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通
內容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感染學習對象,調節、強化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行為品質。初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可塑性很強,而語文教師的情感修養和“情感教育”,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意義重大。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 情感教育
教書是為了育人,它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真誠、善良、美好的人。所以現代語文教學的育人特點不僅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更需要有情感性。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感情與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緊密聯系的,任何認識過程都伴隨情感;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因此情感教育應是教學的根本。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課程結構、學習目標、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尤其值得矚目的是,在各門課程的設計中,始終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則是一個主要的目標。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因此,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如果情滿課堂,教師就教得愉快而盡力,學生就學得輕松而起勁,反之,只能是教師吃力不討好,而學生效率低下和興趣不高。因此,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很好切入點,對情感方面的重視,應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一項重要措施。
那么,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下面談談本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體會。
一.要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調動積極的情感因素
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生活”是教學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當我們一臉陽光地走進教室時,學生也會懷著輕松、愉快、樂觀的心情來上課,這樣不僅能使他們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而且能活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心理能力;當我們一臉怒氣地走近他們時,學生們則噤若寒蟬,他們會帶著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憂郁苦悶等不良情緒上課,生怕自己撞到老師怒氣的槍口上,這樣會降低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我們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贊賞的眼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里會充滿幸福與喜悅,表現得很興奮;我們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心靈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烏云。為此,教師應樹立教學民主、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保持教師的人情味,創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環境,調動他們積極的情感因素。具體地說:教師應該真心真意地去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消除師生間心理隔閡與對立,溝通師生之間的友好情感,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使學生在一種真誠、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一種充滿心理安全感的課堂氣氛中獲得知識,得到教育。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態度和行為的變化,個性的健康發展。
總之,只要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和關心學生,就會激發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上進心和求知欲,就會使學生樂意和教師合作,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育。
二.重視教師,以情激情,陶冶情操
文章情鑄成,尤其是那些抒情性的文章,情或溢于言表,或潛動于字里行間。教學時教師必須先吃透材料,體作者的情,察文章的意,與作品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學生傳情達意。其次要選準動情點。“動情”是審美鑒賞的基礎,“情感”是文章的“根”。教學時教師要滿懷感情地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披文入情,沿波探源”,要撞擊出學生感情的火花,以情激情,使學生能體會出文章所表現的或喜或悲的深刻而豐富的感情,并與作者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共振。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父親”那樸實無華的語言和充滿愛意的動作中體會作者所表現的一種偉大的父愛。
以情激情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方法是動口,要引導學生統觀全文,抓住重要段落、關鍵詞句反復朗讀,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讀出真摯的感情,讀出應有的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朗讀時可以分不同的角色進行,這樣能使學生受到一種情感氣氛的強烈感染,更好地體味文章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如教讀魯彥的《聽潮》,可以讓女同學齊讀“落潮圖”,從中感到大海的柔和之美;可以讓男同學齊讀“初潮圖”和“高潮圖”,從中感到大海的雄壯之美,象這樣優美的文章,如果忽視口出聲、聲傳情、情鑄意的作用,教學效果就會大受影響。
總的來說,教師應情出于心地熱愛學生和本學科,精心地激情洋溢地啟發、引導學生聽、說、讀、想,使文章所表現的深刻而豐富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入學生的心田,從而使學生獲得求知的快慰和感情的陶冶。
三.寓情感交流于作文訓練中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在作文訓練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教學生學會做人。可以通過《奧運隨想》等在切身的感受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可以通過《我說讓座》等在辨別是非中培養學生服務他人的高尚情感;可以通過《選擇》等在理解生活的真諦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可以通過《父親的愛》等在解讀親情中培養博愛情感。
當然,學生的作文是學生花了一定時間辛辛苦苦寫出來的,表達自己一定思想情感的習作。教師批改學生的作文時,要尊重學生的勞動(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愛),認真體味學生在作文中所表現出的感情。對于好的方面,要滿懷激情地給予表揚;對于不足之處,要滿腔熱忱地給予指出,這樣能使學生不再對作文害怕,能使學生在一種較好的情境下對作文產生興趣,從而不斷提高習作訓練,探求作文的秘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學生往往借助日記,表達自己或喜或悲或怒的情感,教師批閱學生日記時,要做學生的貼心人,成為學生的知音。當學生表達出因某事而高興時,教師的批語中不妨流露出同樣情感的話語,鼓勵學生寫好日記;當學生說出“苦話”,表現出不良情緒時,教師應當及時找該學生談話,給予溫暖,使得學生感到老師的無尚之愛。
可以說,在批改學生作文中,如果教師能與學生情感交流,不僅能收到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而且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要發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人性中的假丑惡,教師就必須以情感為紐帶,把教與學兩方面緊密聯結起來,這樣,不僅能使語文教學帶來高效率,而且還能使青少年在和諧的氣氛中去自覺地反思自我,克制自我,再塑造自我,反之,語文就失掉了靈魂和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莆田市秀嶼區赤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