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瑞 保淑琴
〔關鍵詞〕 幼小銜接;教育合力;心理過渡;
學習興趣;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9—0018—01
幼兒園大班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何架設幼小銜接橋梁,讓孩子實現順利過渡,培養其愛學、樂學、好學、能學的學習態度與能力,是家長和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通過一學年的實踐與反思,我對一年級教師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做足功課,形成教育合力
1. 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先行銜接??山M織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先行交流溝通,就大班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異同、應有的知識儲備量、學習能力和行為習慣等諸方面的要求展開交流研討,探討有效培養措施,從教育行為上先行銜接,形成思路,有序推進。
2. 幼兒園和小學校園有序融通。幼兒教師可帶領幼兒深入小學課堂、校園,讓幼兒增進對小學的了解,消除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陌生感、神秘感,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我園教師帶領大班幼兒參加小學的升降旗儀式,還帶領他們走進一年級課堂同堂聽課等,這些都可為他們升入小學做好前期的鋪墊。
3. 為大班幼兒家長開設專題講座,讓家長得到良好的指引,獲得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如,在本學期初,我對家長就如何做好幼小銜接進行了簡單培訓,具體要求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好“三個過渡”:首先是“心理過渡”,即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其次是“習慣過渡”,即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再次是“能力過渡”,即培養孩子在生活、學習上的能力。
二、搞好心理教育,做好心理過渡
幼兒園和小學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有系統化的學習。幼兒園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游戲來滲透,而小學的學習卻是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的系統化學習過程。小學教師可在開課初期安排角色游戲。如,玩“老師與學生”的游戲,讓學生在擔任“老師”的過程中體驗小學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并讓他們懂得規則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學習遵守規則,增強其自信心,幫助學生做好心理的過渡。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形成學習模式
在幼兒期,知識的學習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末期和學齡初期的兒童,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知識的不斷滲透,知識的獲得相對于學習興趣的產生要容易得多,然而恰恰是學習的興趣才能引導兒童學會學習。所以,解決好幼小銜接問題,就要擺脫只注重知識教學和智能提高的束縛,要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夠不斷自我更新知識。教師可創設豐富、有創造力的環境,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如,在幼兒入小學初期,教師可有意識地放慢教學進度,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多增加唱歌、游戲等有趣的活動內容,適當控制作業量,彈性安排教學時間,逐步對學生提出要求等,讓幼兒在很輕松的狀態下適應小學課堂教學。
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實現最終目標
一年級教師除了鞏固和強調學生在幼兒園已經養成的良好習慣之外,還應注意從以下幾方面搞好幼小銜接工作:
1. 培養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教師要從細微處入手,上課前告訴學生:要把上課用的書、本子、筆放好,并擺放整齊;不用的東西,不要放在桌上;打了上課鈴,老師就要上課了,學生要安安靜靜地坐著等老師來上課。
2. 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書寫姿勢。一開始上課,教師就要告訴學生正確的坐姿: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在上課過程中還要時刻提醒學生,并要進行訓練。良好的坐姿、正確的寫字姿勢,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
3.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邊讀、邊看、邊思考。要求學生讀書要以朗讀為主,要用普通話朗讀,朗讀時口齒要清楚,聲音要響亮,不漏字、添字,不讀錯字。長期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的敏銳性。
4.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一年級學生已在幼兒園獲得了基本的生活常識并具有了一定的衛生習慣。因此低年級教師除了對學生的已成習慣繼續強調外,還要把這些工作做得更細、更全面。比如,要求學生在收拾自己的書包時把大書放在下面,小書放在上面;在整理鉛筆盒時鉛筆要按從長到短的順序放置;在整理桌兜時要把書包放在左邊,雜物放到右邊等等。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