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蓉
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探析
陸春蓉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保障機制乏力、實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實踐教學隊伍參差不齊等方面的問題。基于此,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結合邊境民族地區的特點,加大保障機制的支撐力度,開發及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多方面改進地區思政課實踐教學。
邊境民族地區高校 思政課實踐教學 教學策略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1]當前各大高校重視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同時不斷推動實踐教學的改革,取得顯著的成績。結合文件要求,邊境民族地區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考慮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具有邊境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山區,以及欠發達地區高校特點的實踐教學活動,切實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
1.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涵義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以思政課相關課程的基本內容為依據,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直接體驗為內容,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為核心目標,以區別于思政課理論教學的一種特殊教學方式。思政課實踐教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各種教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接受感性教育且自身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高校科學應合理地規劃思政課實踐教學,整合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切實加強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規范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管理。思政課教學真正地結合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教學過程,才能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從而真正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與育人功能。
2.邊境民族地區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大意義
高校思政課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及如何培養人的中心工作,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本質上體現著社會主義的辦學性質與方向,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主渠道和主陣地。
由于區位條件的限制,邊境民族地區的高校遠離發達城市及高校聚集區,信息傳播及文化互動等受到限制,校際交流與合作存在障礙,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邊境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有些僵化。因此,探索思政課的教學實踐,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發揮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作用,對提高大學生素質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意義重大。
1.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保障機制乏力的問題
社會轉型對大學生能力及素質的要求有了新變化,各大高校順應社會發展,著力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如在課程設置上,相應地明確規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數及加大對實踐基地的建設,目標是既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又注重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某些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尚未真正擺脫傳統意義上被忽視的狀態,沒有真正得到重視及支持。自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以來,邊境民族地區高校已經引起高度重視,制定且推行各種措施,切實推進高校思政課的改革與發展。然而,專業課的實踐教學改革的力度相對比,思政課往往顯得受重視程度相對偏低,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力量不夠,。
2.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問題
邊境民族地區高校具有其獨特性,本地區紅色資源非常豐富,有待開發的資源比中心城市還優厚,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本可就地取材。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種情況是對實踐教學資源利用不合理或者利用程度不高,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學資源未開發而被忽略及擱淺。另一種情況是實踐教學資源缺乏整合協調,存在著教學資源浪費的現象。這就導致了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問題。此外,各類實踐教學資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起的作用更多是簡單的、直接的、機械的。例如,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僅局限于每年的一兩次組織參觀學習等。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使邊境民族地區思政課實踐教學未達到實效。
3.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實踐教學隊伍參差不齊的問題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結構合理、人員充足的師資隊伍,組建合理的教學實踐團隊,才能更有效地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近年來,邊境民族地區高校加強了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在師生比例及教師的學歷水平、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很大的改善。由于思政課各門課程主講教師的學科背景不一樣、教學科研任務差異等原因,往往很難同步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因此,實踐教學的團隊難以形成,沒有形成較好的實踐教學合力,整體實力有弱化的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實踐教學本身的實效性問題。
此外,長期以來,思政課理論課教師、學工處、團委各自為戰,思政課教師主要負責理論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多由學工處及團委組織開展,存在著思政課教師很少參與實踐活動的問題。這將會出現實踐教學缺乏理論指導,甚至流于形式的弊病。
1.加大保障機制的支撐力度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是理論教學的拓展與延伸,構成從理論到實踐、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完整的教學體系。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特點、教學內容、構成要素和條件比較復雜,所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方式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加強保障機制的支撐力度進行保障。
加大保障機制的支撐力度,能真正發揮思政課教學實踐的教育功能,達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首先,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應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給予高度的重視,各個部門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切實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其次,加大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投入,為實踐教學活動提供足夠的保障。如政策保障、安全保障、專項經費保障、師資力量保障等。再次,建立思政課保障長效機制,建立穩定的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有計劃不間斷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最后,加強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管理。為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環節的交叉重復,需協調高校各職能部門在整體德育建設上的關系,發揮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作用,從根本上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工作。
2.開發及整合實踐教學資源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的范圍和水平,關鍵在于實踐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及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水平和利用率。實踐教學資源實際上是有限的,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對潛在和隱性的資源加以開發利用[2]。為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開發及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優勢,通過運用形式多樣的載體,可以采取多種實踐教學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借紅色資源教育題材進行大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參觀邊境線、國境線上的戰爭遺跡,進行歷史認知與教育,增強愛國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考察少數民族獨特民族傳統文化及民族風情風俗,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調研該地區民族生態問題,考察邊境民族地區經濟貿易發展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培養大學生對社會問題觀察思考分析能力,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及學以致用的目標。對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現狀,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3.強化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
邊境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學隊伍的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的成效,所以務必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一方面,配備充足數量的教師隊伍是有效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力保證,一支師資力量雄厚的教師隊伍才能保證更多學生參與實踐教學,體現實踐教學的廣泛性。另一方面,優化思政課教學實踐教師隊伍是有效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關鍵。一支具備過硬政治素質、合理知識構架、高水平專業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隊伍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結合邊境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廣泛及紅色教學資源豐富多樣的特點,分門別類地運用實踐教學載體,加強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專業化管理與培訓,形成合理的專業布局,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組建專業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專業團隊,保障實現實踐教學高質量、高水準的目標。與此同時,貫徹全民共同德育的理念,思政課理論課教師與其他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聯合行動,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及服務育人”的良性機制,從而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2]靳諾.探索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增強公共理論課的效性.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討會的講話[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