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瑞
摘 要:《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概念枯燥抽象,實踐性要求規范的課程,同時它又是所有會計學科中最基礎、最關鍵的課程。中職學校應正視目前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理論功底扎實,又懂實際操作的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104-02
近年來,隨著普教的擴招、社會對中職學校教育認識的不足,中職學校入學生源質量嚴重下降,給會計專業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怎樣才能更好地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動手操作技能,并為以后學好會計專業課打好基礎呢?筆者為此作了一些研究與探索,探索出一條適應新形勢發展的中職基礎會計教學新路。
一、中職基礎會計教學現狀分析
(一)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中職會計教學,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會計實際操作能力的會計專門人才,是為社會經濟輸送一線的工作者。因此,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是中職會計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傳統的基礎會計主要偏重理論知識講授,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對模擬實驗環節重視不夠。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對基礎會計學習普遍感覺吃力甚至對這門課的學習失去興趣,這種觀念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勢必缺乏動手操作能力,畢業后也很難勝任會計工作。
(二)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缺乏學習積極性
中職學校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多為初中畢業生,他們的文化基礎相對于高等院校學生來說相當薄弱;再加上近年來生源萎縮,入學“門檻”降低或取消,使得學生素質更是普遍下降。而大多數的中職學校在開學第一學期即開設基礎會計課程,這對于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財經知識近乎空白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基礎會計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問題,對于初學者來說抽象、深奧難以理解,很容易消磨他們對會計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得困難,教師教得辛苦,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手段主要還是以黑板書寫,許多專業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會計從業經驗,但他們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差,所以更傾向于使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法,即使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也常是教案的簡單呈現。教師只注重單純的知識傳授,課堂上的時間絕大多數由教師支配,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與交流,講解抽象的理論和概念時,枯燥無味,學生難以理解;講解會計核算時,由于內容多,使得教師不得不將很大一部分時間花在板書上,影響了講課效果。
二、改進基礎會計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重視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
《基礎會計》這門課程概念及專業術語很多,又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相關專業術語及企業會計制度等,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并能靈活運用。從學生大量的作業中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做賬務處理時,常常把會計科目用錯,主要原因是對會計科目核算內容及會計制度規定記得不清。學生遺忘的現象相當普遍、嚴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師思想上不重視,對學生要求簡單、不嚴格、抓得不扎實是其中原因之一。例如,會計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平衡原理、記賬方法,必須掌握得非常牢固、準確、熟練,才能在以后實際運用過程中,透析那些千變萬化的經濟業務,弄清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做出正確的判斷處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牢記概念、制度規定,對原理、方法在弄懂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只要熟悉了核算的基本內容,自然就能夠記住賬戶的名稱,只要懂得了資金平衡原理,自然就能夠記住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所以,教師平時就要抓實干,把工夫下到位,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
(二)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一切活動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教育論中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這就強調了教師要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目前有許多職高學校的教師總是抱怨:現在的學生基礎差,又不愛學。那么造成學生不愛學習的原因是什么?當然與現在職高學生的基礎差、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有關,同時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水平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職高電算會計專業的學生都未曾參加過生產經營活動,既缺乏理性認識,又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就必須善于把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問題通俗化,也就是用學生最容易理解,最熟悉的方法說明問題,用學生最能接受的最貼切的實例來解決問題。如解釋流動資產,用人的血液來比喻非常形象,易于讓學生接受。有些知識本身比較抽象,但并不深奧,如憑證、賬簿、報表。只要把這些會計資料買回來,讓學生看一看、動手做一做,學生就會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接受的、興奮的狀態,對教師講不到的知識他們也能想得到,這樣便能給學生以漁的本領而非授之以魚。
(三)選擇有效的訓練形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就為以后的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使學生所讀的書,所學的知識形成立體、多方位、動態的體系,并能靈活地運用、服務于社會,教師必須選擇有效的訓練形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單項訓練。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可以運用的一種方法,是直接針對某一具體項目或內容的訓練。它用時短,操作簡便,也能及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講《會計憑證》一章時,就可以發給學生相關的憑證,對照真實的憑證,先講憑證的主要內容,然后講怎樣填制憑證,此時教師應該邊講邊示范,最后要求學生根據經濟業務的類型填制相關的憑證;在講完《賬簿》一章時,也應安排登記賬簿的訓練。單項訓練結合教學適時進行,既有利于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單項訓練是在教學中經常用到的一種訓練形式。
2.綜合訓練。它是在單項訓練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綜合操作能力的訓練。在進行此項訓練之前,必須要求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單項操作技能。如學生必須能夠分析簡單的經濟業務、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科目匯總表和會計報表等單項訓練技能。此項訓練可以安排在學習《會計核算程序》一章時進行,結合某企業一個月的簡單經濟業務,按照書上所講的核算步驟,一步一步進行手工操作。由于學生剛剛開始學習會計知識,對會計的核算方法掌握不是很深,所以,教師只要求學生懂得基本的核算程序,知道會計具體是干什么的就行了,更深奧、更復雜的操作等到以后學習《會計模擬實習》這門課的時候再進行學習。由于綜合訓練涉及的項目和內容較多,因此有利于教師全面考察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中職學校應正視目前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理論功底扎實,又懂實際操作的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促進中職學校的職業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玉森.基礎會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劉曉麗.《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06(20).
[3]牛彥秀.關于高校本科會計教育改革的思考[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2).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