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伶
摘要:
這是一則關于小學新生不能適應新環境引起不良情緒的個別心理輔導的案例,詳細闡述了如何對該生進行心理輔導。首先對的家庭狀況、入小學前情況等一般資料進行了收集。依照病與非病三原則以及對照癥狀學標準做出診斷,確定屬于一般心理問題,制定了咨詢目標。在輔導過程中考慮到小學新生不適應小學環境是常見問題,原因多與孩子性格及家長與老師的疏導有關,因此在輔導中考慮到家長與老師形成教育合力,對其實施了陽性強化法。還考慮到孩子不適應城市生活也是適應不良的一方面,還采取了認知行為療法,從認知中找到不適應行為和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在輔導過程中,還使用了積極關注、共情、鼓勵、指導、具體化等技術,推進輔導過程順利進展,最終實現預期目標。
關鍵詞:不適應;環境;教育合力;陽性強化法
一、一般資料
陽陽,女,6歲,小學一年級新生,身高1.20米左右,個子較矮,無重大疾病史。入學前由父母和奶奶照顧,由于幼兒園離奶奶家近,奶奶照顧的多一些,家族中無精神疾病史。性格較內向,在幼兒園期間,經常不能按時入園,總會找理由不去或者遲到。由于奶奶照顧的多,還有一些溺愛,對于孩子的要求總是能夠滿足。
開學一周內由老人接送,比較正常。第二周便不愿意上學,并且表現出明顯的排斥情緒,不讓媽媽離開,想回奶奶家玩。隨后每天上學都是哭鬧,不愿意進校,不讓送她的家長回家,不進教室,一次班主任到校門口接她,想帶著她入教室,可被她抓傷了。這樣的情況又持續了一周,家長也嘗試做了一些工作,原以為過幾天適應了就會好轉,剛開學,班里孩子比較多,班主任也沒有過多地關注他。最近兩天不喜歡的課就不進教室了,怎么商量都不行,說是害怕老師、小朋友們不喜歡他,不敢和老師說話。
二、主訴
最近不想來學校,害怕班主任、數學老師和英語老師,不想做作業和回答老師的問題,想回家。
母親陳述:近一周以來回家也說學校的事情,晚上時特別開心,說明天按時上學,可到了早晨就說怕去學校,怕上課和見到老師不愿意上學。強迫來學校就會大哭大鬧,影響別的同學上課,不讓家長回家,不愿和別人說話,所以前來咨詢。
通過觀察了解和他人反映:該生智力發育正常,講話聲音比較清晰,意識清楚,接觸交談合作,言語流利,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從跟媽媽進入到初次見面結束,很少講話,偶爾點頭、搖頭,聽得比較認真,說到高興時會開心的大笑,聽到媽媽說想要她去班中上課,哭鬧著提出要離開這里回家。
老師反映:近一周來非常不想上學。上課不聽講,幾乎不做作業,特別是語文、數學、英語,有時在紙上畫畫。下課也不到操場去玩,不和小朋友交往。有時也有想和大家一起活動的想法,但都沒有參加,沒有攻擊性行為。
奶奶反映:開始說想讓媽媽接送他,因為別的小朋友大多是爸爸媽媽接送,后來說媽媽接送也不愿意去上學了。
三、評估與診斷
據對臨床資料的收集,該生智力水平正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因為進入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新環境,不能很好適應,家長與老師也沒有認真對待與關注孩子的情緒,導致產生厭學情緒。還伴有自卑、不自信。
對該生的診斷是:一般心理問題。
該生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該求助者為女性,6歲,屬于學齡兒童。
2、社會原因:(1)存在負性因素,如:進入一個陌生的新環境,父母和奶奶的要求不一致。(2)開學時間短,同學不熟識,人際交往少。(3)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未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關注,缺乏正確的指導。
3、心理原因:(1)存在認知錯誤:媽媽或者奶奶還應該和自己上幼兒園一樣按著自己的要求做事。(2)在行為模式上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技巧,面對小學的學習任務,不知所措。
四、輔導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輔導目標: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
1、克服求助者的不良情緒,盡快適應城市和學校環境,喜歡上學。
2、改變認知模式,明確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知道作為一個小學生慢慢長大了,應該以學習為主。應該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學會主動與人交往,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最終目標與長期目標:
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培養適應環境、與人交往的能力。
五、輔導方案的制定
1、輔導的具體方法和適用原理:
根據該生的癥狀:厭學,讓家長陪同,學習焦慮,不想做作業,不愿和老師、新同學交往等癥狀,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使用陽性強化法和系統脫的方法幫其適應環境。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行為是后天習得,并且認為一個習得行為如果得以持續,一定是在被它的結果所強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種行為,必須對其施加獎勵,如果要消除某種行為,就得設法給予懲罰。只要合理安排陽性強化的程序,學生一般都可以慢慢接近部標。雖然賞與罰可以相輔相成,但獎勵的辦法對行為的影響更大。以陽性強化為主,即使獎勵正常行為,漠視或淡化異常行為,這樣的陽性強化法非常適應于兒童行為問題矯治。
六、輔導過程:
輔導階段大致分為:
1、診斷評估與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階段;
2、心理幫助階段;
3、結束與鞏固階段。
具體輔導過程:第1次 2015年9月17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況;
(2)建立良好的關系;
(3)確定主要問題;
(4)探尋改變意愿;
(5)進行問題分析。
方法:攝入性會談
過程:與學生交談,收集資料,探尋學生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愿;在初步接待該生后,運用積極關注、理解技術等,消除心理戒備,讓其感受到被接納、尊重、信任,形成密切合作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使其把自己近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表達出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輔導教師詳細了解其問題的表現、形成原因、發生的背景和演變過程,尤其是通過運用上述技術,了解其對問題的應對方式、主要人格特征、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社會支持系統情況,特別是與其問題的形成有著重要關聯的近期社會生活事件等。
(4)布置咨詢作業:
a.孩子回家后搜集自己從小到現在的照片,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照片,并講述孩子不同年齡段成長故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正在慢慢長大,上學是每個人一生中很自然的事情。
b.媽媽爭取來城里工作,平時多照顧孩子,把孩子送到教室里,在早讀課的時候陪孩子坐一會,按時接孩子。與老師溝通,爭取老師多關注。
c.周末家長多陪孩子到有趣的地方游玩,讓其感覺到城市的魅力,增強對新環境的認知。
第2次 2009年9月29日
目的:
1)加深輔導關系;
2)通過實施陽性強化法,讓孩子愿意去上小學,在學校和家里能夠常常得到表揚和獎勵。
方法:
會談、陽性強化法、認知行為療法
過程:
1)反饋輔導作業:請母親談談孩子這幾天的行為表現。孩子說說近來生活和學習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在愉快的氣氛下試著讓孩子說說最近游玩和在學校里發生的有趣的事。
2)運用提問和引導技術幫助他認識到自己之前的表現是不合適的。上學之后,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自己也應該和同學們一樣好好聽課完成作業。課后應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進一步改善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
3)觀看小學新生入學錄像片,讓孩子認識到上小學是很自然的事,上學應該怎樣做是正確的,使其有了一個行為的目標。
對話摘錄:
教師:你能和我說說你這幾天都去哪里玩了嗎?
學生:游樂園。
教師:都玩了什么啊?
學生:碰碰車,海盜船,還看了許多動物。
教師:你喜歡城市嗎?
學生:喜歡。這里有許多鄉下沒有的東西。
教師:你知道媽媽為什么讓你來城里上學嗎?
學生:不知道。
教師:您能告訴孩子你為什么讓他來城里讀書嗎?
母 親:為了讓你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有出息。
教師:你最喜歡什么課?上美術課了嗎?
學生:我最喜歡美術課了,我畫兒畫得好,老師獎給我一個小太陽。
教師:你真是太棒了。那能不能跟我說說你為什么有點不想到學校去上課呢?
學生:不能象幼兒園時一樣做游戲。
教師:但是你是不是認識了漢語拼音,還學會寫數學、美術、音樂、體育了呢?
學生:是的。
教師:那你學會了很多本領啊?這在幼兒園里好象學不到哦。等你再認識了很多字,就可以看好看的故事書啦。
學生:可是小朋友會欺負我。
教師:那你能把這事說清楚一點嗎?他們怎么欺負你的?
學生:那天下課了我畫畫的時候,有兩個小朋友在教室里跑,把我畫筆弄掉地上了,他們也沒有跟我說對不起,我都哭了,他們也不理我,還跑走了。
教師:哦,他們碰掉了你的東西,沒跟你道歉,所以你覺得很委屈。我也覺得他們這樣是不對的,但是你覺得他們是故意的嗎?
學生:不是的。
教師:我想你是個有禮貌、懂事的好孩子,你會原諒他們的,是嗎?
學生:是的。
……
在這兩次輔導中,了解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小學生在新入學的時候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家長與老師不可忽視,要及時疏導。可采用多鼓勵、多表揚的辦法,向家長介紹陽性強化法。并且要求家庭成員保持一致的教育態度,加強家校聯系。還貫穿著認知行為療法,改變求助者對城里環境的錯誤認知。
布置作業:
a.家長對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即使給予獎勵,使用“代幣法”。
b.家長陪孩子完成作業,有不懂的問題要耐心講解,教師多給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及時表揚。
c.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走訪一些上幼兒園時的小朋友,和他們談談各自的小學生活。
第3次 2009年10月6日
目的: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遵守學校作息時間、課堂紀律。
方法:會談、進一步改變認知,陽性強化法
過程:
1)反饋作業:請該生談談和小朋友見面的事,說說別人的學習與生活。
2)請他說說自己得到的獎勵,因為什么事取得了什么進步、得到了多少代幣,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3)通過會談,與其談談他的愛好以及長大后的理想,讓孩子意識到要實現自己的愿望,就要在小學里多學知識。
布置咨詢作業:
1、孩子每天對著鏡子微笑告訴自己:“我真棒!”“我是最能干的孩子!”“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我!”
2、建議家長按孩子的興趣給他參加相應的輔導,比如孩子不想學音樂,可以讓他去學畫畫。繼續使用“代幣法”。
第4次 2009年10月13日
目的:
1)鞏固輔導效果;
3)增強自信心。
5)結束輔導
方法:
會談、鞏固認知
過程:
1)反饋作業:與家長交流孩子近期的表現。
2)通過交談,給孩子以鼓勵和期望。
3)基本結束輔導,進一步增強家長與孩子正確溝通的意識,希望家長能夠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好伙伴。
通過以上心理輔導,家長逐步認識到:學習是童年期兒童的主導活動,但并不等于說,兒童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學習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他的基本活動。從幼兒期游戲為主導活動轉變到上小學時以學習為主導活動。這中間有一個過渡的過程。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做好兒童入學的心理準備,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三個方面的準備。家長要用心發現孩子的細微變化,及時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學習、生活中的困惑,讓他們順利渡過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
七、輔導效果評估
1、該生的評價:
我覺得上小學也很好,能學到很多本領,老師、小朋友也很喜歡我。城里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去游樂場很快樂。
2、家長的評價:母親:孩子現在狀態很好,每天能按時上學,回家能主動完成作業,沒有再出現不愿意去上小學的情況。
外祖母:孩子每天都很高興,也愿意和小區的小朋友玩,認真學畫畫,畫得也很好。
3、輔導教師的評估:
通過回訪和跟蹤,輔導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隨著整個輔導過程的不斷進步,孩子逐步消除了厭學情緒,逐步適應了小學的環境,并且培養了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輔導過程較完整,有條理,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