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董弈彤
1.河北聯合大學;2.河北醫科大學
近年來,京津冀區域的經濟地位日益顯著,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速的區域之一。2013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戴河召集相關會議研究河北省的發展問題,并提出了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主席又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專題的座談會議,重點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工作匯報,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強調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使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之路。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河北省位于中國東部地區,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轄11個地級市,是重要的沿海省份,同時也是環渤海京津冀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京津冀區域的經濟合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8年,北京市與河北省的保定市、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島市、承德市、張家口市等6地市組建了環京經濟協作區,以推進行業(系統)間的聯合為突破口,來帶動企業間的聯合與協作。之后,由于行政區劃等突出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企業、地區政府間的無序競爭愈演愈烈,京津冀區域的經濟增長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也逐漸拉大。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出臺,提出京津冀應在多方面協作發展,其中包括:首鋼搬遷至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曹妃甸“十一五”期間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被列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單位等。2010年10月22日,河北省政府組織召開主題為加快推進“環首都經濟圈”的工作會議,圈定涿州市等13個縣(市)區加快建設“環首都經濟圈”。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又提出了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并于之后多次就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做出過重要指示,表明“天津與河北要實現更好發展,需連同北京發展一起來考慮”。
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快了本省的經濟規劃,設定了環京津、冀東和冀中南的三大經濟帶,確定了要以區位優勢為出發點提升經濟發展水平。但在此時,河北省經濟的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與問題。《河北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指出,“河北省經濟企穩基礎不牢固,企業經營困難依然較大,一些涉及民生的問題(如就業保障、教育衛生等)仍較突出。201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6575.0億元,第一產業經濟總量實現增加值3186.7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003.6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384.8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1.1%。”由此可見,河北省的產業結構比例與全國大多數城市相比不甚很合理,不利于其經濟發展。并且,按照現代發達國家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的標準來看(由大到小分別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河北省仍處于落后態勢。
河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大學生就業工作面臨著巨大壓力。據《河北經濟年鑒》(2013總第29卷)顯示,河北省2000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41255人,2006年20.8萬人,到2012年達到了31.6萬人。根據省人事廳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河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皆為80%左右,就業難問題仍然凸顯。
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達31.6萬,再加上往年未就業人員及失業人員,致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社會人員需求量急劇減少,崗位數量大幅度萎縮。一方面,隨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傳導,河北省的鋼鐵、裝備制造、石油化工、建材建筑等行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企業效益的嚴重下滑,導致了用人單位需求總量的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主渠道的政府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伴隨著機構改革及定崗定編,也很難再給大學畢業生提供暢通的就業渠道。
河北省內高校大部分為省屬院校,生源結構相對單一,畢業生大都為省內生源。由于受到思想意識根源、人際關系、地理位置、水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河北省的大學畢業生大都選擇在省內或周邊地區就業,且更青睞于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大中型城市。而北京、天津等城市內自身高校眾多,培養的人才不斷涌現,外來人員競爭的加劇,造成此類城市“內消”困難,就業矛盾進一步凸顯。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與調整,河北省內的就業結構也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過度,各類中小型企業躋身成為了吸納高校畢業生的主力軍。由于河北省城鄉結構性矛盾的客觀存在,中小型企業多位于城鄉結合部甚至更為偏遠的鄉鎮,其配套政策不到位、工作環境艱苦等諸多因素成為了畢業生前往就業的絆腳石。求賢若渴的基層單位門庭冷落與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崗位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大。
畢業時,大學生普遍追求薪酬較高、工作穩定、工作環境優越的企事業單位,近幾年出現的公務員熱、事業單位熱等現象都體現了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較高的心理預期。且相比之下,大學畢業生更青睞于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很少有畢業生愿意到經濟欠發達地區或是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在對一些企業進行調研時我們發現,90%的企業認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首要任務并不是急于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等,而是適時的調整就業心態。另一方面,受家庭壓力、傳統教育觀念、生活環境、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影響,河北省高校的畢業生中具備創業意識、知識及能力的大學生鳳毛麟角。畢業時,絕大部分畢業生首選就業,當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時也會選擇繼續考研、考公務員或在家待業。一些社會資源較豐富、綜合素質較強的優秀畢業生,即使具備創業的條件和能力,一般也因為能找到比較滿意的工作而放棄了創業。
當然,為了促進大學生積極、順利就業,各有關部門和各高校也在就業體制、就業渠道等多方面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例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豐富大學生就業市場;政府相關部門每年都會組織大學畢業學生報考公務員、選調生、大學生村官、西部支持計劃等;高校舉辦各類校園大型綜合招聘會,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牽線搭橋等等。
有專家坦言,河北能否快速融入北京、天津并求得共同發展,是京津冀一體化關鍵所在。2014年3月26日,《河北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出臺,其中明確指出,河北省將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利用建設京津冀城市群,充分發揮保定市、廊坊市的首都功能疏解作用和首都核心區生態建設的服務作用,充分發揮石家莊市、唐山市在京津冀區域中的兩翼輻射帶動功能。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動及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實施,必將促進河北省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對應人才需求的急劇增加。省委、省政府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科學設計人才需求及培養方案,制定符合區域發展實際的人才戰略目標,為大學生合理就業提供引導。高等學校應積極樹立服務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育人質量觀,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適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以提供創新能力強、專業知識對口、實踐能力卓越的優秀人才。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政府不僅要加強宏觀調控職能,充分發揮其在就業中的主導作用,更要發揮其公共服務職能,尤其是要加強政府間的協同合作,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全力調動京津冀社會的各類資源,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1、合理規劃京津冀地區高校的設置與發展。習近平主席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7點要求,首先便是“著力加強頂層設計,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三地功能定位、產業分工、設施配套等重大問題,從財政、投資政策、項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體措施”。教育主管部門應按照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順應其頂層設計,科學合理規劃高等學校的招生方向及規模,避免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2、建立京津冀區域大學生就業協調機制。探索就業引導的新舉措,依托政府部門間的支持與協調,進一步加強京津冀區域內就業市場的資源共享、聯盟互動及相互協作,及時獲得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更好的推進區域內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
3、建設綜合的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合作平臺。三地政府共同整合并努力構建政府組織,高校、用人單位、社會人才公共服務機構廣泛參與,信息共享的綜合信息服務網絡平臺,拓展信息發布渠道,力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信息共享、資源互通的優質一體化就業服務網絡。
1、準確定位,明確培養目標,突出辦學特色。目前,省內許多高校存在辦學盲目求大求全、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教學方式落后等問題,忽略了高等教育的競爭拼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高校應針對社會需求及所處區域環境,結合自身辦學優勢合理進行自我定位,提出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培養目標,突出辦學特色。在此基礎上,借助京津冀一體化的改革契機以及京津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培養出區別于京津名牌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質人才。
2、樹立區域性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應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教學改革,設置專業時要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要以優化課程結構為切入點,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要在教學設計中加強實踐教學的比重,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要積極推動師資隊伍的“雙輪驅動”戰略,為人才培養提供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3、轉變畢業生擇業觀念,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就業指導部門職能,建立一站式的服務系統,正確、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大學生就業,引導并糾正其在就業過程中的錯誤傾向。其次,要構建校院兩級的專業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引導他們著眼于京津冀區域合作發展的新思路,樹立正確的區域化就業觀念,以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1]王盼盼.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河北省發展戰略分析[J].經濟論壇,2010(8).
[2]張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學生就業狀況與趨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
[3]李田.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4]河北經濟年鑒.2013:漢英對照/河北省人民政府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