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轉型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一項重要的任務,高校在轉型中的重新定位,將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高校教材的出版建設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應根據轉型的步伐做出改變,重新定位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高校轉型
[作者簡介]李梅,成都師范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經濟產業的發展還不相適應,眾多高校都將建設研究型的綜合高校作為目標,期望通過“大躍進”式的科研推動學校發展。但高校定位不準,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匱乏,最終造成我國高技術技能人才不足,難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工業化道路對高學歷、高技術人才的強烈需求。因此,推進高校轉型發展,強化引導本科階段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養,成為高等教育必須面對并立即著手解決的重大問題。
2013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會議要求擴大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國家對教育領域的部署,將推動高校轉型走上一個新臺階。面對這種轉變,高校教材的出版和建設也應緊跟形勢,針對不同的高校類型和培養要求重新定位。
一、高校轉型的發展趨勢
1. 研究型高校的學術性轉型
研究型高校致力于學術和科研的創新性研究,因此,完善的制度和自由的學風是這一切的前提保障。過多的行政干預會讓研究方向脫離實際需求,高壓下的科研環境也會限制教師和學生對于創新和真相的大膽追求。研究型院校轉型,首先要做到大學自治,改善學校和政府部門間的統轄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愿景、行政組織和形式、學生培養的學術角度和方向等方面,都由大學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而決定,其間可接受某些非官方組織決定與評估,而政府權力在學校之中應受到嚴格規限。唯有如此,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才能被踐行,知識的創造和人才的培養才能被進行。高等院校作為社會大系統的組成部分,轉型自治后只需要依據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處理其內部和外部事務。
在有了純粹的學術環境后,學術自由需要被提上轉型日程。學術自由一方面是指高校教師具有在遵照學術制度的前提下,依據自身興趣獨立進行教學和學術研究的自由。另一方面是指學生對于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與自由。只有學術自由,才可能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2. 應用型高校的技術性轉型
當今,大多數高校均屬于學術型高校,注重對學術和科研人才的培養。但是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范圍內高科技企業將面臨超過4000萬的高級技術人才缺口,其中,中國技術人才缺口將達到2000萬人。正因如此,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和轉型顯得更為迫切。
首先,應用型高校的發展要糾正當前職業教育是“二等教育”的地位,糾正只有考不上大學的人才會選擇的觀念。但是在國外,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在校生占到全國在校大學生的三分之一。奧地利1993年開始大力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完成義務教育之后,有80%學生選擇應用型大學接受教育。芬蘭高校在校生中有45%在應用型高校就讀,全國每20萬人就建有一所應用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與學術型大學之間不應有高低之分,只有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辦學方向的區別,而且應用型大學特色鮮明,與行業發展、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對解決日后的就業問題也更具優勢。
其次,應用型大學發展要緊密結合地區特點和需求,要徹底擺脫“求大、求全”的想法,要堅持從自身條件出發,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立足發展區位,重新確定其辦學定位。根據本地區的發展需求,明確其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培養方式和考核標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優勢的專業。這種轉型就要求高校拋棄原有思維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根據行業發展靈活設置課程,根據企業需求靈活培養人才。應用型高校要緊緊圍繞區域發展戰略需要,為產業升級、產品換代提供技術技能和人才支撐。學校還要按照當地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方向,設立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未來專業”,使學校成為參與和推動新工業革命的積極力量。
再次,要實行校企聯動的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人才,實現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零距離對接。這種轉型,一方面要注重實踐課程和實習課程的安排與設置,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形式上,學校要大幅提高實踐性課程的比重,如在現今通常為一個實習學期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實習期,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學生走出去的基礎上,讓企業走進來,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探索企業在學校建立實訓基地,聘請企業一線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本領。此外,學校也應突破傳統學習方式的桎梏,建立多角度的學習方式與考核方式,將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結合,嘗試將工學交替、學徒制、半工半讀、遠程教育等多種手段納入進來,充分發揮應用型高校的靈活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
二、緊跟高校轉型的教材出版建設
1. 研究型高校教材出版建設
在研究型高校向學術自由的目標發展之時,教材出版在內容上不應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教學大綱,可以在編寫時將多方意見兼容并蓄。對于一些尚未定論的觀點也可以通過疑問或拓展的形式吸納進來,由教師自行挑選,由學生自己思考。在裝幀形式上,學術類精品教材除上課使用,也可以長期保存,在紙張選擇上可以適當考慮克重高一些能長久保存的品種,也可以考慮精裝制作。在版權引進的問題上,可以較多引進國外的經典著作,這些經典著作經過百年的發展沉淀,已經成為本學科的基石,這為深入鉆研相關學術問題打下堅固的基礎。尤其是很多國外經典學術著作已成為公版,不需要高昂的版權費用,這也為經典教材的出版提供了便利。對一些外版書,像文學類、科技類等學科教材,可以嘗試直接使用英文版教材。如此,不僅保留了作者最原始的思想,也加快了學生學習國外最新技術。此外,在學生能力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大膽啟用影印版教材也是高校轉型過程中的大膽探索。
2. 應用型高校教材出版建設
由于應用型高校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應用技術的培養,因此技術的實用性和時效性就是策劃相應教材的首要準則。實用性就是要求教材編寫要從實際工作出發,讓學生在掌握教材中的每一項技能后都能應用于實際工作。相應的理論知識雖然有助于教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仍然是點到為止即可,不必過分要求理論的推導和陳述,而應側重具體的技術方法。在教材編輯完成之后,可以聘請行業中有經驗的人員審稿把關,也可以小范圍征求意見,力求讓教材內容貼近實際。在時效性方面,教材的建設要緊跟行業發展趨勢,甚至可以適當超前,以保證學生在畢業后所學到的技術仍未過時。如新版軟件的應用、最新技術的掌握、最新理念的了解,這些都是教材時效性的具體表現。
此外,教材建設要充分考慮行業特點,根據行業和從業人員的特點出版教材。對于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如冶金、石油、化工、機械制造等,以技術為主導,實踐性極強,充分展示技術方法十分重要,因此教材可以采取大開本、圖文并茂、附帶教學視頻光盤等形式。而對于文化創意類行業,如新聞學、設計藝術、廣告學等專業,需要比較強的思維理念做支撐,在教材的出版上要做到大而全,匯集各方經驗,尤其是國外經典著作和最新行業成果。
3. 教師用書和信息技術的出版應用
傳統的教師用書一般就是教材習題答案集和教學參考書。隨著高校的逐步轉型,對高校教師用書的出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對教學課件、資源庫等額外資源或拓展資源的制作上。如今,大多高校都已采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PPT等課件資源如果能隨教材一并制作好,將極大緩解教師的備課壓力。對于一些熱門專業的教材,出版商可以出版相應的資源數據庫。如人民郵電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了《程序員專業開發資源庫》,其中涵蓋了ASP.NET、Java等多種編程語言的數據資源、實用源碼、解決方案、視頻錄像等。這種產品既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實用資料,也可以充實高校圖書館的館藏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