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素養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知識、素質和技能。職業素養的高低會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競爭力。高職學生應從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通用技能和個人素質等方面著手,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只有這樣,高職學生才能順利就業并取得成就。
【關鍵詞】職業素養 高職學生 提升途徑
一、學生職業素養的定義及作用
職業素養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知識、素質和技能。它包含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習慣、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等多個方面。職業素養可分為顯性素養和隱性素養。其中,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習慣屬于顯性素養,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證書來證明,或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則屬于隱性素養,它們不能直接用各種證書來證明,卻能在更深層次上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競爭力。一個人能否順利就業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職業素養的高低。從高職學生的角度來看,職業素養是實現就業并勝任工作崗位的基本前提;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職業素養是選聘人才的首要考慮因素。因此,高職學生應從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通用技能和個人素質等方面著手,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二、為什么要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在我們國家發展的歷史還不長。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由原來的普通中專合并升格或高專、職業大學等改名而成的。可以說在這么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里,高職院校在數量上和規模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定位是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能人才”。在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出臺之前,許多高職院校重點放在規模擴張上,此時為了突出專業技能,往往犧牲了文化基礎課和一些人文素養課程,這樣雖然可以增開一些專業課時,但是從長遠來看,對學生后續發展(特別是轉崗等)不利。
目前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現狀如何?近幾年由于高考報考人數的急驟減少,高職院校生源競爭日趨激烈,高職批的投檔分數也已經低到200分以下了。由于學生的文化知識比較薄弱,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導致學習興趣不濃。為了改革這種狀況,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改革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調整。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加強了校企合作、工學耦合,以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專業技能訓練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校企合作深入融合,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得到了加強,彌補了學生文化知識的不足,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快地投入到新的崗位中去,實現了“零距離”上崗。但是,由于這期間過分強調了學生的技能培養,忽視了學生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的教育,使得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和以后的職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一是有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二是許多高職學生團隊意識差,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三是許多高職學生工作主動性差,責任意識不強;四是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缺乏恒心、毅力,自律意識差;五是許多高職學生后續發展潛力不大,轉崗后適應性差等,以上這些都是我們高職學生亟待解決和要加強的。
下面這一段話就是2011年教育部職成教育司在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全國高職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上,高職院校與當地著名企業家,就高職教育的現實困惑、未來尋求突破方向所發表的見解。
董剛(天津職業大學校長:“我們曾經邀請部分在津的世界500強企業,讓他們把有關學生就業的10個問題做個排行,結果顯示,學生的外語、技能分別排在第四、第六位,前三位分別是團隊精神、工作態度、溝通能力。現在高職的高等教育特性有些缺失,高職是工具導向還是人文導向,這是關鍵。高職不應狹隘于技術,也不應是技術的狹隘。校企應把‘鄰居變成‘親戚關系,在單一的人才培養以外,還要做人才、科研、研發,找到新的平衡點,建立校企利益共同體。”
徐偉強(中國皇冠投資集團董事長):“企業首先考慮和最關心的是如何面對競爭,之后才是利益,最主要的是忠誠比能力更重要。現在企業用人的困惑是,高職學生可以很快適應技能崗位,但是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此外,現在的畢業生溝通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轉移能力較弱。職業院校應依據企業、行業競爭趨勢來規劃培養人才。企業對于人才選取的界定是理想主義者、現實主義者不用,用的是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更歡迎現實的理想主義者。這一點對高職院校學生應有所啟發。”
從董剛校長和徐偉強董事長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企業對我國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是比較認可的,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更看重的是學生的職業素養——團隊精神、工作態度、溝通能力、對企業的忠誠度、心理抗壓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這一點對高職院校學生應有所啟發。
三、如何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
1.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求職者的職業方向,專業的好壞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方向,因此大學生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和積累專業知識。學習和積累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有:
(1)培養和增強對專業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的注意和積極的探索,并從中感到愉悅、放松和樂趣,表現出積極而且自覺自愿的正面情緒。興趣能使人思想活躍、觀察敏銳、注意力持久恒定,從而促進靈感的出現和創造性思維的產生。
(2)重視課堂學習
課堂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獲取知識的學習途徑。老師一節課所講的內容,可能是一個科學家一生研究的成果,且課堂學習是一種集體學習,在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產生智慧的碰撞和火花,這樣的效果是個體學習難以達到的。
(3)不斷拓展和優化知識結構
大學生應根據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和實際需要,自覺地補充、更新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隨時積累大容量的新知識儲備。
(4)考取相關職業的從業資格證書
從業資格證書是一塊敲門磚,大學生在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打牢基礎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考證來充實自己,獲取迅速進入相關行業專業領域的資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專業知識只有通過實踐能力在工作中表現出來才能發揮作用。如果讓自己的頭腦成為一個單純的書庫,而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自覺鍛煉、發展實踐能力,那么知識的學習也會變得沒有意義。尤其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中,激烈的求職競爭其實就是知識、能力的競爭,從業者不僅要擁有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提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有:做好專業實驗,提高操作技能;積極爭取和充分利用各種實習機會,選擇與職業目標相對應的行業及崗位實習;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參與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參加社區服務工作;參加校內外兼職或者勤工助學活動。
2.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通用技能
大學生要想在未來的社會中很好地生存和發展,只憑一技之長是行不通的,還必須同時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等通用技能,一定要進一步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就業觀:學會關心集體,樂于奉獻,增強團隊合作意識;要踏實肯干,誠實守信,增強艱苦創業的意識;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增加社會閱歷,多方面培養、發展、提高自己的通用技能。具體來說,大學生培養和提高通用技能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1)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安排學習
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的課堂資源,積極參與課程學習,不斷積累系統、全面的專業技能和相關知識,構建自己最優的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結構。
(2)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是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健康的文化活動。
(3)廣泛參與社會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合理的知識技能結構不僅是理論知識的有效積累,而且是實踐經驗的結晶。
(4)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媒體
不同媒體有不同的時效性,將它們科學地結合起來,就能傳遞與獲取豐富的知識技能和最新的信息資料。
(5)參加課外業余培訓
利用業余時間去參加社會上一些技能培訓,從而獲得自己迫切需要的職業技能。
3.加強大學生自身各方面的修養,提升個人素質
大學生除了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外,良好的個人素質也不可或缺。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常因個人素質的問題而與大好機會失之交臂。因此,大學生要加強自身各方面的修養,提升個人素質,進而增強擇業、就業能力,使自己在求職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途徑有:
(1)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當今社會,要干好某一職業,必須經過專門的職業訓練,這個訓練過程也就是個人素質的培養過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個人思想道德行為的形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良好生活習慣和精神品質。
(2)在專業學習中訓練
專業學習是獲得專業理論理論知識的基本途徑,也是了解專業、了解職業及其相關職業崗位規范,培養職業意識,養成良好職業習慣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專業學習中,要教育學生重視技能訓練,刻苦鉆研,提高本領,不斷提升個人素質。
(3)在社會實踐中體驗
個人素質的培養和良好素質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個人素質培育和發展的根本途徑。因此,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培養職業情感。
(4)在自我修養中提高
自我修養是提高個人素質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個人素質的內因。自我修養的關鍵在于“自我努力”。
(5)利用校園文化陶冶
大學生通過積極參加校園社團活動和文化藝術活動,使自己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受到陶冶,獲得新知識,增長才干,培養情操,博大胸懷,增強團隊意識,使自己的個性和社會相協調,更好地發展個人的特長和興趣。
參考文獻:
[1]湖南省大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M].長沙:湖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李軍雄.地方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J].教育與職業,2010,(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大中專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專項課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方法與途徑研究”的研究成果。
(上接第116頁)優秀傳統文化,介紹和借鑒國外的先進思想,引導學生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高職教育的理論教學學時有限,采用有目的地開設人文選修課程,鼓勵和引導學生選修,就顯得十分必要了。但開設人文課程不應過多過濫,而要少而精,管用,要將知識性與思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寓素質教育于知識的傳授之中。如適當開設像“美學藝術”“公共關系學”“心理健康”“中國歷史”等,這些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強、學會與人相處、調整自己的心態、維護心理健康、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大有益處。
3.通過課程滲透,將人文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
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要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將專業學習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正確引導學生把做人與做事結合起來,這對人文教育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專業技術課本身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以人文的精神傳遞專業技術,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專業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和操作程序時,可以通過對專業技術發展歷史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來關注歷史、社會、文化與人類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反思技術的應用對自然、社會及人類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正確的價值觀;介紹學科發展中優秀科學家獻身真理的感人事跡,以激發學生產生崇高的正義感與社會責任感。
4.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養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日趨緊密,學科綜合性越來越強,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常言道:“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這不僅要求教師不斷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具備對知識進行融合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建立適應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思維模式,以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既會思考“事實存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會思考“人的存在”(人文的思維方式)。為此,要拓寬師資來源渠道,加強師資培訓,加快教師知識更新速度,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思維方式,從源頭上促進二者的融合。
5.創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強化第二課堂功能
由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文化背景,校園文化作為課堂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對學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良好的文化、藝術、科技、學術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要創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功能,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校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是分別地針對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而言的。在理科學生中,不僅要加強人文教育,也要加強科學教育。今天的學科分科非常快,非常細,我們傳統的教育,注重專業,不注重對科學一般的理解,所以理科學生也有一個科學教育問題。類似的,人文學科也不是專為理科學生設的,文科學生也有人文素養問題。一所大學,沒有一流的文科,就沒有一流的理科;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一個國家沒有科技,一打就垮;沒有人文,不打自垮(楊叔子)。
因此,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1]季羨林.季羨林先生在“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高級研討會”上的講話 [J].中國高教研究,2002,(06):13.
[2]李政道.李政道先生致“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高級研討會”的賀信 [J].中國高教研究,2002,(06):13.
[3]楊叔子.科學人文和而不同 [J].中國高教研究,2002,(07).
[4]懷特黑德.教育的目的 [M].北京:三聯書店,2002.
[5]斯賓塞著.胡毅,上承緒譯.教育論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6]徐淑華,王南山.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 [J].機械職業教育,2003,(02).
[7]賀智利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的意義和途徑 [J].江西教育研究,2006,(04).
本文系三亞市科信局項目:加強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對三亞旅游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