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彬
[摘要]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使之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益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達到教育的目的。文章要就構建家校溝通與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及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家長資源來管理和教育學生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家校合育;家校文化;教育合力;家校關系
家庭是每個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們小心地呵護著孩子,長輩們更是以隔代的摯愛照顧著兒孫們的日常起居,這是我們的國情。家庭教育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因素,而且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自從人類社會產生家庭之后,它便隨之產生。這種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構成了人類所接受的全部教育。
黑河市第五小學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努力構建家校合育機制,實現(xiàn)“身心、課程、教學、師生、家校”的和諧統(tǒng)一。
一、充分認識教育對象
我們的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教育的對象,即我們所面對的學生。而今的小學生是我國歷史上很特殊的一類人群——獨生子女群體。說他們特殊,是因為他們的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他們出生后即受到父母及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關愛,而他們的父母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就我校而言,各個班級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成員的結構、家長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都會對家庭教育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孩子的家長分為:“白領型”家長——學歷高,工作穩(wěn)定,有較先進的教育觀念,這樣的孩子在我們學校較少;“個體型”家長——家長打工或做生意,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觀念滯后,這部分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很大;“全托型”家庭,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進城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口不斷加大,家長由于在城鄉(xiāng)間奔波或忙于生計而將孩子全托給“小飯桌”,看似是給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實際上孩子缺失的更多,這部分孩子在我校大約有400-500人。另外,“隔代型”“單親型”家庭也常常出現(xiàn)一些教育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們正常的學校教育。
今天的孩子出生在知識爆炸的高科技時代,互聯(lián)網的廣泛應用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敏捷,視野更加開闊,這也為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人在于立德、在于完善人格。因此要實現(xiàn)這些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對孩子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兩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何處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將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也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家校合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孩子、班級、家庭的和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
我校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后,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學習習慣養(yǎng)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在充分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的基礎上,與家長一起分析孩子的優(yōu)缺點,并一起制定有較強針對性的教育策略。
二、夯實家校合育的情感基礎
家校合育,強調的是家庭和學校要共同承擔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作為學校,正確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也是教育學生、密切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長和教師在教育目標上其實是一致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希望將其培養(yǎng)成有用之才,而教師按照職業(yè)和道德要求肩負著培養(yǎng)教育學生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的心與家長的心自然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是教師和家長合作的情感基礎。而作為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影響學生思想的兩個最重要的外因——教師和家長,雖然在教育學生成才這個目標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對教育復雜性的理解不盡相同,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存在差異,所以教師與家長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當矛盾發(fā)生時,處于學校教育主導地位的教師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在主動協(xié)調、密切合作中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教師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尊重,尊重是實現(xiàn)教師與家長有效溝通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師在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情況或一起研究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要尊重家長的人格,決不能居高臨下地用我要你怎么做、你應該怎么做的命令語氣,而要用商量、征求意見的語氣,這樣才能有利于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公正,教師應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家長。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教師在與學生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決不能帶有世俗的功利色彩。在接待學生家長時,應堅決杜絕以貌取人、以職取人、以財取人的心理。教師是良好社會道德的化身,也是學生仿效的最直接的榜樣。因此,教師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家長。在與學生家長交往時,要客觀地評價學生家長,不能因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處理方法不同而輕視家長,更不能因為物質利益的驅動而影響班級工作的公正性,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嚴格遵守師德規(guī)范,主動與家長溝通情感,在密切合作中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三、構建家校合育的平臺
實踐告訴我們,學校要搞好學生的教育工作離不開家長的密切配合。因此,只有充分發(fā)揮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優(yōu)勢,使之形成互補,才能實現(xiàn)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雙贏。我們的家校合育就是要做到家庭和學校心手相牽、和諧共進。
1.成立家長委員會。學校在每個年級和班級都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并定期組織會議,及時向家長介紹學校的工作目標、發(fā)展理念、辦學情況,征求家長的意見,請家長出謀劃策,以此調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各年級的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積極配合學校和班級的工作,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也密切了家校關系。
2.開辦家長學校。除了在班級組織家長會之外,我們還開辦家長學校,定期集中或通過班級的qq群、微信群向家長介紹教育孩子的方法,與家長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向家長推薦好的教育書籍,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家、在校的學習、思想和行為表現(xiàn),使家長能夠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家長學校的開辦推動家庭教育向科學化、人性化發(fā)展。
3.參與課程建設。在合育文化構建過程中,我校把課程建設作為學校特色建設和助推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載體。我們與家長溝通后,決定把“研學實踐旅行”這一校本實踐課程交由家長來協(xié)助完成。“研學實踐旅行”是以校外實踐體驗為主的校本拓展實踐課程,各班利用節(jié)假日和雙休日時間,組成不同的假日小隊,在班級家長代表的帶領下走進農村、軍營、科普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利院、書店、商場……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尋根溯源,粽葉飄香”“外面很精彩,我們去看看”“霞披夕陽情無限,霜染秋楓葉正紅,最美不過夕陽紅”“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科學握個手”“尋訪紅色足跡”“探尋舌尖上的黑河”“快樂假日,跳蚤市場”等主題多樣、內容豐富的研學實踐課程,引導孩子們將校內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培養(yǎng)了品質,也讓家長和孩子有了近距離的親情交流,家長從中感受到了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
4.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學校每逢組織重大的學生活動,都邀請家長參加,這對孩子們來說是終生難忘的經歷,對家長來說也是最大的褒獎。學校的運動會、藝術節(jié)、聯(lián)歡會家長都可以參與和指導,孩子的入學式上家長可以領著孩子一起走進學校、走進班級,看著孩子獲獎登上領獎臺,家長臉上藏不住的是喜悅。一年級孩子的入隊儀式我們也邀請家長來參加,由家長給自己的孩子戴上紅領巾,互敬隊禮。我們還定期組織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走進班級,與孩子們一起聽課。這些活動無疑使家長更加了解孩子、了解老師、了解學校,家校和諧了,我們的教育工作也就做得更好了。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合作中應該是平等互信的。雖然家長和學校作為教育活動中相互作用的主體,在教育思想、知識背景、教養(yǎng)方式和態(tài)度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但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合作目的——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地發(fā)展,就必須積極溝通情感,縮短彼此的距離,只有當家庭和學校彼此尊重、齊心協(xié)力才能培育出優(yōu)秀的人才。這也正是我們構建家校合育體系,打造和諧共進的家校文化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徐雪薇.家校合育,實現(xiàn)雙贏. http://www.yxedu.net/schoolshow-73301.html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