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惠良紅+崔崢
【摘要】動機可能是解釋一項任務成功與否最常用的一個詞匯了。在語言學習中,動機可以分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但一直以來,工具型動機在外語學習中都備受詬病,被視作是一種與應試考試相聯系的一種動機。這實際上是對英語的工具性認識不清。但隨著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研究,我們應該對工具型動機有新的認識,并使其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英語 工具性 工具型動機 大學英語
一、英語的工具性
按照知識的類型,英語學科應歸屬于人文學科,也就是說,英語教學內容通過語言符號不但實現了展示語言知識的功能,而且傳遞了知識。從英語教學的內容來看,英語課程提供了體現于語言符號的知識,這種知識與學習者的生話經歷或者社會環境相關,承擔了向學習者呈現社會問題、社會沖突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的責任。
英語的工具性,主要是為了解決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的問題,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這個基礎,懂得相關的知識,并具有使用的能力。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做英語的數學應用題時,必須通過對其英語表述的準確理解,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應當就是語言所具有的認識世界的功能,是認識工具的特性。在改革開放、經濟大潮涌動的當代,不僅在學習工作、查閱資料、獲取信息、掌握當今先進的科學技術,需要掌握英語,中國與世界在諸多方面的逐步接軌,更離不開英語這一重要的工具。
二、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
動機一般被視作促使某人行動的內在驅使力量,或者更專業的講,動機是指人們為實現某一目標或避免某種經歷所做出的選擇和在這種前提下他們付出的努力程度。如果一個學生想實現一個目標,如果這個目標有足夠誘人,他就會有強烈的目標并可以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做任何事。
在對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中,Gardner和Lambert首先提出了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的區別。帶著“工具型動機”的學習者希望,通過利用第二語言達到自己的目標,側重“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實際價值和好處”。帶著“融入型動機”的學習者希望自己能融入第二語言的文化中,表現出一種“對于該種語言下的文化和人民的真誠的個人興趣。”前者需要語言,后者喜歡語言。前者有明確的實用性目的,后者沒有明確的目的。前者是被動學習,后者是主動學習。
一些研究者指出,融入型動機對于外語學習的成功是絕對必要的。但是Gardner也指出,在一定條件下工具動機可以成為成功習得語言的有效動機。綜合動機和工具動機哪個更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語言學習的環境決定的。如果文化環境對習得外語是有實際價值的,那么綜合取向不是一定會促成外語學習的成功。
三、英語的工具性功能凸顯不夠
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最突出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一個最關鍵問題,就是英語的工具性功能凸顯不夠。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是人文素質教育,實際上己成為廣大教師實施具體教學的指導思想。但社會用人單位和學生本人的英語學習需求調查,都揭示了他們最需要的是過硬的英語水平和英語工作能力。蔡基剛還從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角度提出,在一個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時代,外語教學應尤其重視外語的工具性功能。
看看那些或己經出國或正在國外留學的學生們給在校大學生們關于英語學習的一些建議:“我(畢業于計算機學院)是靠讀計算機類英文教材及論文學好英語的”;“你將來出國是要去做專業研究的,而不是去讀英語的,學好你專業方而的知識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才是國外教授錄取你的關鍵”。所有這些都說明,凸顯英語的工具性,不僅順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反映了廣大學生的心聲。最重要的一點,英語是一門工具,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我們是用這門工具去傳遞信息,因此應用是英語學習的動力和目標,也是堅持英語學習的動力所在。
工具論也常常和應試教學聯系在一起了。承認工具說,就等于助長應試教學的風氣。此外,外語專業和非外語專業的英語學習目標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整個本科4年,學生學習的就是外語,而且今后的畢業方向是從事外語工作,如翻譯、外語教學和語言研究等,因此不僅在時間保證上,而且在需要上都應該把跨文化知識等包括進教學。但后者有自己比較確定的專業學習方向,外語只不過是其中一門次要課程。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4年英語教學只有280個學時,僅此一點就很難開設莎士比亞、希臘羅馬、文藝復興、西方哲學等這些被英語專業人士視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因此,在外語專業突出工具和在非外語專業突出工具不應一概而論。非外語專業人士視外語為工具,完全無可厚非,因為外語在他們手里的的確確是在當作工具使用和發揮作用的。然而,外語專業圈內,如果也把外語視為工具,必然會忽視外語專業的學術內涵。
四、通過對英語工具性的認識來激發學習英語的工具型動機
首先,正確積極地認識外語的工具性。外語工具論之所以在我國名聲不佳和外語工具的定義及其所指有關。在大學英語領域內,則是和應試教學的盛行有關。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四、六級考試組織的,實用目的很強。學英語,就是通過四、六級考試,但這明顯是對外語的工具性狹隘的認知。通過上文,我們已經認識到,外語的工具性并不只局限于應試,所以教師首先要對外語的工具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對學生進行引導。
其次,通過對學生工具型動機的激發,來使英語的工具性在外語學習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學習知識的層面上,語言是知識的載體,所以學生不光可以通過漢語習得知識,也可以通過英語來學習。在非英語專業里,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對一種語言產生興趣,從而積極地進行學習。學生們的興趣廣泛,同時他們還有自己的專業需要研究。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英語的工具性不只是應付考試,還可以用在其專業知識的學習,將來的就業和興趣愛好的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學生了解了英語工具性的真正含義后,他們的工具型動機就會被強化,從而使他們在英語的學習中取得成功。
總之,英語的習得是受多方因素影響的,情感因素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英語學習的工具型動機雖然是一個外部因素,但如果通過認清外語的工具性來激發學生的工具型動機,也會在英語學習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錦芬.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J].當代外語研究,2011,(10):26-31.
[2]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 [J].外國語,2010,(06):33-40.
[3]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 [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03):105-110.
課題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動機調控對大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的作用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JXH2013-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