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銘
【摘要】本文自主編制調查問卷,分別從6個維度34個二級指標,對高一新生英語自主學習現狀進行了調研,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 高中英語 問卷調查 自主學習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英語課程的整體目標是確保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充分體現了我國的課程觀向學生發展本位的轉變。我國對于自主學習理論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相關實證研究對象基本上是大學生,而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習與成長至關重要。本研究有利于高一新生初高中英語學習的銜接,有利于教師對高中生自主學習狀況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課堂教學優化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高一新生英語自主學習狀況的調研設計
1.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筆者任教的高一年級2個班共計106名學生。
2.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表的設計主要參照了龐維國編制的“中小學生學習自主性量表”。調查于2013年10月進行,發出106份,收回104份有效問卷,占總數的98.1%。
3.問卷構成:調查問卷設計有六個維度共34個調查問題,每題有5個備選答案:A我從不這樣做;B有時這樣做;C經常這樣做;D總是這樣做;E自由填寫。
二、調研結果的統計分析與教學對策
1.關于主動意識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一小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英語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一項有61.02%選擇了經常或總是“對英語學習感興趣,想把英語學得更好”,這一點同60.06%的學生選擇堅信自己能夠學好英語是相符的,說明我校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但是我們也發現,一小部分學生36.91%缺乏英語學習興趣,2.07%幾乎是毫無興趣,與此完全一致的是學習信心方面的數據,37.87%缺乏信心,2.07%毫無信心。
原因:學困生缺乏學習興趣和信心,主要緣于基礎太差、學習被動。如何有效提高基礎、提升學習動機,是他們開展自主學習的關鍵。
對策:在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下,要注重查漏補缺,要適當調整教學水平、分層補習,提高基礎。另外,要多激勵,少批評,盡力發掘他們的閃光點,提升自我效能感。
(2)很大一部分學生考前焦慮,臨考心理壓力較大
自我效能方面,61.02%的學生對自己有信心,但72.32%存在考前憂慮,心理壓力較大。
原因:應試教育只以成績評估學生,每月模考、統考并公開排名,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又不會自我調節。對策:應該以生為本,開展素質教育,改變考試觀,不以考分為惟一標準。然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壓力,學會心理疏導、學會轉移注意力、學會取舍、學會自信。
(3)學生主動意識較差,學習依賴性較強
經常進行聽力和閱讀訓練的為9.16%,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小組討論的約40.47%,積極主動配合老師的僅36.74%,顯然,大部分學生主動意識較差,過度依賴教師。
原因:學生基礎差,沒有能力響應,漸漸失去課堂積極性。其次教學缺乏吸引力,講得太細,學生不用動腦被動聽課,難以積極配合課堂活動。對策:首先,是因生而異,實施分層教學。要分層設計教學目標與練習,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其次,是差異教學,根據不同的目標和要求,使教學保持活躍。第三,是課堂駕馭能力,營造語言情境,活躍課堂。
2.關于主體意識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學習沒有明確目標,缺少計劃性
高達88.64%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81.6%從不或很少制定學習時間表,78.74%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任務目標。顯然,大多學生在學習計劃、學習時間方面缺乏必要的自主性。
原因:為了增加升學率,學校課程安排得很滿,而且課內滿堂灌,課外大量補課,過重的學業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和空間開展自主學習。對策:首先,教師要改變角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其次,要增加引導性學習內容,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教師要注重監督和引導,監督學生按計劃學習,監督學生是否找到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針對不足制定目標和計劃,管理時間,做學習的主人。
(2)學生學習缺少發現問題的能力,習慣于被動灌輸
75.51%的學生無法在課堂上緊跟老師思路,甚而85.73%根本無法發現學習中的問題,習慣于被動灌輸,自我鉆研能力極為匱乏;81.63%不會積極開展英語交流和實踐;很明顯,學生過于被動,過分依賴教師的課堂講授。
原因:在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老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學習成為單純的傳承知識而疏遠探索研究,缺少獨立思考。對策: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要把發現、分析、解決、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使其在自我質疑和釋疑中建構知識體系,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3.關于自我監控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學習過程中抗干擾能力薄弱
62.1%難以克服外界干擾,60.39%無法集中精力聽課,說明學生抗干擾能力薄弱。但值得欣慰的是75.51%懂得自我調節。
原因:首先,學生生理和心理還不穩定,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其次,滿堂說教模式使得學生始終處于單純聽教狀態,課堂參與度低,注意力難以集中。對策:首先,引導學生克服干擾,要培養他們五種心態,即企圖心、靜心、細心、耐心和慧心。其次,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模式,建立學生自主課堂模式。
(2)自我檢查意識不強,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強
能夠自行檢查核對作業的占24.49%,大多學生只注重教師的書面作業。能夠有效管理學習時間、調整進度的占41.17%,可以參照計劃自我檢測的占57.39%,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的為59.5%。顯然不少學生自我檢查意識不強,自我控制能力還有待加強。
原因:這個年齡的學生缺少自主性,不善獨立思考,經常為完成任務而學習,所以自我監控能力較差。對策:堅持讓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和調動他們的責任心與責任感,引導他們隨時對學習過程進行檢驗和反思,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監督和錘煉意志。
4.關于學習策略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缺乏學習策略的運用能力
學生缺乏把握學習策略的能力。課前預習的為11.36%,能將新舊知識結合提高學習協調性的占30.56%,能夠對詞匯、語法進行分類比較的占65.02%,能把握重點難點并且有條理地記筆記的占60.56%,考前復習筆記懂得復習策略的為65.31%。
原因:一方面,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記憶和積累,幾乎完全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另一方面,學生只注重教師教的方法,不善于把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策:要轉變學習觀念,要讓學生學會“怎么學”,要在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
(2)很多學生對學習策略知之甚少
有少部分學生在這項調查上標注了不了解,甚至連概念都很混沌。教學上也發現,大多學生的學習策略比較簡單,只是盲目的跟風學習或者完全按照老師提供的方法。
原因:只注重了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學習方法的培養,導致學生不重視學習策略的領悟和積累。對策:在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首先轉變觀念,注重學習策略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怎么學”。
5.關于自我評價與調控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生中能夠進行反思并采取措施的很少
從不或很少對學習情況及時總結和反思的高達83.27%;經常自我反思和改善學習技能的只有30.58%,而52.49%即使發現了問題卻不能及時調整學習方法。
原因在于高考的影響,考分是現行惟一的評價標準。在這單一的評價模式下,教師是評價主體,不會考慮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沒有獨立思考自主評價的空間,沒有自主學習時間。對策:評價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過程和能力的評價,不應該低水平的局限于知識的記憶和存儲,而應升級到對能力的評價。
(2)對學習效果不能進行有效評價、總結和強化
成績進步時48.76%不會自我鼓勵,81.26%的學生不能夠識別有效的學習策略并自如運用。說明學生不能科學地、有效地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和強化,缺乏主動總結的意識。
原因在于缺乏自我調控能力,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監督檢查,不會對學習的計劃性、學習策略的有效性、學習時間的科學性做出有效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強化。對策:首先,幫助學生摒棄畏難情緒,改變被動的學習態度。其次,加強學習計劃的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提高自我評價的水平。第三,引導學生不斷自我反思,增強自我意識,調整學習策略。
6.關于學習環境和資源利用的統計結果與分析
(1)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主動求助
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35.56%選擇自行解決或放棄解決而不會求助,偶爾進行求助的約47.96%,說明大多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
原因在于高一新生缺少健康的心態和外部環境的急于求成。青春期的學生,自尊心尤其強,大多不愿求助。另外,學校、老師和家庭等外部環境急于求成,過于關注學習表現,影響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學習求助行為。對策:作為外部環境,自主學習需要學校和家庭的長期支持,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樣需要較長周期才能見到效果,這個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用長遠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不能急于求成。
(2)學生不會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
64.55%的學生不會充分利用圖書館、參考書、影視廣播和報紙雜志以及網絡等信息資源。
原因在于學生不注重課外資源的利用。對策:要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課外資源,提高自主學習質量,課外資料是提高英語學習最直接的資源。
三、結論與建議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前的應試教育環境和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影響下,高一新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針對問卷調查反映出的問題,筆者認為,培養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應該從6個方面做起:(l)注重學習內在動機的挖掘,變“要你學”為“我要學”;(2)轉變觀念,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3)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的學習能力;(4)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怎么學”;(5)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評價主體多元化;(6)要動態看待自主學習,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參考文獻:
[1] 徐錦芬.大學外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 龐維國.自主學習的測評方法 [J] .心理科學,2003,(5):882-884.
[3] 龐超波,蔣振宇.學法指導與學生元認知能力 [J] .才智,2011,(05):150-151.
(上接第85頁)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 when old.
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the sun.
學生掌握了這些諺語表達方式,將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主題和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在Pre-reading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小組討論How can we make friends?這一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以下的一些詞組就很自然地呈現在黑板上:be friendly to,smile at,respect sb.,in trouble,believe in,as long as…在接下來的Reading這一環節中,我把重點放在了文章結構的解讀上,讓學生了解總分總式的課文結構,為他們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在Discussion環節中,我通過呈現What will you do if your friends are in trouble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去自如地運用今天所學的詞組和句型,從而鞏固了所學的內容。在討論結束時,我把學生的回答做了點評,肯定了大部分學生的回答,并教育他們在朋友遇到困難時要及時幫助,從而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以情感教育為重點的文本解讀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說:“在所有的東西中,人最需要的東西是人。”人與人之間需要關懷,需要愛,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經常進行情感教育,則更能觸動學生心靈的深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曾聽到這樣一位老師的公開課:她在這堂課上通過設置一個個的問題,帶領學生一步步地走進作者,走進文本,讓學生明白作者的父親對工作的熱愛,并且深深體會作者父親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情,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敬,使得貌似枯燥的文本變得鮮活。學生的體會也比較深刻,達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這位老師把本課的文本解讀的重點放在了情感教育上,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該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情感教育的同時,還進行了文本體裁的分析,并呈現了以下的問題,實現了文本解讀的多元化。
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story?(character)
What does the writers father do?(setting)
How does the writer develop Para3?(plot details)
Whats the story the writer never knew?(climax)
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設置,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幾個要素,對文章的構成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重視文本文化背景知識的解讀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宋飛,1998)”。“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語言受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反映了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楊平,1994)。由此可見,了解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文本解讀時,不能忽視文本文化背景知識的解讀。
筆者記得第一次對的學生說:“You are a lucky dog.”這位學生聽后的第一反應是很不開心,他覺得我是在罵他,經過我的一番解釋才將誤會消除。經過此事,我更深刻地意識到,文化背景對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每次在拿到新的文本時,我總會有意識地把文本背后的文化知識加以解讀,并通過上課滲透給學生。
記得一位老師在上2012年浙江高考卷D篇的閱讀理解時,她不僅僅停留在現有的文本解讀,還挖掘出文本的出處。通過查找資料,她告訴學生這篇文章來至《父親的智慧》這一本書,故事發生在美國。如果我們上課也能這樣給學生補充背景故事,豐富文本內容,將更有益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此外,我們也應該多提供一些原汁原味的文章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感受英語的魅力。
三、結束語
“精彩的課堂主要決定于精彩的教學內容,精彩的教學內容又主要來源于精彩的文本。”因此,教師只有多元化解讀文本,才能在課堂上讓文本直接和學生對話,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從而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湯如琴.高中英語文本解讀策略初探.2011.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賴朝暉.例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2011.
[4]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
[5] 柯林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