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鵬祺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材內容;
生活化;過程化;科學化;
動態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9—0050—01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要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必須科學、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打破教材對學生思維的禁錮,還學生一個自由創新的空間。下面,筆者就如何組織數學教材內容,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教材內容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
二、靜態知識過程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積極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時,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探索性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當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合理有效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效地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他們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得到和諧發展。
三、重組內容科學化
要想使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很好內化,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地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織。
1.整合例題,提高實效。例如,教學“小數乘法”,教材中安排了3個例題讓學生學習 ,每個例題的講解和所配練習各需一課時。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對教材內容重新進行了組織,將3個例題在一堂課內講授。實踐表明,從整體入手,將3道例題在一堂課內采用同“種” 并效的方法教學,花時少,效果好。
2. 調整內容序列,因勢利導。例如,教學“分數乘法”這一單元時,可先教“分數乘分數”,后根據整數可看成分母為1的分數,演繹出“分數乘整數”和“整數乘分數”。
3. 改變或補充例題,因材施教。例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教材安排了2個例題進行教學。但第一個例題為“56.28÷0.67=?”比較特殊,在計算時,正好是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成了整數,而被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也成了整數。學生聽課時稍有疏忽,就產生了“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只需把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去掉就行”的錯誤認識。為此,教學時,我們可將例子改為“5.628÷0.67”,就可避免出現上述情況。
四、靜態知識動態化
教材中的某一例題或某一方面的知識,都是靜態的。如果教學時照本宣科,孤立地讓學生記憶,那么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就不能融會貫通,不能形成知識網絡。所以,教師要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把靜態的新授知識點納入到動態知識網絡中去,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
1. 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促使知識的正遷移和同化。例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根據“異分母分數相加時,首先應通過通分,把分數單位不同的異分母分數化成分數單位相同的同分母分數后再相加”這一知識點和“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這一關鍵知識,設計以下輔助題讓學生板演: 254+87,7.42+2.9。然后組織學生觀察并討論:第一題列豎式時為什么要把末位對齊?第二題在列豎式時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為什么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在此基礎上,出示異分母分數加法“+”。這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思考: +能直接相加嗎?為什么?怎樣才能把它化成相同分數單位的分數?學生便會很快明確算理,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2. 在新授內容上變式發散,實現“以一帶類”。如對于例題,一個鄉去年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可在學生解答此題的基礎上,將問題衍變成:(1)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2)原計劃造林是實際的百分之幾?(3)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這樣,就收到了“以一帶類”的效果。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