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會
(新疆財經大學 國際經貿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0)
隨著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各國不斷出臺嚴厲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標準。新疆農產品出口受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標準的限制。如2006年1月,日本對進口食品推出針對農產品農藥殘留物的“肯定列表制度”,堪稱目前世界上最苛刻、最全面的食品安全標準,該制度的實施大幅抬高了新疆農林產品出口日本的門檻。
在產后損耗中,新疆糧食、林果、蔬菜的損耗分別達10%、20%、30%左右,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損耗率。損耗主要發生于儲藏和運輸階段,由于保鮮設備和技術的落后,加上冷鏈物流運輸能力不足,農產品的產后損耗嚴重。以新疆林果產品為例,美國的林果保鮮率達80%以上,而新疆不到20%。這就意味著,2013年全疆650萬噸果蔬中,保鮮儲藏量不足100 萬噸,從而對新疆果蔬產品出口產生直接的影響。據測算,林果經儲藏、保鮮、加工、包裝后,可以增值1 ~5 倍,但是目前在全疆已成規模的12 種主要林果中,只有葡萄和葡萄酒、紅棗、庫爾勒香梨、杏等為數不多的幾個行業在儲藏保鮮與深加工方面初步形成產業。
葡萄、大棗、蘋果、香梨、番茄、棉花等特色農產品由于生產過于分散、政府監管力度不夠使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農產品的包裝和深加工水平不高,很難在國際市場上凸顯特色;加工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導致出口產品細菌超標,容易被進口國家以質量問題為由拒之門外。2013年1 ~5月,自治區檢驗檢疫系統檢測出口食品3715 批,其中不合格20 批,不合格食品品種包括番茄醬罐頭、禽肉和脫水蔬菜,不合格原因有霉菌超標、品質缺陷和檢出沙門氏菌。
1.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近年來,國際農產品貿易摩擦不斷,發達國家紛紛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技術指標、農藥殘留標準、標簽制度與包裝要求日漸苛刻,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嚴格。
根據新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報告,2006年新疆出口到菲律賓、韓國、沙特、斯里蘭卡等國的番茄醬均被要求出具轉基因證書;出口到澳大利亞的番茄醬被檢出亞硝酸鹽含量超標而被迫中止了購買合同;出口到德國的番茄醬被要求檢驗殺滅聚酯、百菌清等項目和出具符合歐盟標準農藥殘留標準的證明;此外,出口到英國、沙特等國家的番茄醬均要求出具相關證書。
2. 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后哈薩克斯坦檢驗標準提高
新疆農產品主要出口至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吉爾吉斯斯坦,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后,新疆農產品出口難度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是哈薩克斯坦檢驗檢疫標準的提高。關稅同盟建立前,哈薩克斯坦認可中國檢驗檢疫局的各項檢測標準,關稅同盟建立后,哈薩克斯坦實施更加嚴厲的農產品檢驗檢疫標準,這對新疆農產品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1年6月,塔城永利商貿有限公司出口哈薩克斯坦的一批果蔬產品,被檢驗出“氣味殘留超標”。農產品企業在對哈薩克斯坦出口過程中,經歷檢測標準變化的并非僅限于氣味殘留一項,對于進口的果蔬產品如農藥殘留、不同果蔬商品間的檢測標準也發生了變化。中國的國標與國際標準,尤其是與歐盟標準差距很大,農產品檢測標準的不統一將給新疆農產品出口帶來巨大影響。
3. 消費者安全意識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問題日益重視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由于近年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所有關于環境的話題都變得非常敏感。因此,消費者更加注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而非只關心物美價廉。消費者通常認為,越嚴格的檢驗檢疫標準對人體健康越有益,對環境的保護越有貢獻。人們注重食品營養價值的同時也關注生產過程是否“綠色”,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1. 農藥使用不規范
不合理、不科學地使用農藥,導致了新疆農產品安全問題突出,農產品出口受阻,農藥殘留問題已成為制約新疆農產品出口的一大瓶頸。新疆農戶對于農藥的使用缺乏科學的指導,有些農戶根本不看農藥使用說明書,不根據農作物生長的具體情況酌情使用農藥。此外,在農藥使用量、農藥種類選擇及溫度控制方面,多數農戶沒有科學、正確地掌握
2. 農產品保鮮設施、物流體系不完善
雖然目前新疆已經逐步完善物流體系,保鮮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通關手續簡化后出口速度有所提高,但是面對日益嚴厲的農產品質量標準,新疆農產品在保鮮、運輸方面仍然有很大進步空間。由表1 可以看出,新疆農業的保鮮儲藏設備和溫室規模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97%和3.16%,總體偏低,對于提高新疆農產品質量具有很大制約作用。

表1 新疆農業生產設備情況
3. 農業生產設備不足,農產品加工程度低
由表1 可知,2010年新疆擁有的初加工動力機械5.11 萬臺、初加工作業設備2.86 萬臺,分別僅占全國總量的0.37%和0.23%。農產品精深加工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其中機械設備是在加工階段必不可少的工具。加工設備不足嚴重制約著新疆農產品增值,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目前新疆出口的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初加工、低加工層次,精深加工產品較少,很難在國際市場場上形成品牌優勢,更難在品質上凸顯新疆特色。
4. 農產品品質不優,包裝不良
近年來,由于新疆耕地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加上農戶片面追求增產,不注意改良農作物品種,致使很多品種的農產品質量下降。以果品為例,新疆果品總體質量較差,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其原因在于一是產品本身的質量差,即栽培品種退化和優質果率較低,水果大多存在大小不一,形狀欠整齊,色澤不好,有病斑、擠壓碰傷等問題;二是外觀品質差,即水果產品的包裝簡單或裸裝,直接進入消費市場。
5. 生產環境惡化及生產過程不規范
近年來,新疆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是,由于不合理、高強度開發,也出現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水污染等。同時土地利用不合理,有機肥施用不足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環境的惡化直接影響農作物生長,造成農產品品質下降進而影響出口。
1.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
(1)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使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過程更加透明化,及時發現問題、明確責任。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構建大多從畜牧產品開始,新疆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2)嚴格農產品質量檢驗檢疫
新疆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質量監管體系,進一步簡化檢驗檢疫手續,統一撥款并將農產品質量檢驗納入法律體系內,嚴格執行各項檢驗標準。政府應及時將國際市場上新的農產品質量要求、檢驗標準信息傳達給各有關單位,使農產品生產企業能夠及時作出調整。
2. 加大農獸藥使用監管力度
(1)加強對農獸藥生產、銷售和使用過程的管理
農藥、獸藥的生產者在生產藥品過程中要進行大量的實驗,確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藥品包裝上要將其適用病癥、用法、用量介紹清楚,明確其有效期和儲存條件,讓農戶能夠一目了然。對于藥品的使用效果,有關部門應該進行跟蹤調查,對于療效不好的農藥、獸藥,應該及時曝光,勒令企業停止生產。從根本上保證農業用藥的質量,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在農藥銷售過程中,要注意農藥、獸藥的儲存、運輸;企業應對銷售人員進行正規培訓,使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得到有效指導。對于過期的農獸藥要進行妥善處理,不得再流入消費者手中。
加大對農藥、獸藥基本知識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系列講座,為廣大農戶普及農業的相關知識,強化農戶對于農藥、獸藥使用的安全意識,降低農獸藥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從根本上降低農產品受污染的概率,提高農獸藥的使用效率,降低質量安全風險。
(2)建立農業“病歷庫”,健全農牧業疾病防控機制
各種病蟲害直接影響著農、畜產品的質量。因此,政府應及時建立農業“病歷庫”,將各種疾病信息匯總,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進一步提高對疾病的預控能力。對農業疾病的發病原因、發病地區進行深入研究以及對治理效果進行跟蹤調查,建立健全有效的、完善的農牧業疾病預防和控制機制。
3. 指導農戶科學、規范種植
農戶科技知識水平有限,在種植農作物過程中往往僅憑經驗種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政府可以建立專家組對不同地區的土壤進行分析,對農戶應該種植何種農產品給予科學的指導,并對施肥、灌溉、收割環節進行跟蹤幫助,從源頭上減少污染,保證農產品質量。
1. 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
通過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的資金、人才投入,從根本上改善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善加工條件,努力提高新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充分發揮新疆特色農產品優勢。
2. 加大對農產品保鮮、儲存、運輸方面的投入
農產品的新鮮度直接影響到質量和口感,加強保鮮以及運輸環節的投入和管理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有效措施。出口企業應該與物流企業加強合作,加大對冷藏、包裝、存儲等環節的投資力度,確保農產品質量。
3. 熟悉掌握國際規則,緊跟國際標準
企業應熟悉和掌握國際最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標準,嚴格按照高標準進行生產。嚴格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主動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新疆農產品的國際形象。以新“絲綢之路”為契機,打造新疆農產品品牌,實現農產品出口市場多元化。
1. 規范使用農藥化肥
嚴格按照國家規定購買、使用農藥,主動學習農業知識,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的副作用。在生產過程中,科學使用農藥和化肥,以適量為原則。此外,對那些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堅決不予購買。
2. 實現科學種植
農戶應根據自家土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宜其生長的作物進行種植,以實現土地與作物的最優配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運用機械化、科學化的手段實現農產品增產,提高收入。
[1]胡潔,蒲春玲. 兵團番茄產業化發展問題思考[J].新疆農墾經濟,2010(1).
[2]孫蘭鳳. 基于發展中的新疆特色林果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8(5).
[3]許靖波,鄧后勤,周華玲.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