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飛速發展的手機新媒體,給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高校應高度重視這一“雙刃劍”,積極探討如何在手機新媒體時代創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努力開創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手機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手機成為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大學生更是手機的主要用戶,據統計,目前大學生智能手機的使用率已經達到95%以上。把手機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媒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利用好這一有效媒介,充分發揮手機的重要作用,主動占領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新平臺,開創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是每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研究的新問題。
一、加強信息素質培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水平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嶄新的要求。除了傳統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掌握新媒體技術。這就要求高校加強信息素質培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個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水平。針對手機新媒體而言,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各種繁雜的智能手機軟件,比如:手機QQ,微信,飛信,微博,手機郵箱,手機論壇等等,借由此保持同大學生最為緊密的聯系,貼近他們的生活,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動態。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敏銳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指教育主體對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捕捉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吸收信息的自覺程度。手機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學生之間的聯系,還能拓寬工作者自身的視野,第一時間獲取信息,以便迅速對信息進行分類和作出反應,擺脫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面臨的被動性。
二、創新大學校園文化載體,開展手機主題活動
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途徑,高校要重視手機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要將手機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營造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獨特文化背景的文化環境。要充分利用好手機平臺,開辟主題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因此,高校應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地開展手機主題文化活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手機文化活動中。如通過手機微信、易信等軟件,開展校園文明行為投票、校園學習標兵評選,通過手機BBS平臺開設學生生活服務指南,開展“中國夢,我的夢”手機攝影大賽,正能量短信征集活動,手機校報、簡訊等活動,不斷改進和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信息化、數字化。讓大學生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手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營造健康、和諧、平安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手機新媒體這一有效途徑,努力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臺,利用手機新媒體傳播廣泛性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利用手機新媒體互動性增強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間的互動,利用手機新媒體傳播即時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內涵。
具體而言,高校可以嘗試通過建立學院微博群,班級微博群,思想政治工作者個人微博來貼近學生的生活,走近學生,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在國家重大慶典、重要會議、重要節日時,第一時間發出正面的聲音,利用手機新媒體的短信功能或博客功能,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激勵學生發憤圖強。對于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大到國家宣傳的先進人物,小到班級的優秀學習榜樣,都用手機新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和頌揚。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通過課堂教育和以活生生的身邊例子的微博短信形式走進大學生的生活,而非單靠傳統的課堂灌輸。另外,挖掘手機新媒體的各種軟件功能,針對大學生存在的疑惑和心理問題,手機在線短信答疑解惑,設定心理健康手機熱線,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機信箱,通過多途徑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克服傳統的面對面教育給大學生造成的壓力感。既教育了學生,又易被學生所接受,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一舉兩得,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還可以嘗試利用手機新媒體打造新的共青團工作新平臺,試行“手機建團”,建設一個貼身、貼心的空中團員之家、青年之家。同時,可建立“手機黨支部”,讓大學生黨員隨身隨時地學習黨的理論知識,時時刻刻保持黨員的先進性,有效增強大學生黨員的自律性。針對大四畢業班學生長期校外實習,流動性大的特點,可建立“就業空中服務站”,讓學生第一時間知道學校的新聞和動態,并且可第一時間接收就業知識和信息。
四、制定手機管理制度,凈化傳播環境
首先,加強校園手機使用的監管。高校應針對日益發展的新媒體技術和手機使用率的提高,而與時俱進,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定,將手機使用納入高校日常管理范圍內。為了確保正常的教學秩序,保證學生的良好學習氛圍和學習效果,應制定高校教學樓和圖書館內手機使用限制條例,如課堂手機需靜音,不得在上課期間接打電話,提出不帶手機進教室的倡議。杜絕在考試期間帶手機進考場現象,嚴肅考試紀律,加大檢查力度,必要時可在重大考試,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時,采取技術手段,對考場進行屏蔽,斷絕學生的僥幸心理。對違反考試紀律,采取手機多媒體方式作弊的學生,予以嚴厲追究,警示其他學生提高重視,誠信考試。
其次,完善手機信息傳播管理制度。通過校園網、公告欄、廣播站等校園傳播媒體普及大學生法律意識,宣傳國內外電信詐騙的相關案例,提高廣大學生的安全意識,防止學生受到欺騙和不良蠱惑。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短信信息管理制度,出臺手機信息的法律法規,通過實名制、GPS手機定位、有效屏蔽等措施,規范手機信息的使用。進一步加大對手機傳播淫穢信息、虛假信息的打擊力度,對散播不良信息的相關責任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最后,高等學校必須不斷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在大學生法律基礎等必修課中強調我國對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規,避免學生因缺乏法律意識給自己和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
參考文獻:
[1]杜亮.3G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0.
[2]徐興,趙蕓.手機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浙江: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9,(12):380-383.
[3]徐海波.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思考[J].北京: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33-3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