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孫英薈
研究采用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對280名3~6歲幼兒的行為進行調查,顯示在品行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三個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在品行問題和多動指數上大中小班存在顯著差異;父母親職業分別影響幼兒的品行問題和心身障礙。探討與分析幼兒問題行為的發展狀況,為從家庭、幼兒園方面對問題行為進行針對性的干預和教育,同時為家庭養育和幼教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幼兒問題行為教育指導近年來,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呈現明顯增長的趨勢,已引起家長、老師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兒童行為問題并不是軀體性疾病,它是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偏異,包括行為和情感兩方面,不同年齡組兒童有著不同的行為問題。本研究擬通過對3~6歲幼兒問題行為進行研究,以便為行為問題兒童進行早期干預以及改善父母及教師的撫養行為、教育方式,提高撫養和教育質量提供實證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哈爾濱市7所幼兒園選取研究被試。共發出280份問卷,收回問卷274份,剔除無效問卷18份,最終有效問卷256份,有效問卷中,男生118人,女生138人;小班(3~4歲)32人,中班(4~5歲)111人,大班(5~6歲)113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采用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此問卷是應用得最廣泛的篩查兒童問題行為的量表。共包含六個因子: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障礙、沖動多動、焦慮和多動指數。采用四級評分法。
1.2.2施測方法
發放的兒童行為問卷為他評問卷,由父母或主要撫養人填寫。調查前,對調查研究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保障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先進行了問卷的預調查,對調查過程和項目進行明確界定。為避免新生入園焦慮的影響,選擇幼兒園開學一個月以后,向幼兒父母發放問卷,調查者核查無錯答和漏答現象,現場回收問卷。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 for Window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依據資料分別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驗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來分析各因子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2結果
2.1幼兒問題行為的性別差異
統計分析發現,男孩和女孩在問題行為的第一個因子品行問題方面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 =0.000),相比較于女孩,男孩品行問題行為更高;性別因素在第四個因子沖動多動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P =0.002),男孩子沖動多動的問題行為表現更為顯著;第六個因子多動指數上存在顯著性別差異(P =0.005),男孩多動指數高,相比之下女孩則顯著低于男孩;而在其它三個因子學習問題、心身障礙、焦慮的數據顯示上未顯示出性別差異。
2.2幼兒問題行為的年級差異
運用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年齡組幼兒在問題行為的各個因子中存在顯著的差異。具體表現為,其中品行問題因子F(5.996),(P =0.003),由于P<0.01,所以在這一因子上年級差異已達到顯著水平;多動指數因子F(3.912),(P =0.021),P<0.05,不同年齡組幼兒在品行問題及多動指數上存在顯著差異。運用LSD法經過進一步事后分析發現,小班幼兒出現更多的品行方面問題,并顯著高于中班與大班,而中班和大班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大班在沖動多動方面問題相比較于中班表現更多,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焦慮因子上小班顯著多于中班;多動指數上存在顯著年級差異,中班表現更好,小班和大班表現出更多的多動行為。從平均數的總體趨勢來看,低齡組的小班問題行為表現最多,到中班問題行為大幅減少,而到大班后,問題行為的各個因子上又有小幅的回升。
2.3幼兒問題行為的父母職業差異
以問題行為的六個因子的得分為因變量,父親職業和母親職業為自變量,采用方差分析考察幼兒問題行為在父親職業和母親職業上的差異,幼兒問題行為父親(母親)職業的方差分析顯示,幼兒父親從事不同的職業在幼兒的品行問題方面達到了顯著的差異水平F(3.459),(P =0.017),在多動指數因子上接近顯著水平F(2.624),(P =0.051)。在問題行為的其它方面未達到顯著水平。與父親職業對幼兒問題行為的影響不同,幼兒母親從事不同的職業在幼兒的心身障礙方面達到了顯著差異水平F(3.320),(P =0.020),對其它因子的影響不顯著。從總體上看,父親從事公務員和其它職業的幼兒在問題行為的各因子中得分較低,也就是問題行為較少;比較而言,父親從事商服業或工人的幼兒在各因子中的得分較高,即問題行為較多。母親職業公務員的幼兒在心身障礙方面要顯著優于母親從事其它職業和商服業的幼兒。
3討論
國內外已有研究顯示,兒童的問題行為均表現出了性別差異,女孩整體問題行為檢出要低于男孩,性別差異還體現于問題行為表現的不同方面,女孩和男孩的問題行為分別表現出內傾和外傾的不同傾向。我們的研究也顯示幼兒在品行問題、沖動、多動指數等外傾問題的表現上男孩顯著多于女孩。在焦慮等內傾的因素上未檢出女孩顯著高于男孩。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源于生理因素的差異,男孩的活動性更強,比女孩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第二,性別不同所受到的教育和社會期待不同。我國早在西周的《禮記》中,關于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就區別為“子能言,男唯女俞”。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崇尚男孩陽剛而女孩柔美,動靜的要求是不同的。從生活、游戲、交往到服飾、語言等各方面,在日常的教養與教育方式上家長和教師對于不同性別的幼兒的指導也各不相同。男孩被引導從事追逐、打鬧等外傾性活動,女孩從事安靜的游戲項目會得到更多的認同。
從研究數據上看,小班幼兒問題行為顯著高于中班與大班,中班問題行為最少,大班問題行為又有回升。Mesman的研究顯示,兒童的外顯問題行為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陳會昌等人的研究也顯示,兒童問題行為發展具有中等程度的連續性。由于本研究做的是橫斷研究,本研究認為幼兒問題行為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存在發展的關鍵期,即小班到中班階段。幼兒從小班升入中班,經歷了一年的適應和學習,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進入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中班幼兒更能適應生活和教育環境,熟諳成人對其提出的要求和規則,所以在行為表現上會更加符合社會規則,表現出較少的問題行為。
研究發現,父親和母親從事職業的類型,都會對幼兒的問題行為表現產生影響。父親的職業對于幼兒問題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于品行問題方面,而母親職業對幼兒問題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心身障礙方面。從研究數據可以看出,父親從事商業、服務業或工人的幼兒相比較于父親從事其它行業的幼兒問題行為更多。此研究結果印證了我國學者鄭希付的研究:父親職業與幼兒問題行為有一定的關系。現有研究中,幾乎沒有關于母親職業與幼兒問題行為關系的專門研究。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過程中,更多的女性開始走出家門,在工作崗位中扮演重要角色,關于母親從事職業對幼兒問題行為的影響路徑仍需進一步論證。
參考文獻:
[1]陳紅梅.幼兒退縮氣質與問題行為及感覺統合能力的相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鄭希付.幼兒問題行為的家庭原因研究[J].云夢學刊,2000.
基金項目:2012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2522292,佳木斯大學科技處W201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