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梅++++楊天地
合作學習以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等為理論基礎,是一種以小組學習為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從合作學習的發展階段、基本內涵、理論基礎及基本要素幾個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進行深入地探討,通過合作學習的開展,促使學生之間進一步增進了解,進而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合作學習理論基礎基本要素合作學習以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等為理論基礎,是一種以小組學習為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合作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它在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及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價值。合作學習自興起以來就迅速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即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為合作學習發展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合作學習的理論問題。
第二階段,即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為合作學習的實質性階段。
第三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為合作學習與其他相關理論的融合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合作學習開始向成熟方向發展,并與其他相關教學理論之間出現了融合滲透的趨勢。
一、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
美國約翰遜兄弟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美國教育學者嘎斯基(Guskey,T.R.)博士也是合作掌握學習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看來,“從本質上講,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在一些2~6個人組成的異質性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通常從事于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學習活動。”
另一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沙倫博士也對合作學習進行了界定:“合作學習是組織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則是所有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盡管對合作學習的概念表述不一,存在著種種不同,但不難看出,合作學習是以學生互動合作為教學活動主要取向的,諸如目標導向、合作互助、團體獎勵機制等,可視為各家合作學習概念表述中的共性。
二、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1.社會互賴理論
對社會互賴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格式塔學派的創始人考夫卡(Kafka)曾指出,群體是成員間的互賴性可以變化的動力整體。成員之間的互賴通常是以共同目標為基礎的。其次,成員之間緊張的內在狀態能夠激勵群體達成共同的預期目的。在沒有互賴存在的情境下,會出現無互動現象,即個體之間沒有相互影響,彼此獨立作業。
社會互賴理論明確地指出,課堂中存在著合作、競爭與個人單干三種目標結構,并由此構成三種不同的教學情境。由此,從社會互賴理論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的理論核心可以表述為:當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相互團結的力量。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從而使他們互勉、互助、互愛。
2.發展理論
發展理論在為合作學習提供理論基礎時,主要是從認知發展的角度出發的。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圍繞適宜的任務所進行的相互作用能促進他們對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兒童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是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發展起來的。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和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J.)的理論對合作學習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皮亞杰認為,諸如語言、價值、道德、規則等社會經驗,知識只能在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習得。在各種合作的努力中,參與者討論時會出現認知沖突,這些沖突也會解決,而其中若有推理不足之處,也會被提出來并加以修正。在合作學習領域,發展理論認為,學生在群體學習情況下的知識增長、能力提高最快。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者楊寶忠教授認為,“合作教學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地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順利實施和開展離不開以下三個要素:
1.積極的相互依賴
積極互賴要求學生明白,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為其所在的小組中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這有利于小組成員明白,他們是同舟共濟、休戚相關的關系。積極互賴的有效手段是混合編組。混合編組是指在組建英語合作學習小組時,應努力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同時能夠相互取長補短,也就是說,小組成員是異質的和互補的。在進行混合編組時,必須認識到,學生個人的英語能力存在著客觀性的差異,將不同英語能力優勢的學生編組在一起,一方面,能夠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小組中每個成員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2.面對面的促進性交互作用
面對面的交互作用,要求學生能夠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從而促進小組內的學生相互幫助、鼓勵和支持,并彼此學習,從而達到成功。例如,學生們可以通過口頭互相解釋怎樣解題,互相討論所學的概念和方法的本質,互相教授知識,進而互相解釋前后知識內容的聯系來促進相互間的學習。這就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供或創造一些必要條件。例如,充分的實踐、安排鄰座等,同時還要鼓勵學生之間通過互相交流達到互相幫助的目的。當然,在這種交互作用中,前面所說的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3.合作技能
合作技能是指小組中的成員與他人協同學習所需要的交流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能力、相互尊重的態度等。如果小組成員沒有或不使用這些能力或解決沖突的技巧,小組就不可能有效運作。由于很多學生之前從來沒有參與過合作性學習,因此確實一些所需的合作技能,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合作技能必須向學術技能那樣被有目的、精確地傳授給學生,以促進他們進行高質量的合作。
在大學英語合作學習的開展過程中,老師要對小組達到目標的途徑和小組保持成員間有效的工作關系的狀況,有確切的了解。這種了解,主要通過小組自評來實現。小組自評,要求小組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組員可以采取自我檢查或反饋的方式,來檢討小組活動的情況和功能發揮的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以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Dewey 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Boston:D.C. Heath & Company,1993.
[2]曾琦.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J].學科教育,2000,(06).
[3]R?T?約翰遜 著.合作性學習的原理與技巧[M].劉春紅 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2011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1DYY04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