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要】針對當前中學生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現(xiàn)狀,就實施感恩教育、提升中學生的正能量、推進中學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通過加強感恩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出健康和高尚的有用之才。
【關鍵詞】感恩教育 鄉(xiāng)鎮(zhèn)中學 德育工作
眾所周知,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信息網(wǎng)絡化以及留守學生等的出現(xiàn),使鄉(xiāng)鎮(zhèn)中學生的家庭教育出現(xiàn)缺失,也使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面對這些挑戰(zhàn),作為班主任必須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實施感恩教育的現(xiàn)實背景
中學生不愛學習、難管,班主任難當,責任重大、壓力大。如何做好班主任,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為學校領導擔憂呢?我經(jīng)常陷入這些思考之中——為什么以往的思想教育沒多大效果?該用什么方法來教育學生,使他們真正能從中受到教育、觸動,而自覺遵守學校和班里的規(guī)章制度,進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
形成班風良好、同學之間團結協(xié)作和認真學習呢?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班級,在學校中開展感恩教育,是教育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中央8號文件)的必然要求。作為班主任,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實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學生中進行感恩教育,是學校開展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健全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踐證明,實施感恩教育確實能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主要利用班會課、早讀等在班級學生中學習《弟子規(guī)》《能量朗讀》及感恩教育、家校互動等。據(jù)科任教師反映,我擔任班主任的班級上課紀律好、學習氣氛濃厚、學習自覺性高。同時,語文成績都排在年級前列,每學年末全市統(tǒng)測,成績比較突出,并位于全校優(yōu)秀行列。如在2012~2013學年度的第一學期,全級八個班,有409名學生。全級第一學期總分前40名,我班占9個,全級總分前5名,我班占3個,分別是第1、2、4名。2013年4月,上述排名的3位學生因品學兼優(yōu),分別獲2012年度獎學金。第二學期所任教的七(1)、七(2)班語文平均分在全級排名第一名。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
人的一生要承載太多的恩情:父母的養(yǎng)育呵護、師長的傳道授業(yè)、朋友的悉心關照、素昧平生者的無私援助等。只有心懷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從而珍惜所有,否則就會身在福中不知福、無緣由地憤世嫉俗。作為父母、教師應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讓孩子明白感恩既是一種做人的道德,又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教育以日常生活中能時刻接觸到的“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愛自然”為主線來開展。
1.愛國家
熱愛祖國,懂得關心國家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對自己的祖國有一種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國度,對祖國忠誠,為祖國服務,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獻給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生,不為名,不為利,把培育祖國的下一代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忠于職守,埋頭苦干,為國盡力,為民造福,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貢獻。同時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沒有國家的愛護,我們將無所依存、無立錐之地。
2.愛父母
愛父母,就是行“孝”。作為人“子”,應懂得孝敬和孝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親不僅賜予了我們生命,更把我們養(yǎng)育成人,懷念媽媽做的可口的飯菜和爸爸有力的肩膀仿佛扛著整個家庭重活,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么可能去愛同學、愛社會呢?因此,每個人都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一聲:“爸爸、媽媽,我愛您”“您辛苦了”。
3.愛老師
懂得去尊敬師長,因為老師不僅賜予了知識,更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師們春風化雨式的教育解開了學生成長路上的心結。老師因職業(yè)要求已付出太多的愛,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選擇教師這份職業(yè)就是選擇了奉獻。作為學生應由衷地道一聲:“老師,您辛苦啦!老師,我們永遠感謝您”。
4.愛同學
懂得去關心、幫助同學和他人,因為與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獲得歡樂和充實。“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碧岢蛲瑢W學習,完善自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不足,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善于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正是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和看到了優(yōu)點、缺點,才能有了進步的源泉與動力。
5.愛自己
在我們的成長歲月里,首要的一課是學會如何愛自己,我們稱之為“自愛”。人類社會中,自尊自愛者方受人尊重,能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讓責任心告訴每一個學生,自己的存在并不是單一的;讓自信心告訴每一個學生,永遠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6.愛自然
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生存條件和活動空間,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優(yōu)美的大自然為我們?nèi)祟愄峁┝岁柟狻⒖諝狻⑺⑼恋亍⒒ú輼淠尽⒊渥愕氖澄铩⑹卟恕捎谌祟悓ψ匀坏倪^分索取,過度開發(fā),導致資源枯竭、環(huán)境惡化,遭到了自然的報復與懲罰:旱災、洪水、龍卷風、地震……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保護環(huán)境資源,提倡低碳生活,節(jié)約水資源,不浪費每一張紙,是我們的行為準則。讓我們張開雙臂接受大自然賜予的恩典,陽光、空氣、藍天……幸福其實就這么簡單。
感恩我們身邊的一切:感恩勞動人民,他們種出了口中的糧食;感恩工人階級,他們制造了各種用品,是他們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成果,千萬個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我們現(xiàn)在的美好世界,創(chuàng)造了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只有感恩,我們才會真正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會珍惜眼前的一切。
三、積極引導學生感恩
知為行之始。學生一旦知恩后,就會懷著一種感激的心情去面對給予他們恩情的老師以及周圍的一切,他們的言談舉止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他們的感恩行為也就是遲早的事了,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fā)出無窮的力量。這時我們就要因勢利導,幫助他們積極行動起來,投身到感恩的活動中,使之從中體驗到感恩行為所帶來的喜悅,從而使教育效果得到鞏固。endprint
1.引導學生學會尊重
首先從尊重給予他們恩情的人入手。比如態(tài)度謙恭、不事張揚、具有最基本的文明禮儀;有不同見解或想不通時不能使性子、發(fā)脾氣、撂挑子,而應大膽提出,積極溝通;遇到疑難問題多與老師商量,獲得成功要與老師分享……然后再逐漸將這種情感擴展到周圍的人:尊重同學、不能我行我素、口無遮攔、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尊重師長、認真完成作業(yè)、不給老師添麻煩;尊重陌生人、尊重大自然,從而營造一種和諧相處的氛圍。
2.引導學生學會克制
遇到別人的誤解能忍讓,理解對方,克制過激行為,遇事考慮后果,多想別人,三思而后行,克制惰性行為,要有一種挑戰(zhàn)自我、知恩圖報的思想,從而培養(yǎng)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精神;克制退縮行為,胸懷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豪氣,進而養(yǎng)成堅韌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質(zhì),克制貪圖享受、奢侈浪費的行為,懂得勤儉節(jié)約是一種美德。
3.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回報親人、師長,更是為了服務社會,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持久不竭的學習動力;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學習是持久的,終生的,學習是一種品質(zhì),學習需要堅強的意志,學習離不開方法、技巧等。
4.引導學生學會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一位哲人又如是說:“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個空瓶子,裝什么就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學生成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能承受得起各種挫折,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負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yǎng)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做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樂于奉獻;愛護集體,團結友愛;待人禮貌,行為文明。使學生真正懂得不要計較自己給了別人什么,而記住別人給你的關心與幫助,這樣自己才會永遠快樂。要將它轉(zhuǎn)化為一種自覺行為,將它延伸到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最終去感恩生活、感恩社會、感恩大自然。
5.引導學生學會干活
大多數(sh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總認為考上好大學才會有大出息。因此,不讓他們動手干家務活。其實,適當干點家務活不僅影響不了學習,而且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和品質(zhì),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這么做還會讓我對父母懷有感恩之心。因為只有通過干活,孩子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勞動的艱辛,真正知道你們整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回家還要洗衣服、做飯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讓孩子了解家長對家庭的奉獻,才能激發(fā)起他們的愛心,引起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懷。否則就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6.引導學生參與獻愛心活動
學生終將成為一個社會人,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僅僅感恩父母和老師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學校和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奉獻愛心行動,捐資助學,幫助家庭困難學生暫時擺脫經(jīng)濟困境,定期舉行青年志愿者活動、愛心進社區(qū)活動,積極為他人服務、奉獻。通過捐款活動,使學生不但感受到自己身邊愛心的凝聚,更感受到了整個社會的愛心,這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感恩社會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7.引導學生樹立感恩理念
理念決定行動,理念指引人生。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感恩我們,更要讓他們感恩社會,感恩整個生活,當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挫折、磨難;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懷揣感恩之心走進校園,更要讓他們懷揣感恩之心步入社會;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在師長的指引下付諸感恩行動,更要讓他們將來在無約束的情況下自覺踐行感恩思想,回饋社會。唯有此,我們才會實現(xiàn)教育的長期效應,延伸教育的終極目標;也唯有此,我們才會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們的人生價值,也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
四、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正能量
什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呢?簡單地說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它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永不斷絕的民族命脈,是歷朝歷代治國安邦的立國之本,是從古至今,每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指導原則。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聯(lián)合國舉行會議,共同商討21世紀化解人類種種災難的最好方法,他們的結論是:人類必須要回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本體分儒、釋、道三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乃圣賢教育。圣賢教育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最燦爛的文明,這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仁愛。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一出現(xiàn)就從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導人們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實踐證明:自啟蒙教育階段便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導兒童樹立正確、高尚的道德觀念,并為青少年建立正確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者,常能以孝悌對待家人,以誠信對待朋友,以道義對待取舍,以仁愛對待社會,以厚德對待萬物,并以“慎獨”之心保持其質(zhì)樸的生活態(tài)度。基于當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校本文化研究的實際需要,中小學校應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通識教育,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納入課程體系,為學生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課程平臺,以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提高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成效。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教育可使學生的思想受到啟迪、人格得以升華,生命接受洗禮。感恩教育活動的開展,必定能喚醒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懂得愛的真諦,懂得擁有的幸福和付出的可貴,為父母和孩子、老師和學生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推進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寂靜法師.如是我聞!2012北京冬令營改變孩子命運的方法[DB/OL].2012-07-03.
[2]人生悟道.圣賢教育改變命運[DB/OL].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