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超男
臨海市地處浙江省東部沿海,因瀕臨東海而得名,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古城。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的地形地貌,獨具地方特色的方言都對臨海地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地名的研究實在是語言學家最引人入勝的事業之一,因為他們時常供給重要的證據,可以補充和證實歷史家和考古家的話。”[1]語言學家感興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構詞過程,還有它的意義。“實際上,地名是與地理、歷史、語言、民族、文化都有密切聯系的名稱。研究地名只有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才有可能深入。”[2]臨海市的村落(共993個行政村),其取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體現在描繪、借代、寓意、名實這四個方面。
一.描繪地名
描繪地名指的是對地名的一種描寫和形容,包括地理環境、經濟活動、方位差別等。
1.1描繪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現實基礎,生于斯長于斯的臨海人根據居住處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環境對村莊進行命名,詮釋著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熱愛。列舉如下:
寒崗村:村莊位于山崗頭,山高,風大,氣溫低寒。
汛橋村:村有座古拱橋,為臨海至黃巖古道所必經,潮汛從靈江漲入橋下。
峰山頭村:村后1.5公里有大高長山的主峰,上山必經此村,為登峰之開頭。
1.2描繪經濟活動
物質資料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經濟的發展是居民點形成的前提和保證。臨海市農村地名中有些地名與古人的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如:
缸窯村:自宋朝以來,村民以制缸、瓦為業,故名缸窯。
麻車村:傳說,從前此地有一臺加工榨油用具,當地人稱之為麻車。
湯岸村:據調查,村座落始豐溪岸,已有250多年,人民生活艱苦,流傳著“人家吃飯我吃湯”的歌謠,故稱湯岸。
1.3描繪方位差別
方位詞有上下左右、東西南北等,這些詞附綴在地名中出現,并不一定就表示本來的方位,如下列地名中的“上”、“下”:
上莊村、下莊村:兩村相對而居,上莊村在西并稍高于在東的下莊村。
上灣村、下灣村:分別座落在猴山腳下第一個大灣處和第二個大灣處。
下沈村:該村系宋翰林院修撰沈應丑故居得名,村傍居溪,北為上沈,南為下沈。
二.借代地名
借代是修辭手段,也是創造新詞語的方式,地名中有不少就是利用借代來命名的。
2.1借人
傾向借人物姓氏命名,這類地名淺顯易懂,且能體現宗族特色(通常是始居者或勢力強的居民姓氏),故所占比重最大。臨海市的姓氏地名常采用倒裝式,即將姓置于其后。如:
下黃村:該村地處“黃沙洋”下方,最初是姓黃的居住,故稱下黃村。
后鄭村:據載,該村原有前鄭、后鄭兩房,后來前鄭滅絕,只留后鄭至今。
巖頭王村:村周圍有高低不平的巖石,村民造屋均需開巖平基,村民姓王。
2.2借物
傾向以山、水、植物、動物的名稱直接命名。它們的名稱與地名的相關性體現在它們是該地所擁有、所出產、所生長或地形所類似的。具體如下:
靈江村:因村民居住在靈江兩岸,故名。
荷山村:地處山腰,村形似荷花,故名荷山村。
龍頭口村:山形似龍,村莊位于龍頭口山腳下,故名。
2.3借事
根據與該地相關的歷史故事、人物典故或傳說來命名。這類地名,有的記載了重要的歷史事件,有的能反映臨海人早期的思想文化狀況,有的幫助人們了解臨海的歷史。如:
國慶村:成立之日,欣逢國慶。
炮臺村:明朝戚繼光平倭時,在此地筑有一個大100平方米,高17米的泥土炮臺,故村名炮臺,以資紀念。
白筑村:據傳,從前有一姓何的鄉宦,在此地造墓,強留路過人為他掘土筑“風水崗”,即使文武官員到此也要下馬、下轎,掘土三簸箕,有一少年堅決拒絕,群眾也散走,此崗終于未能筑成,人們譏之曰“白筑”,村遂以此得名。
仙人村:相傳,張紫陽,名文叔,自百步嶺跳入始豐溪成仙,遺體在村旁的小溪里發現,遂稱此溪為仙人溪,村亦以此得名。
三.寓意地名
臨海市的寓意地名主要體現在以趨吉避兇、趨雅避俗、數字寓意等為取義傾向的地名。
3.1趨吉避兇
抑惡揚善、趨吉避兇是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和平安定、富裕祥和是中國人民追求的吉祥狀態,在地名命名時也體現了這一取義傾向。如:
勤勇村:取勤勞勇敢之意。
利豐村:取以利豐收之意。
旺人墩村:據傳祖先從東陽遷此,生三子,希望子孫興旺,聯系村東的大石墩,故名。
3.2趨雅避俗
趨雅避俗也是一種社會心理。雖然古時人們認識水平低,但是覺得不好聽的地名還是會加以改之,這在一定層面上也反映了精神文化的進步。如:
楊杜村:據載,村原名羊肚,群眾認為此名不雅,遂以諧音稱作楊杜。
坊前村:據傳,古時該村原名莊前,是指在一片墳莊的前面,后因此名不雅,改稱坊前。
林壩塘村:村東有一破落的庵堂,全村姓林,故名林破塘,后認為“破”字不佳改之。
3.3數字寓意
含數字地名除單純表示序數外,還點出了某種地物間隔的距離,表示了相關事件。如:
七里村:因村莊距臨海城關十字街剛七里路程。
百步村:村南有嶺,自嶺腳至嶺頭恰有一百步石級,村以此得名。
四年村:據傳,一年、四年、六年等地名都是周姓氏族所居村,“年”有“房份”的意思,四年是第四房兄弟所發展而來的村莊。
四.名實地名
地名中的“名”主要指其讀音、字形、命名意義,“實”是所指稱的地域地理等情況。地名在漫長歷史的演進中,“名”“實”會產生明顯的不對應關系。臨海市地名的名實不對應主要體現在以古今異名、諧音地名、方言地名等為取義傾向的地名。endprint
4.1古今異名
所謂今名是指現行的標準地名,在這個標準地名之前用過的舊地名都是古名。在縱向上把握臨海市的農村地名,會發現有很多古今異名的情況。如:
店前村:村上兩支溪水纏繞,淤積成洋,原名“墊纏”村,由于“墊纏”難寫而更名。
張岙村:村處于南洋(一片田畤)之南,地勢較低,每逢洪水,有淤泥漲積,故名漲岙,后演變為張岙。
白箬峙:相傳幾百年前,村后小山上長著近百種中草藥,故稱村名為“百藥”峙,后因“百藥”與“白箬”相近,演變為白箬峙。
4.2諧音地名
從古至今,一些地名經過口耳相傳會產生諧音變形,發音相近,但字形各異。臨海市農村地名的諧音情況較為常見,體現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如:
爐洋村:過去村東灣住著盧姓人家,西邊住著楊姓人家,故名盧楊村,后諧音演稱爐洋。
后寥村:當地稱山區草房為“寮”,該村地處山區,稱后寮,后諧音為后寥。
燈頭村:村前有一大土墩,故名墩頭村,“墩”與“燈”諧音,后演稱燈頭。
利弄村:據傳說,該村早期都是泥路,人稱村名亦為“泥路”,以后音轉,改成“利弄”。
4.3方言地名
“地名中的方言成分五彩繽紛。這些帶方言成分的地名,既與當代人民使用的方言密切相關,同時也與當地的水文、地貌特點以及社會生活有很深的關系。”[3]臨海市農村的好多地名中都有方言的使用,這些方言就是當地音,外地人還真聽不明白。具體如下:
上元地村:據傳該村過去曾出過狀元,故名狀元村,后因“狀元”和“上元”本地方言音同,演變為上元地。
綠化村:解放初屬林橋鄉第六村,簡稱六村,因當地綠水青山,又“六”和“綠”本地方言音同,1984年改稱綠化村。
義岙口村:該村地處山岙岙口,據傳從前村中有位姓嚴的相公,醫術高明,常為窮人治病,群眾傳頌,取嚴岙口以為紀念,“嚴”“義”當地讀音相近,后演稱為義岙口。
綜上分析,地名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承載著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體現著人類的創造力。地名中的“義”是其靈魂,包含地理、經濟、歷史等方面的潛在價值。如馮驥才所說“地名積淀著一個地方的來龍去脈、成敗榮辱和曲折坎坷。”從描繪類地名、借代類地名、寓意類地名、名實類地名對臨海市農村地名取義傾向進行分析,幫助人們了解臨海市的自然環境、各姓氏的分布情況、在命名朝代發生的故事等,當然也提醒人們,地名大多數能顧名思地,但地名的命名并不一定都可以“望文生義”。
注釋:
[1] L.R.Palmer.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p.168.
[2] 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344頁.
[3] 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351頁.
參考文獻:
[1] 馮驥才.地名的意義[J].中國測繪,2001(6):38.
[2] 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 臨海市地名辦公室.臨海市地名志[M].臨海,1986.
[4] 羅常培著,胡雙寶注.語言與文化(注釋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endprint