面板假設的其他三種檢驗,就業LnL、產出LnY、工資LnW、資本存量LnK、服務外包LnOSS 的一階差分均為平穩變量。
1. 離岸服務外包與就業的關系
因為回歸變量均平穩,將各變量納入回歸模型,筆者采用靜態面板數據模型,使用Hausman 檢驗來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型。Hausman 檢驗顯示檢驗結果拒絕支持隨機效應的零假設,即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見表3。

表3 回歸結果:離岸服務外包對就業的效應
表3 結果顯示:除了資本存量不顯著外,產出、平均工資和離岸服務外包都是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從系數顯著性水平來看,產出、工資以及離岸服務外包對就業的影響均在1%水平顯著。從影響程度來看,產出和工資水平的變化仍然在現階段對就業影響較大,產出每增加1 個百分點,會造成就業增加0.59 個百分點,表明產出對就業起到了正向推動作用。工資水平每增加1 個百分點,會帶來就業降低0.55 個百分點,說明工資上漲對行業的就業需求帶來一定的壓力。而離岸服務外包率每增加1 個百分點,會使我國就業降低0.14 個百分點,這與魏浩和黃皓驥(2012)的研究結論相似,他們對全球15 個國家服務外包對就業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服務外包每增加1 個百分點,國內就業將降低0.05個百分點,但影響并不顯著;而呂延方(2011)研究同樣顯示離岸服務外包對就業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且影響系數很高。就目前而言,我國發展離岸服務外包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占主導地位,即便新工作被創造出來,仍不能填補目前正在流失的就業機會。
2. 離岸服務外包對不同類別產業就業的影響
由于服務外包主要影響白領就業崗位,而白領多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作,這里推斷,服務外包對不同類別的產業就業的影響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為檢驗這一結論,下面將14 個行業劃分為第一、二與第三產業,建立分樣本模型進行分析。首先,同樣對樣本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所有數據均平穩,而Hausman 檢驗顯示,第一、二產業隨機效應更有效,第三產業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從而得到表4 所示分樣本模型回歸結果。

表4 分樣本模型回歸結果
從表4 可知,分樣本模型與總體模型回歸中系數符號一致,但系數值存在差異,符合離岸服務外包對不同類別產業就業影響存在差異的推斷。第一、二產業回歸結果顯示,資本存量對就業影響不顯著,而服務外包對就業的影響在10%水平顯著,服務外包率每增加1 個百分點,將帶來國內0.08 個百分點的就業損失。這表明當前我國第一、二產業積極參與全球資源的分配,將服務環節外包給國外技術先進和人力資本豐富的企業,并不會對國內就業造成較大影響。與第一、二產業不同,服務外包對國內就業的影響在1%水平顯著,服務外包率每增加1 個百分點,會導致國內就業減少0.21 個百分點。此外,對全行業就業影響顯著的工資和產出對第一、二、三產業也同樣顯著,達到1%的顯著水平,進一步說明在現階段工資水平和產出仍然是決定就業的關鍵因素。
研究表明:1997—2010年,我國離岸服務外包整體規模較小,而且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筆者認為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國際服務外包市場萎縮,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缺乏先進的技術和高級人力資本,依賴國外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但作為發展中國家,仍主要是服務外包的承接方。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服務行業日趨興旺,使得原來發包給國外的服務環節被轉移至國內,但不可否認,現階段,國內服務行業技術和管理實力薄弱,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還需進口國外的優勢資源。從實證結果來看,無論是全行業的面板數據還是分樣本的面板數據都表明,現階段工資和產出仍然是決定就業水平的關鍵因素。離岸服務外包對第一、二產業的就業影響有限,對第三產業的影響較大。離岸服務外包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占主導作用的情況下,發展離岸服務外包將會限制國內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制約第三產業的發展。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全行業正逐漸受到服務外包的影響,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服務外包對就業水平有顯著的負效應,如何合理利用服務外包,有效利用國外的優勢資源,在增強產業實力的同時又能穩定國內就業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內企業將服務活動外包給國外企業,不僅是因為國外能提供優質的服務,還因為國內服務行業綜合能力相對較弱,離岸服務外包能更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因此,政府應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到發展服務業的重要性,應在制定規劃、優化環境、完善政策、品牌建設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服務行業自身應通過學習效應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改變價格競爭策略,滿足客戶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逐步替代國外的服務投入。
從測算出的服務外包率來看,我國金融保險、教育、科研行業服務外包程度較高。而這些行業對其他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果開放過快,將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因此,一方面,政府應及時掌握行業發展狀況,對必須的服務輸入給予政策支持,并隨時關注行業動態以便及時調整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意識到服務外包的增加會導致就業崗位流失,對那些易對國內產業造成沖擊的服務輸入加以適當限制。
人才缺乏是國內承接服務外包的主要制約因素,國內外服務承接能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政府應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打破人才“瓶頸”,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快人才培養,為提供行業發展所需的相關服務投入奠定基礎,開辟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完善人才流動機制,積累豐富的人力資本,以迅速提高國內服務外包的整體實力。
[1]McCarthy,John C.3.3 Million U.S.Services Sobs to Go Offshore[J]. Forrester Research,Whole View Tech Strategy Research,2002(11).
[2]McCarthy,John C.Near - Term Growth of Offshoring Accelerating[J]. Forrester Research,Trend,2004(5).
[3]Agrawal,Vivek and Diana Farrell.Who Wins in Offshoring[J]. Special Edition: Global Directions,2003: 37-41.
[4]Mann,Catherine L.Globalization of IT service and White Collar Jobs: The Next Wave of Productivity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olicy Briefs,2003(12).
[5]Bhagwati,J.,A.Panagariya and T. N. Srinivasan.The Muddles over Outsousing[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4) :93 -114.
[6]Amiti,Mary and Shang - Jin Wei.Fear of Service Outshoring:Is It Justified[J]. Economic Policy,2005(20) :308 -347.
[7]Crino.Rosario.Service Offshoring and White -Collar Employ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77) :595 -632.
[8]任志成,張二震. 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就業效應[J].財貿經濟,2008(6) :62 -65.
[9]李娟. 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對我國就業影響分析[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0(4) :53 -57.
[10]唐慧. 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對服務業就業與工資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11]陳銀娥,魏君英. 國際服務外包對中國就業結構的影響分析——基于1997—2007年時間序列數據的計量檢驗[J].中國人口科學,2009(2) :55 -64.
[12]肖芍芳,王俊杰. 外包與生產率和就業: 基于中國的實證[J].國際經貿探索,2012(2) :54 -66.
[13]王中華,梁俊偉. 國際服務外包、就業與工薪差距:基于中國工業行業數據的實證分析[J]. 經濟經緯,2012(1) :72 -76.
[14]魏浩,黃皓驥. 服務外包與國內就業:基于全球15 個國家25 個行業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5) :64 -73.
[15]孟雪. 反向服務外包如何影響中國的就業結構——以中國作為發包國的視角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12(9) :82 -95.
[16]王習農. 服務外包不等于服務業外包——服務外包概念再認識與理論新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12(8) :91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